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收藏协会
      
        相对而言,王艾甫对历次前来祭扫烈士的活动记载不全,他对纷至沓来的荣誉
      好像也不怎么在意,一副懵里懵懂的样子。2006年年底,他入围“感动中国 2006 ”
      人物评选活动候选人,我告诉他这消息的时候,他正在村里忙着和当地农民在那里
      糊灯笼,他抬起头来,连问三句,说,“是吗?刚评完怎么又评,咱忙得哪能走开?”
      
        可是,对参与和帮助过为烈士寻亲的人和事,王艾甫都仔细地记在一个小笔记
      本上。
      
        我翻开他贴身带着的笔记本,开首就是一个名单。
      
        北京清华大学房地产总裁F18 班学员捐助:20000 元人民币
      
        山西省民政厅慰问捐助:2000元人民币
      
        北京清华大学高杰捐助:4000元人民币
      
        太原面粉厂王爱萍捐助:500 元人民币
      
        西安王新宽捐助:500 元人民币
      
        广东省祁震捐助:1000元人民币
      
        甘肃省陈福林捐助:500 元人民币
      
        日本张晓楠捐助:1000元人民币
      
        山东省赵尚志捐助:300 元人民币
      
        山东省李曼华捐助:500 元人民币
      
        ……
      
        这份名单,实际上记载着王艾甫这位七旬老人的一份不安,事情是自己“惹”
      出来的,麻烦记者朋友,记者朋友们跟着他跑前跑后,没有记者朋友们的帮助,为
      烈士寻亲活动得以开展实在不敢想象,这已经让他过意不去,所以,每一位记者来,
      他总是热情地招呼人家吃饭。农村人是最怕落下别人亏欠的,他常常说,这欠下的
      人情可咋还哪。而每一份捐款上面附着的一份感动的同时,还有着一连串的故事…
      …比方说,太原面粉厂王爱萍,本来就是一位下岗女工,再就业之后一个月的工资
      才七八百元,一下子就捐来500 元。还有,自己过去的同事,在他最艰难的时候,
      总是这些老朋友无私地伸出援手帮他渡过难关,他说,这几年糟害自己过去的朋友
      太多了。没有车,朋友们应声而至;没有钱,朋友们再难也给拿过来。比方说,他
      为村里筹办这个工艺品厂,就是自己当年的同事、山西省检察院的政治部副主任张
      志云借给他1 万元才得以启动的。而且,这位老朋友还专门把关于王艾甫的事迹转
      在自己的博客上以扩大影响。他的博客叫做“知云短语”。()
      
        我发现,所有的捐款都入在了太原收藏协会的账上。他说,这是大家为烈士寻
      亲捐的钱,不能记我个人的账上,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钱公家来管,财务要公
      开。
      
        这个协会是个什么协会呢?当然是一个民间组织,它运作的全部资金来源,除
      了少量的会费之外,靠的就是王艾甫经营的太原市文庙文物旧货市场,说白了,是
      一些文物旧货商在他那里的租金,再说白了,就是他自己靠承包市场挣得的一点零
      头全部补贴进协会里来。两个打字员,一个秘书长兼会计,还有一个打杂的,一个
      月近 3000 元的工资都得从他的腰包里掏出来。在他的名片上,还有一个《收藏与
      旅游》报的主编,他接管收藏协会之后,把这一份小报改造了一番,四色铜版纸印
      刷,每月一期,免费赠送,供藏友们交流收藏信息。这一期下来,不说稿件编排、
      采写这一套,光印刷费就是3000多元,这个主编真是个受罪的“官儿”。
      
        为烈士寻亲活动启动之后,又是购置设备,又是雇人录入,又是开办网站,又
      要上烈士陵园核对名单,还有,迎来送往,从外表看,办公室简陋归简陋,但是气
      派和效率却不输哪一个公家正规单位。可谁知道,他和那位老秘书长兼会计是怎样
      掐算着手里的银子,我曾经偶尔撞见他跟老会计合计陪一位烈士亲属到陵园扫墓的
      情景,怎么去,怎么租车打“的”,怎么着才能省出一点钱来管中午这顿饭。
      
        那位秘书长兼会计的老人也姓王,跟王艾甫相交几十年了。两个人伏在阴暗的
      办公桌前这样一分一厘地算计,让人看着,心里不由发酸。在采访过程中,有几位
      烈士亲属几次提到,他们到达太原之后,王艾甫是怎样招待他们,吃、住、行几乎
      包下来了。郭培铸烈士的侄子郭茂根说着就在电话里哭了出来,他说他有一次跟王
      艾甫说,你一个老汉总干这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你说一声,我们又不是掏不起这
      个钱。我真担心这么下去会吃穷他,他怎么能撑得住。到了大冬天,住的家还烧的
      是煤块- 现在人家谁家还烧煤取暖?
      
        郭茂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王艾甫这几年下来,真是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除了满屋子盛都盛不下的藏品,没有什么积蓄。我曾经也说过,“你这样可不行。”
      谁知道老人竟天真地说,“我还有工资呀,我退休工资也不少哩!”
      
        你能说他什么?
      
        收藏协会的王大姐是自愿来协会帮忙的,她内退之后,从电视和报纸上得知王
      艾甫为烈士寻亲的事迹后,主动找到王艾甫给他帮忙整理资料。显然,王大姐的到
      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王艾甫的工作压力,不然真的腾不出身子来做许多事情。
      一来,寻亲的电话每天要接十几个;二来,接电话的时候还需要格外的耐心,解释、
      查对、询问、联络,这是一项担子不轻的差事。
      
        2007年的春节过去了,这个春节晚得有些不近情理,正月十七一过已经是公历
      的3 月份,本以为,为烈士寻亲的热潮在持续了一年多之后已经过去了,该找的已
      经找到,没有找到的大概只能永远停留在收藏品里。没想到,我刚刚在那间窄小的
      办公室里落座,电话就从来没有停过。一位山东寻亲者从报纸上公布的无籍贯烈士
      名单中指认说,那是他的伯伯。因为资料不全,一时不能确认,山东汉子脾气大,
      对方的情绪一下子上来了,在电话里听得出激动得不得了。王大姐耐心地询问他相
      关的细节,几分钟过后,对方才平静下来,慢慢地把所知道的情况讲完。王大姐显
      然是适合的人选。
      
        为烈士寻亲,使得这个小小的民间组织听起来跟一个正规机构似的,所有的工
      作人员都按部就班,工作井然有序,而且,从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常常传出一阵阵
      令人振奋的欢呼声。每当这种欢呼声从小屋里荡出来,连在外头开饭店的小老板都
      知道,今天又会增加一笔小小的生意,因为每当一位烈士的身份得以确认,他们总
      会钻到饭店里庆贺一番的。钱花得不会多,老板也不多要,十块二十块,两样小菜,
      一盘过油肉,以茶代酒,碰得丁零当啷的。
      
        好消息总是有的,好消息总是让人振奋。2006年,随着烈士寻亲的深入,社会
      给予王艾甫本人的荣誉也纷至沓来,在电视上频频露面,在没有事的时候,协会办
      公室里两个小姑娘会打开电脑把电视台寄过来的光碟翻来覆去地看,指指点点,这
      荣誉里头,的确有她们的一份,这也成为她们将这份待遇并不丰厚的工作坚持干下
      去的一个理由。
      
        更好的消息还有。
      
        2006年4 月,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代表市委、市政府看望
      王艾甫老人,对王艾甫多年来坚持不懈收藏红色文物、帮助烈士寻找亲人的义举表
      示赞扬和肯定;2006年10月,山西省民政厅厅长马景龙,受山西省省长的委托前来
      慰问并看望为烈士寻亲作出贡献的王艾甫老人,送上2000元慰问金;2006年11月,
      太原市民政局从办公经费中拨付50000 元设立“寻亲基金”,用于支持王艾甫把为
      烈士寻亲的工作继续做下去;2007年1 月,由清华大学房地产总裁F18 班全体学员
      捐助的20000 元开办网站专款全部到位,“中国寻亲网”()开通,将全部现有数
      据和资料上网公布,为给烈士寻亲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2007年2 月1 日,从中央电视台“2006封面作品”十大人物评选现场得知,中
      央办公厅王刚主任、山西省省长于幼军、民政部李学举部长就王艾甫为阵亡烈士寻
      找亲人的事迹作了重要批示,总政组织部和各省民政部门都在积极寻找阵亡人员的
      亲属。
      
        王艾甫脚步匆匆,这一件偶然“揽”在身上的事情做得如此执着,他说,这是
      他后半生做的最大的一件事。
      
        这一个老兵,太知道这一件不同寻常的义举之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