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温度可以孵出小鸡?”
      
          适应是个动态的过程,今天适应不等于明天也适应,一时间适应不等于永远的
      适应。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现代管理,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这个运动的领导者
      是李鸿章、张  之洞等人。当时的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历史已经证
      明,这是一条走不通的  道路。近二十年来,有学者提出,要“西学为体,中学为
      用”。 
      
          这条路能走通吗?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使我们成
      为世界民族发  展史中传统文明延续时间最长、保持最完整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曾
      遭到数次外族入侵,但  这些“入侵和占领”者,最终都被中华主流文化所融合,
      而他们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  部分。如北魏王朝、元朝和大清王朝的鲜卑族、
      蒙古族和满族等等。14世纪中叶,在中亚和  欧洲反犹太人运动中,有一支犹太族
      人到了中国腹地河南,历经千年历程,这支犹太族人已  完全  与中华民族融合了。 
      
          中华民族的这个特点,是优点也是弱点。说是优点,表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统,这是中  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说是缺点,中国是一个不容易变革的国家和
      民族。鲁迅先生曾痛切:  中国男人为了头上的辫子,两次被杀,第一次是在清朝
      初年,不留辫子不留头,许多明朝遗  老遗少因此被杀了头;第二次是清末民初,
      一些不愿剪掉辫子的人又被“革命党”杀了头。  当代人不明白,“辫子”是个什
      么东西,怎么会因为留不留辫子两次被杀呢?这就是中国的  文化。 
      
          正是这种文化传统,外来文化的侵袭少有在中国站住脚的。作为特例,在两千
      年的历史长河  中只有两次:一次是佛教,历经五百年,集大成者是中国的慧能和
      尚( 史称六祖慧能) 。佛  教从东汉永平十年算起,大约在公元67年,经过四个多
      世纪的传播,才发展到与中国土生土  长的文化相抗衡的地步。再经过一千多年的
      中国化,它方被儒学所吸收,实现了儒释道合流  。而“定居”后的佛学,已经不
      是原版,成了地道的中国版:形式被保留下来,内容已经  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集大成者是“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创造者毛泽东和他
      的战友们。有  意思的是,毛泽东特别推崇禅宗六祖慧能。他说:慧能主张佛性人
      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  ,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化,另一方面促使印度传入的佛
      教中国化。毛泽东给予佛教的评  价,这在他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历史人物和
      事件人物评价中是少见的。他说:佛教的  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
      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  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
      因此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  压迫和痛苦这一点
      是共同的。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上与佛教中国化紧密联系的那一次伟  大的文化
      本土化改造的深刻理解。 
      
          即便马克思主义,这个从形式上看,是西方文化、西方经济发展和西方工业革
      命产物的理论  ,在今天的中国也已经有了“中国内涵”和“中国特色”。 
      
          2000年我在德国汉堡,一位德国工程师幽默地说: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的
      “主义”拿到  中国,而把“马克思”留给了我们德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个当时的农业社会“定居”,成为指导中国共
      产党的思想理  论基础,绝非偶然。上世纪初开始,西方各种“主义”在中国泛滥,
      但大多都走马灯似的昙  花一现般地消失,只有马克思主义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几代
      中国人。并且这种影响还将延续下  去。 
      
          我们研究上述现象,主要意图是探讨其背后的规律。外来思想的“定居”,首
      先是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思想家的智慧和劳动;其次,这个思想体
      系一定是与中国文化相亲  和的,在基本价值和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不管外来思
      想体系拓疆扩域的气势有多么大,如  果不与中国文化相融通,就难以定居。 
      
          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模式和方式方法同样如此。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新教理论的传
      播对欧美现  代企业发展具有历史推动作用。而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化,
      受这个文化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发展的数百年间不只是中国内地本土企业家,就
      是在欧美这种制度下的华人企业  ,也鲜有将企业做成世界级百年老店的。许多人
      愿意列举的例子是美国的王安电脑。 
      
      
      
          然而,完全按照资本主义制度模式也未必就能产生世界级企业。我们可以看印
      度:印度国家  的  独立超过半个世纪,它们不仅在经济制度,甚至在国家制度安
      排上也是完全的英国模式。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印度同样没有产生世界级的企
      业。按照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增长速度,  目前它甚至远远落后于中国这样一个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 
      
          在中国市场化发展的二十年时间中,究竟应该用什么模式建立自己的企业,用
      什么方法统领  自  己的  企业,是中国所有企业创业者、企业家甚至企业管理学
      家都关注的问题,也是大陆企业家始  终在探讨、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家始终在争论
      的一个问题。 
      
          “Made in China ”曾经是质次价低的同义语。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为改
      变这种状况在  企业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但企业真正跨过这个“坎”,用的
      却是“中国特色”的方式  。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的重建是通过两种“砸”,开
      始了质量重建之路的。 
      
          一种是市场“砸”。质量差的产品连同生产它们的企业都被市场淘汰了。典型
      的是20年前的  温州企业和温州产品。 
      
          另一种是企业主动的“砸”。那些日后成功的企业基本都是这类企业。有个耳
      熟能详的故事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一个普通的电冰箱厂发生了一件足以影
      响中国企业的一件事情:  刚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长的张瑞敏召集全厂工人,带头
      把生产出来几十台不合格电冰箱砸了  。当时,中国还处于物资短缺阶段,这些不
      合格产品不仅能够销售出去,而且依然是紧缺商  品。 
      
          由于媒体炒作的缘故,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完全探究张瑞敏当时的真实想法。但
      这种行为的结  果是,这个当时与其他电冰箱厂没有什么不同的青岛电冰箱厂开始
      把其他企业甩在后面。以  为客户( 消费者) 提供高品质服务为宗旨,“真诚到永
      远”的海尔,实际起步于这次“砸冰箱  ”事件。通过这次“震撼心灵”( 张瑞敏
      语) 的事件,使海尔走上一条中国企业的“重建”  之路。 
      
          这是企业的集体“突围”。
      
          中国联想的管理“突围”也是起步于一件今天看来是非常小的事。联想创业组
      成人员主要是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办企业毕竟不同研究所的研
      究工作,为了把联想做  成一  个好公司,他们在管理上的突围是从准时参加会议
      开始的。联想规定:会议谁迟到,就罚谁  的站。但恰恰是这个规定发出的第一次
      会议上,迟到的是一位资格很老、又是联想的高层主  管的人。据联想控股总裁柳
      传志说,当时,罚不罚站,他内心很踌躇,但还是下定决心,要  执行规定:罚站。
      “但话一说完,自己先出了一身冷汗。” 
      
          柳传志用“鸡蛋孵小鸡”来比喻企业适应环境。他说,企业要在不同的温度中
      孵出小鸡来。  鸡蛋孵小鸡的最好温度是375 ~39度。1984年创办联想的时候,
      当时的环境温度是42度  ,太高了,大多数的鸡蛋孵不出小鸡,只有生命力非常顽
      强的鸡蛋才能孵得出来;到90年代  中期,大概还有40度左右,也不是很好,但已
      经不错了,已经有大批的鸡蛋能孵出来了,  但是还要生命力比较顽强。我们这些
      鸡蛋( 企业) 不能等温度适应了再去“孵”,那样会永远  失去机会,而是要研究
      怎么提高自身的生命力,以使自己能够在环境温度高一点儿的时候,  依  然能孵
      出小鸡来。 
      
          对“孵出的小鸡怎样存活”,柳传志也有个中体会:要“学会拐大弯”,这实
      际上也是如何  适  应。做企业要考虑到对于大环境本身自己能不能进行改造?不
      能,那么局部环境的改造能不  能进行?更小的环境能不能进行改造?有的时候改
      造小的环境是可以的,有的时候还不行,  不行怎么办?不行就要忍耐,适应在这
      种环境下生存,然后等待时机,再来做大的动作。所  谓“拐大弯”,是柳传志
      “给自己画了一个底线,就是我不要在改革中犯错误”。这其实  就是要求必须弄
      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能在不适当的时候强行去改造环境  ,  
      否则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联想1984年起步,同时起步办公司的有好多出名的企业
      家,但到 20 03年还在位上的不多了。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批是对这个问题没把握
      好。所以,要想把事情  做好,就要注意审时度势,要“拐大弯”。“拐大弯”就
      是不要事到临头的时候再急着拐。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企业,不同的文化
      传统,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不可能用  完全一样的生成、成长模式。“体”、
      “用”的争论是皮毛之争,关键是能不能解决企业生  存、成长的问题。这个解决
      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就是最适合的方法。 
      
          适应是一个较大的概念,成功的跨国公司在经营和管理策略上,大多采用“全
      球化经营,本  土化管理  ”模式。其实这也是对市场的适应。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研究中国企业的生存哲学,首先要研究是
      哪些企业生存  下来了? 为什么是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来而不是其他。  这是
      中国企业在变革时代中管理  的“真问题”,也是关键所在。管理的研究动力也在
      这里。企业组织将成为,而是必将成为  比宗  教、国家更具有影响力、更具有包
      容性、更具有竞争性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如同二十年前  中  国人的“单位”会
      改变、左右我们的生活,也会决定我们生活质量。 
      
          管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管理的结论是建立在静态条件的假设中,而实际
      则不然,没有  一种管理的实践能够脱离变化的环境。如同经济学中的“供需平衡”,
      当旧有的供需不平衡  矛盾解决了,新的不平衡矛盾又会出现,在经济运行中,供
      需不平衡是绝对的,是  永恒的。  但正是在不断解决这种平衡与不平衡关系的过
      程中,经济才得以发展。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在不断解  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管
      理使企业的效率不断提高。 
      
          从管理者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有20年经验的医生和律师可以完全做下去。但一
      个有20年经验  的管理者会发现,如果他们不变化,他们将失去工作,管理是需要
      持续改进和变革的。但从  另一个角度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事管理——这是个
      很难定量定性、标准化的行业,这为  真正的管理者提供了空间。因为,最容易的
      也是最难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