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闹得沸沸扬扬的“社论事件”与“免孔建议”
      
          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发生了两个小插曲,一是“社论事件”,一
      是“免孔建议”。
      
          党团关系的确定和三青团“一大”召开,并没能使党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所
      缓和与收敛。会议期间,首先发生了“中央日报社论”事件。通过这一具有讽刺意
      义的小插曲,可见当时党团斗争的白热化。
      
          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召开期间,《中央日报》发表一篇社论,题
      目是《这一代要比上一代更好》。大意是说清末贵族子弟,多骄奢浅薄,不能成器,
      所以政治腐败,江山不保。现在“这一代青年”,如要成为国家的栋梁,自己须力
      戒浮奢恶习,方能造成一代新风气。
      
          社论着重论述了对人伦、血缘和制度之间关系的看法,说“既有制度,既有人
      伦,便不能根本废除贵者与亲者。可是亲贵的行动与榜样,却须随时随地严厉的警
      戒。前一代对于后一代所要负之责任,项目自然甚多,然彼前一代有特殊地位之人,
      其对后一代应当先使其家庭中的后一代之子弟,后一代之青年,竭力去除其特殊例
      外之观念,再养成其自治自强的精神”。“昔日的青年,今日的老年,皆当回想起
      满清末年我们痛心疾首的亲贵政治,是我们当时革命的主要对象。我们如果希望对
      后一代更要负责任,我们必须先审度自己对自己的子弟青年,有否纵容养成他们入
      于特殊及例外之途径”。
      
          社论最后说:“如果今日的成年老年,对于后一代的青年,爱之不以其道,言
      论思想,处处暗示他们不劳而获,引进他们到特殊与例外的地位,处处无形中培养
      成一批亲贵子弟。那是前一代人对不起后一代人的地方”。
      
          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这是“党方”对蒋介石扶植蒋经国及黄埔系,培养不劳
      而获的“一批亲贵子弟”的影射和讽刺。这篇社论如果发表在平时,可能还不会引
      起太大的争议,可是偏偏发表在三民主义青年团召开代表大会期间,而且又是一篇
      党报社论,实在是不合时宜,胆大妄为。国民党的党报社论是由中央党部党报社论
      委员会所撰写,每周两篇,由中央宣传部部长核定后,分电全国党报,各地党报主
      笔收到那些社论之后,一般并不细看,社长更不着,一体遵命刊登。
      
          时任中央日报社社长和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的陶百川在他的回忆录《困勉强狷
      八十年》中说:“此文刊出以后,竟有人利用当时党团矛盾现象,对青年团某些重
      要分子大进馋言,谓中央日报之社评侮辱青年干部,颇有誓不甘休之势,因决意要
      该社社长陶百川亲自出席升旗典礼去解释。”陶百川本来是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
      会议的初期尚按照日程出席大会。
      
          事发那天,他到会稍迟,三青团大会正在讨论这篇社论,会场上群情激愤,剑
      拔驾张,他签到后见此情景,就避不出席,返回了报社。等“大会决议送下,乃亲
      自草拟书面答辩,略谓本人忝为干事一分子,对青年团正感爱护之不暇,岂有对高
      级干部肆为讥评之理!惟本人既为社长,如有言论失检之处,自愿负起责任”。同
      时分别托请陈布雷等“力为疏解,然终无以平息怒气”。
      
          会议即将闭幕的一天晚上,陶百川收到三青团的通知,“要我参加第二天的升
      旗典礼,报告经过情况”。“我猜想三青团执事人员必已查明该文是党报社论,并
      已查明何人所写。全国党报都己登出,中央日报当然照登,我个人哪有什么责任可
      言!三青团何以还要我去报告”!依照常理,陶既是三青团的中央干部,为了平息
      风波,去找三青团的最高负责人蒋介石,把该文的由来和不得不刊登的理由实话实
      说,他个人也许能够得到蒋介石的谅解。而蒋介石则可顺藤摸瓜,看是谁竟敢在太
      岁头上动土,杀一做百了。然而,陶百川说:“我的腰间的傲骨叫我不要为五斗米
      折腰。于是,我不独没有拜访他们,便连第二天的升旗典礼也没有参加”,不久,
      就辞去了中央日报社社长的职务。⑦从这件事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党团斗争,即复
      兴社、黄埔系同CC系斗争日益激烈,几乎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另一方面,在
      国民党内,也有人对蒋介石的任人唯亲,任人唯血缘、人伦的作法极为不满,关于
      蒋介石如何通过三青团“引进”他的儿子蒋经国于“特殊与例外”,将在下面几章
      加以论述。
      
          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立了中央干事会以代替过去的中央临时干事
      会,蒋介石为加强党团关系,特派陈立夫、张厉生、谷正纲、朱家骅为常务干事,
      借此冲淡三青团是黄埔系一手把持的局面。蒋介石为了加强三青团的政治地位,故
      意把他的“官邸党政会报”移到两浮支路通惠中学三青团中央团部举行,即使他采
      取了这些措施,仍无助于消除CC  系与黄埔系的对立。
      
          可以这样说,持续不断的派系角逐和斗争,是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一大特点。
      蒋介石随便他的哪个下属成群结党,只要由他来当头头,事实上,他是每个派系的
      最高领袖。每当一个派系组建时,事先都得报告他,并经他同意。他随时注意着派
      系的进程,知道他们正在于些什么。他也知道派系之间的角逐和相互暗算,但只要
      这些派系服从他,他就高兴。从心底里,蒋介石有一种驾驭操纵的嗜好,他允许甚
      至鼓励搞派系活动,因为只有派系继续活动,才能显示他在矛盾中的至高无上,才
      能显示只有他才能使不同的派系捏合在一起。这并不是说他不是真正不要消除党团
      之间的磨擦,可是他做不到。
      
          明面上,他能将三青团的上层头头和国民党的掌权者叫到一起训斥他们一顿,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唯命是听。但这两个派系在事后依然争斗不误。玩火者,火闹
      大了,控制不了,又培养新的派系代替旧的派系,反正只要为他所用即可。
      
          蒋介石的“亲贵政治”必然导致国民党的涣散和派系斗争,国民党的涣散和派
      系斗争又促进蒋介石培养其子的进程。利用三民主义青年团培养其子,是三青团中
      期蒋介石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在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生的第二个小插曲,是代表们提出的罢孔
      祥熙行政院长的建议书。会议上,有一部分地方代表指责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孔祥
      熙贪污无能,特别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香港紧急撤退,孔的老婆宋霭龄包了专
      机,连洋狗、马桶都带上,但却置一些爱国人士的安危于不顾。人言啧啧,舆论哗
      然。这样一个行政首脑,不孚众望,如不罢免,怎能振奋人心,争取抗战胜利?当
      时大会作出决议,将此问题交中央干事会处理。
      
      
      
          因此,在大会闭幕后不久,三青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张治中邀请了部分属于黄
      埔系的常务干事和中央团部处长级干部到北温泉数帆楼住了几天,对时局和团务进
      行讨论,交换意见。在漫谈中,张治中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当时主要发
      言的,还是集中批评蒋介石的领导作风。
      
          有人说,蒋囿于成见,自以为是,不愿听逆耳之言。部属向他报告,对他陈述,
      事前总要揣摩他的想法,然后投其所好,承欢固宠。长此以往,真理混灭,正义消
      沉。善于取巧的政学系,如张群、熊式辉、吴铁城等人对他提建议,也要准备甲、
      乙两案,而不敢坚持正确意见。阿谀奉承,蔚然成风,党风政风的败坏,都是从这
      里开始的。
      
          有人说,蒋对待部下,惯以私恩私惠市人,而不是使他们奉公守法。如他第一
      天批准枪决一个失职将领,第二天又私自开恩释放,一个干部向他要钱,首先挨骂,
      其后又得到几万元以至几十万元的特支款。这种做法,目的在于使部属个人对他感
      恩戴德,而不知有国家民族,以致法纪荡然,人心离散。
      
          有人说,蒋在组织上设立不必要的机构,徒有形式,毫无实效。如国民党以党
      领政,既有中央执行委员会,1939  年又成立一个国防最高委员会,以统一党、政、
      军的领导,这样一来,任何机构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以此类推,不胜枚举。
      
          对孔佯熙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孔既无才德,又无威望,完全是依靠裙带关
      系当上的行政首长。所以大家联名上书,向蒋建议,免孔祥熙行政院长一职,以肃
      清政风,振奋人心。
      
          可是,免孔建议书签呈上去以后,如石沉大海,音无音讯。大家以为蒋介石把
      此事搁置,不再提起了。直到是年8 月1 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蒋介石才重
      新调整人事,并把各种大权重新调整到他的手里。
      
          回顾林森所以当上国民政府主席,那只是夤缘时会,因人成事。“九一八事变”
      之后,为应付国难,对立的宁、粤双方代表经过一系列的接触,在上海进行和谈,
      当时粤方代表为防蒋介石独裁又起,在1931  年12  月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
      上特别坚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通过《关于中央政制改革案》,规定“国民
      政府主席为中华民国元首,对内对外代表国家,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不得兼其
      他官职”,并由中央全会选举“年高德劭”者担任。林森在国民党内,年高德劭,
      一贯没有政治野心,真是当之无愧,于是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他当了12  年有职
      无权的“国家元首”,曾自嘲为“监印官”。由于林森已死,蒋介石特于9 月613 
      日,在重庆召开国民党第5 届11  次中央全会,三青团中央干事、中央监察和中央
      各处室主任,列席了会议。会上首先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主
      席为中华民国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对内“为海、陆、空军大元帅”,掌握
      全国一切党、政、军大权。随后选举蒋介石为国政主席兼行政院长,孔祥熙降力行
      政院副院长。曾经参加这次会议的程思远在回忆录中说:“这次会议给人这样的印
      象:国民党法无定规,权从人转。蒋介石不当国府主席。那个职位就是虚位元首,
      蒋一当国府主席,立刻就负政治上实际责任。”⑧所谓“法规”,工具而已。三青
      团的“免孔建议”也仅以由正职降为副职并以蒋亲兼正职而作罢,这种罢免建议又
      有什么意义呢!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