第二节
      
          慕绥新出生于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老八路。他于1943年10月7 日出
      生在陕西绥德县吴堡镇。俗语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慕绥新就是俊眉俊眼的
      绥德汉,父母为他起名慕绥新,一语双关,企盼他的到来给家里带来新气象,给
      国家带来新气象。
      
          果然,慕绥新不负父母希望,他这个吃延河水长大的红小鬼,跟着父母随军
      来到东北。他是家里老大,父亲在外边忙碌,他既要帮助母亲做家务,又要照顾
      好弟弟和两个妹妹。
      
          1952年9 岁时他跟妹妹一起在四平念小学,1954年转到长春八一小学,1958
      年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吉林师大附中学习。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他从小就爱
      听父亲讲革命故事,听母亲讲做人的道理,养成了为人仗义、耿直、诚实的品质,
      在周围的小伙伴中很有威信,身后总有一些忠实的追随者。他上小学住校后,已
      经非常独立。他学习刻苦,总爱争第一,还是市合唱团的指挥。他很爱干净,不
      管衣服打了多少补丁,也必须洗得刷白,每天晚上都必须把衣服叠好放到枕头底
      下,才肯睡觉。他从来不甘寂寞,喜欢火热的生活,由于一直是班干部,从小就
      有成就感,有领袖欲。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还经历了父亲去世、家境窘困、母
      亲带着弟弟、妹妹举家迁移的重大家庭变故。从那时起,他不仅得体谅母亲的苦
      衷,还必须担当起“长兄为父”的重任。即使学习最紧张的时候,他仍然和弟弟、
      妹妹保持着热线联系,把自己学过的书寄给弟弟妹妹;把自己放假挣的零花钱寄
      给母亲贴补家用。196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最高最热的学府——清华
      大学电机制造系,并于1970年毕业。
      
          1970年3 月16日,慕绥新与16位清华骄子没有按部就班地去当科学家、专家、
      工程师,而被“文化大革命”的红色风暴从虚幻飘舞的云端卷跌到塞北冰冷坚硬
      的现实,他们被分配到鞍山三冶公司当最普通的工人。尽管他们是高喊着革命的
      口号来的,是为了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来的,他还是为此困惑、迷茫: 难道他
      学习的知识都没有用了吗?难道知识分子真是皮毛,不贴在工人阶级的身上,真
      的一事无成吗?他的大脑里仍时不时地蹦出那充满豪情壮志的字眼“天下者,我
      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不说谁说”;他的耳边仍
      回响着那舍我其谁的主人翁声音“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毛泽东发动的“文化
      大革命”已经把斗争哲学的种子、主人公意识以及胸怀天下的强烈责任感都深深
      地埋在他的头脑中。面对着这残酷的现实,他别无选择,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
      也得执行,只能在执行中加深理解,而用三冶现在干部和群众的话说,如果不是
      “文化大革命”,三冶“打着灯笼”也得不到这些“国家的宝贝”清华高才生。
      
          据老同学们回忆: 当年,慕绥新是他们之中最活跃最聪明的一个。大概因
      为他是机电系的,又躲不开接受教育的“历史责任”,只能对号入座,分配到三
      冶下属机械修配厂卷线班当工人,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可他并没有因此而被埋
      没,艺不压人,只屈才当了两三天“电工”,就因为那个政治第一、非常重视宣
      传的年代要求每个单位都成立宣传队,慕绥新凭借满身文艺细胞脱颖而出了。其
      实,他就算在三冶当令人羡慕的宣传队员也似乎有点屈才了,他当年曾是大名鼎
      鼎的清华大学军乐队队长,首都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他会用手风琴演奏《蓝
      色多瑙河》、《花季少年》、《骑兵进行曲》、《马刀舞曲》;他会作曲,能把
      那七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变成优美动听的旋律;他还会指挥,那1.82米大个子只
      要往台前一站,就能把一支乐队指挥得有声有色,威武雄壮。再加上宣传队里其
      他能人,他把一个30多人的小宣传队搞得窗口吹喇叭,名声在外。特别是他们集
      体创作歌词、慕绥新作曲的歌舞“筑炉女工”的斗志,最后还代表市里参加了省
      里汇演……
      
          上天对慕绥新也很偏爱,给予他高个头儿、好出身、好形象,加上他多才多
      艺,对政治敏感,思维方式独特,谈起哲学、辩证法头头是道,不仅得到了三冶
      领导的重视,也引起了一个姑娘的关注,就是慕绥新原配的夫人——贾桂娥。贾
      桂娥父母都是朴素老实闯关东的山东人,父亲是锅炉工,母亲是家庭妇女,她本
      人是鞍山冶金技校毕业的中专生。她虽然长得个子不高、圆脸、淡眉、单眼皮、
      其貌不扬,却是工人家庭出身。她具有独到眼光,那眼光在当时颇有些不合时宜,
      因为她看上慕绥新时正是七十年代初慕绥新作为大学生下工厂劳动的时候。此时
      的慕绥新是落配的凤凰不如鸡,是臭老九。但贾桂娥看中慕绥新不仅是因为慕绥
      新在舞台上风流潇洒,更是因为慕绥新每月挣46元,那是许多老工人一辈子也挣
      不到的工资呀!这个看法颇符合现在观念,非常实际,但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择
      偶标准。
      
        --------
        一米书吧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