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希哈尼克拉--鸽子洞的遐想
      
          以色列地中海岸最北端与黎巴嫩交界的地方,有一块突出的岬角。岬角高高的
      悬崖上,军用雷达日夜旋转不停,全副武装的联合国维和士兵在黎以边界间的隔离
      带内驾车来回巡逻,使人一下子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气氛。几十米外,地中海的蓝色
      波涛呼啸着涌到悬崖底部,旋即化作白色的泡沫,搅动着波澜和漩涡,受伤般地翻
      转而去。我们知道,这就是鲁希哈尼克拉。
      
          古时候,鲁希哈尼克拉一直是非洲、埃及、巴勒斯坦与叙利亚、黎巴嫩之间贸
      易商队和军队的交通要道。公元前323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鲁希哈尼克
      拉开凿隧道,使他的军队得以顺利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在这里修建了
      第一条可行驶机动车辆的公路。二战中,英军又在此开挖了长达250 米的隧道,连
      接海法到贝鲁特的铁路,这样盟军的军事物资便可以由埃及运抵北部地区,为前线
      作战提供后勤保障。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犹太武装“帕尔马契”为阻止黎
      巴嫩军队进入巴勒斯坦,炸断了鲁希哈尼克拉的铁路桥。被毁坏的铁路在荒草和泥
      土中一天天锈蚀,从此鲁希哈尼克拉再未听到火车汽笛的鸣响。历史,在两国的仇
      视和隔阂中,蒙受了过多的积垢,恍然间凝固和定格了半个世纪。
      
          冲破这种凝固,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如今,虽然黎以边界依然炮声不断,但流
      血冲突并未能阻止游人到这里探幽揽胜的步伐。每天,来来往往的游客不在少数,
      他们的喧闹和嬉戏,似乎冲淡了弥漫在天空中的紧张气氛。
      
          鲁希哈尼克拉沿海多松软的石灰岩山崖,长年的海浪冲刷,把一些山崖侵蚀成
      大大小小的岩洞,一孔孔奇形怪状、天然趣成,实不愧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由
      于这些岩洞的缝隙里栖息着大量的鸽子,因此岩洞又俗称“鸽子洞”。
      
          到达鸽子洞,要乘坐102 米长的缆车下到海边。从缆车往外看,只见一面陡峭
      的乳白色山崖直插海底,中部已被海水无情地蚀穿,形状酷似一头在海畔俯首汲水
      的大白象,那未被海水蚀空的前部,便是长长的象鼻了。
      
          我们径奔鸽子洞。但见一条幽深的隧道两旁,排列着一个个岩洞,洞内水声哗
      然,水雾弥漫,阴凉无比。我们手把扶拦,随着地势的起伏,深一脚、浅一脚地向
      前走着。眼前的海水一会儿以雷霆万钧之势涌入岩洞,如困兽般翻卷着、撞击着,
      飞溅出一簇簇银白的浪花,一会儿又飞快退去,如此循环往复,永不止息。此外,
      因灯光的映照和水下深浅的不一、水流速度的不均、观察角度的不同等,海水和岩
      洞各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色彩。更为有趣的是,一天当中时辰不同,一年之中季节不
      同,洞中景观也大有差别。清晨旭日初升,山洞和海水仿佛都刚从梦中醒来,一幅
      朦朦胧胧的样子。落日时分,夕照把最后的一抹绛红洒到洞中,波光微荡,水面红
      色摇曳闪烁,简直美得令人眩目。夏天,洞中海水碧绿平静、光洁如镜,而冬季,
      岩洞内犹如发生了大爆炸般,水势澎湃,訇然不绝。
      
          我们正专注地看着海水在岩洞中嬉戏,忽闻得一阵悦耳的鸟鸣,几只鸽子扑楞
      着翅膀掠过头顶,又箭一般飞出洞去。我们仰头望去,发现头顶上方的岩石缝隙间,
      还有不少的鸽子,有的恬然自若地凝视着游人,有的漫不经心地剔着身上的羽毛,
      那神态安祥可爱极了。
      
          望着这些纯洁喜人的小生灵,一个念头倏地钻入我们脑海:鸽子不正是和平的
      象征吗?什么时候,鲁希哈尼克的这些鸽子才能见到黎以两国真正握手言和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