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CC  系煽动政大学生罢课,拒绝蒋经国出任教育长,如意算盘再度落空
      
          接收东北的失败,也使蒋经国将三青团中央干校迁北平的设想成为泡影。他的
      发展目标又转到南京。
      
          恰好在1945  年底,CC  系向蒋介石建议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同国民
      党中央政治学校合并,设立国立政治大学。因为在中央干校创办之初,CC  系就有
      为什么要办性质相近的两所学校且两校同由蒋介石担任校长的怀疑,有“既生瑜,
      何生亮”的感觉,这种不满情绪随着蒋经国势力的膨胀日益增长,并一遇到时机,
      就要发作出来,CC  系想通过并校抑制蒋经国。
      
          蒋介石对CC  系的用心早有所察觉,但他自信以最高领袖的地位和威望,可以
      随心所欲地把各派系玩于股掌之中,于是决定将计就计,采纳CC  系的并校的建议。
      在血缘和部属之间权衡,自然血浓于水,蒋介石的私心是,只要有利于蒋经国的,
      即是有利于他的,扩大他儿子的实力就等于扩大他自己的实力,所以他预定由蒋经
      国出任国立政治大学的教育长,由他自兼校长,这不仅可以保持“父子家校”的传
      统,借干校复员还都的机会,为其子换上一块更大的新招牌,而且掌握了中央政校,
      削弱了CC  系的势力。所以,在重庆决定并校之初,蒋经国就在中央干校的高层会
      议上表示:将来的政治大学,要进一步发扬干校的“革命传统”,实现更高的目标。
      于是干校上下,信心十足,磨拳擦掌,即将在南京成立的国立政治大学,教育长一
      职似乎是非蒋经国莫属了。
      
          但是,三青团中央干校和国民党中央政校比较起来,它有先天的弱点:
      
          第一,是中央干校由于成立的历史很短,在南京没有落脚点;而中央政校有十
      多年的历史,在抗战前,它在南京瓦廊有校舍。早在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代表
      到南京受降时,CC  系就布置中央政校的人员到南京接收,修聋政校校舍,随即就
      陆续复员到南京。而这时中央干校还在迁校北平的梦幻之中。
      
          第二,由于基础不同,两校的规模不成比例。1946  年3 月5 日复员令下,政
      校就在南京宣布上课,恢复了原来在南京时的规模。而中央干校在年初并校的决定
      宣布以后,才在重庆着手办理结束,学生在重庆全部毕业离校,只是在暑期招收研
      究部第三期学员50  多人。干校的代表到南京同对方接触,才察觉到政校人多势众,
      不是双方对等合二为一,而是政校接收干校。
      
          第三,CC  系不仅掌握国民党的党务,而且控制了教育大权。整个抗战期间,
      陈立夫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其时陈果夫又任中央政治学校的教育长,陈氏兄弟
      先发制人,通过教育部,不等重庆干校结束,抢先公布国立政治大学正式成立,校
      址仍设在政校的旧址,政校名义上结束,实际上等于维持原来的规模,换上了新的
      招牌。
      
          对CC  系的专横和步步肘掣,蒋经国有所察觉,并谋求挽救。他知道,同CC  
      系争夺的关键性一步,是由国民政府主席兼政治大学校长的父亲决定政大教育长的
      入选,对出任这一职务,他是绝对会稳操胜券的。
      
          1947  年3 月,几经酝酿,侍从室传达了蒋介石的旨意,让教育部举荐蒋经国
      担任国立政治大学教育长,并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正式发布任命。
      
          岂料事出意外,当国立政治大学的公告栏中贴出了“校长蒋中正”的皇皇告示
      :“奉教育部某某号令: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任命蒋经国为国立政治大学教育长。
      特此遵照公告,仰全校师生,一体知照。”聚集在公告栏前的学生议论纷纷,十分
      反感,情绪相当激动。训导人员急忙赶到现场,劝导学生散去。而学生的行动似乎
      早有预谋,在当晚即召开全校学生大会,通过三项紧急决议:一、派代表到教育部
      请愿,请收回成命,撤销对蒋经国教育长的任命,另派贤能之士。二、全校实行罢
      课抗议,不达目的,誓不复课。三、在校内外广泛开展抗议活动。散会后,倾刻间,
      校门口就挂出了巨副标语:
      
          “政大学生一致坚决反对任命蒋经国为本校教育长”。
      
          政治大学的反蒋风潮报告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大为震怒,凭他对派系倾轧的
      经验,立即断定是二陈从中捣乱,马上召陈立夫到侍从室训斥一顿,限他即刻去政
      大告诫学生,并遵从政府命令,欢迎蒋教育长莅校就任。陈立夫则辩白说,朱家骅
      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和他的教育部长刚刚对调,朱家骅发表蒋经国任政治大学教
      育长令“并没有通知我一声,所以我一点也不知道”。他立即遵蒋介石之命到政治
      大学,召集全体学生讲话。陈立夫说:“你们不应反对经国先生,你们应该欢迎他
      来”。并报告蒋介石,是有“异党分子”带头闹事,掀动学潮。⑦政治大学反对蒋
      经国就任教育长的风潮被压下去后,蒋经国即向教育部递交辞呈,而后有好几天躲
      在家里暗生闷气,闭门拒客,他召集中央干校校友会人员到励志社开会,表示他决
      不担任政治大学教育长,他要求校友们今后加强联络和团结,把并入政治大学的研
      究部第三期的学生也列为中央干校的校友。
      
          政大的风潮使蒋经国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他执意不肯去接受政治大学教育
      长的职务,后来此职由教育部次长顾毓琇接任。蒋经国控制政治大学的远景规划宣
      布告废。他的声誉又一次下降,旧恨新仇齐涌上他的心头,坚定了蒋经国全面控制
      三青团,以同CC  系决一死战的信念。
      
      
      
          注:
      
          ①以上四个决议案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第280 —283 页。
      
          ②《革新》创刊号,1946  年7 月。
      
          ③《革新》第一卷第七期,1946  年9 月7 日出版。
      
          ④《革新》创刊号,1946  年7 月出版。
      
          ⑤(美)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第189 页。
      
          ⑥《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美国国务院1949  年出版的“白皮书”第四章。
      
          ⑦陈立夫《成败之鉴》第356 —357 页。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