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2)
      
          2002年,有一本书风靡职场——《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美国人一百年前写
      的书只讲了一  个  简单的故事,而且叙述得很平淡。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
      须立即跟抗击西班牙的军队首  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
      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带信给  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  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罗文拿了  信,把它装进一个油纸
      袋里,封好,吊在胸口,三个星期之后,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  家,把那封
      信交给了加西亚。有意思的细节是,当时,美国总统把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  
      信  之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显然,他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
      是在  他接过这封信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军人的高度责任感接过了一个神圣的任务,
      也许他会因为  这个任务付出生命。但他什么也没有说,他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把信
      送给加西亚。像罗文这样  的人,我们的确应该为他塑造一座不朽的精神雕像,永
      远存放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年轻人所  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和他人的谆谆教
      导,更需要一种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而这种  精神就源于一个人对其工作的忠诚
      和信念。  在一个非常物质化的社会中,企业人员的流动是正常的,通用、IBM 、
      宝洁这样的企业也有  一定比例的人员流出。所以,从管理者角度讲,恐怕更看重
      的是一种主人翁的精神,任何一  个企业都需要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带给加西
      亚的人!著名社会经济学家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个人》中说:“每个人都
      渴望其他人承认自  己的尊严和地位。”从我们企业管理角度、从我们企业文化角
      度说,我们有没有真正地尊重  员工?索尼前社长盛田昭夫在《日本造、盛田昭夫
      和索尼公司》一书中,把“管理——  亲如一家”作为醒目的标题。他认为,索尼
      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  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
      是政论或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我们可以随便打开一个中国企业网站,在企业文化和企业介绍中几乎都可以看
      到“以人为本  ”这  样的标榜。但实际上,企业家和企业主管心目中,企业家、
      企业投资人、企业主管是企业员  工主人的意识非常明显。 
      
          “尊重个人”,首先是尊重本企业员工并通过产品广及客户。
      
          在我们看到的企业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对个人的尊重,总以为,企业员工
      的一切是企业 (过去是组织) 安排好了的。但实际上,这种安排是最没有效率、最
      容易产生腐化的。 
      
          建立尊重个人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来讲,就是要最大程度地解放个人。这
      种思想  和精神上的解放,是企业永葆创造活力的基础之一。 
      
          尊重个人,在表现上是“员工至上”。我服务的公司是IBM 在中国市场的第一
      个客户,IBM 第  一个负责中远的客户经理就是后来写了《逆风飞扬》一书的“打
      工女皇”吴士宏女士。她在  书中谈到IBM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为员工设立的一年只
      需要1 美元的乡村俱乐部、IBM 公司的家  属联谊活动以及“百分百活动”。 
      
          IBM 创始人老沃森“一生中有一半时间在旅行,一天工作16小时,几乎每个晚
      上都参加他数  不清的员工俱乐部举办的仪式和庆典。他乐于同员工交谈,当然不
      是以一个好奇的上司自居  ,更多的是以一位老朋友的身份出现”——这是他那个
      时代人写下的记录。但实际上今天  我们还可以听到关于沃森先生的故事,而且这
      些故事已经成为这个卓越企业的文化组成部  分。如“不关门”制度、俱乐部、简
      单化、布道、狂欢以及培训等等。 
      
          细细研究品味绵延近百年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切的
      一切都是从人  开始的。我  们是真正接触到欧美企业管理理论之后,才认识到西
      方资本家并没有把工人当做任人宰割、  任人支配的机器,相反在企业的管理中总
      是不断地增加对人的尊重的成分。这是我们中国  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切实加以学习
      的。 
      
          我们的许多企业大喊对职工的尊重,甚至推出“人本主义”。但是作为管理者
      你不去研究人  ,你也不了解人,你怎么去尊重他。所以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没有学
      会去尊重人,不知道如何  去  尊重人。在这些所谓的“人本主义”企业当中蔑视
      人格、无端指责、打击报复、压制才能、  羞辱感情的事情还大量存在,这样的
      “人本主义”怎么能把企业管好? 
      
      
      
          拥有120 万名雇员的沃尔玛是全美第一大零售商,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是一
      家从家门口干  起  来的世界级的企业。沃尔玛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创始人沃
      尔顿先生始终保持对员工尊重  和关心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沃尔顿先生的倡导下,
      沃尔玛几乎所有经理人员都佩戴着“我们  关  心我们的员工”的徽章。在沃尔玛,
      员工都被称做“伙伴”,而不是雇员。从沃尔顿开始  ,管理人员就经常倾听来自
      员工的声音。沃尔顿说:“关键一点就在于应该走进店里,去听  听你的伙伴们有
      什么要说的。所有人都应参与进来,这一点极其重要。我们的许多好主意正  是来
      自于店员和仓库的搬运工。” 
      
          在沃尔玛公司,所有人都感觉自己是个成功者。每周六早上7 ∶30都召开一  
      个管理例会。从  沃尔顿开始的传统,管理例会上总经理都会站起来高声问道:
      “谁是第一?”当然所有的人  都会高声回答:“沃尔玛!”1991年,被誉为20世
      纪第一CEO 的通用总裁杰克? 韦尔奇先生  专  门到沃尔玛参加例行晨会,被员工
      参与的热情所感染。他在现场动情地说:我知道为什么沃  尔玛是个优秀的公司了。
      回到GE,他精心构建自己企业的“沃尔玛晨会”——这就是日后  成为通用成功经
      典的经验之一的“群策群力”。“群策群力”的核心是“全心全意地相信和  依靠
      员工”。 
      
          杜邦是一家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世界知名企业。在杜邦,尊重个人有着更具特
      色的表现方式  。从公司的核心价值到全球定位,从公司的企业文化到发展方向,
      无处不体现出对人的尊重  、对人的平等和对人的信任。例如,杜邦对“安全环保”、
      “职业操守”和“尊重个人”  的倡导正是对人身、人格及人权全面的保护和重视。
      本着同样的信念,杜邦的使命中就包含  着对个人才干的充分施展,对事业的奉献
      和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家人的  承诺。杜邦员工手册中明确写道
      :“我们品格高尚、尊重自然与生命、安全工作、与人和睦  相处、精诚合作。每
      一天回家的时候,我们都将是神清气爽的。” 
      
          基督教义中告诫要给予,给予是索取的前提。企业创造价值,先要从创造价值
      的主体员工  开始,从尊重员工开始。 
      
          中国有句古话:得人心者得天下。无论怎样优秀的人才,如果他的上级不予以
      重视,没有适  当的指导、培养和监督的措施,那么他有天大的才能也无从施展。
      而且,如果没有员工的倾  情努力,也不可能有企业的成功。 
      
          海尔认为,它的企业文化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给人以公平感,如果
      不是事实上的  公平感,起码也是心理感受的公平感;二是给人以施展才能的机会,
      让人感到企业的天地广  阔,员工能翻几个斤斗,就给他搭相应的台子;三是给人
      以成就感,哪怕员工有一点儿小改  小  革,也要给他们充分的荣誉。海尔提倡尊
      重每一个人的价值: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成功的人,讲求的是方法、途径;失败的人,讲求的是原因、理由。世界每个
      人都有问题,  没有问题的人,是躺在坟墓里的死人。企业雇用员工是要解决问题
      的,有人说,企业经营管  理守则有三条:第一条,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
      果老板是错的话,请遵照第一条办理  ;第三条,如果老板有错的话,一定是你的
      错才引起他的错,因为你没有提出建议。 
      
          企业是法人,法人的主体还是人。企业中的人,不是简单的人、单纯的“人”,
      而是具  有社会意义的人。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就是怎样处理企业与人的关系的历
      史。企业“经济人  ”的假设是泰勒的创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
      研究和探索。泰勒的目标是研  究效率,即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他是古典组
      织理论的奠基人,倡导金字塔式的层级管  理、幅度管理和功能管理。后人在评判
      他的理论时,认为他只看重员工个体,而不是员  工群体。他把工人看成机器,必
      须像机器被使用一样地受奴役。不过,当我亲身阅读泰勒著  作时发现,这些所谓
      尽人皆知的事实,并非泰勒理论的实质。其实,泰勒是主张以一种工业  化企业、
      机器与人的和谐关系,来代替当时工厂里建立在恐吓基础上的相互缺乏信任的关系 。 
      
          当然,泰勒之后,“霍桑实验”使人们更加注意到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
      群体等因素对  企业管理和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
      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  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
      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明确提  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
      设。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
      种形势下,人  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并且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
      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  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
      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  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
      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  初,威  廉? 大内的《Z 理论》、
      特雷斯? 迪尔和艾兰? 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  曼的  《  寻求优
      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直到90年代前后,大家  所推
      崇的美国企业管理英雄杰克? 韦尔奇创造出“群策群力”的企业管理文化,进一步
      张扬  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 
      
          我们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集体( 整体) 性,讲究“人和”的价值观念,这在中
      国历史上多少  次抵御外族侵略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了力量。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这种过度强调集体而忽  视个体,忽视人的个性表现,急功近利等观念,则成为企
      业成长的障碍。 
      
          我们毫不怀疑中国人的智慧。在计划经济时期,“鞍钢宪法”成为中国管理创
      造,它找到了  一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解决人的问题的最好途径。 
      
          “鞍钢宪法”的核心是“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是指干部参加劳动,工
      人参加管理;  “  一改”是指改正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三结合”是指工人、干
      部、技术人员的三结合。在这  个时  期,中国人还创造了“三老四严”,即,要
      “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对待工  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
      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鞍钢宪法”曾给了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以启迪。
      
          我以为,中国企业应该,也有条件向尊重人性回归。我们有这个传统,目前也
      有这个物质  基础。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