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竞争力模型(3)
      
          结果,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这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所应有的水平,过去如
      此,现在还是如此。表1-2 列示了人均GNP (以美元表示)与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
      的人均GNP 。购买力平价是审慎估计了生活开支和当地商业成本之间的差距之后得
      出的。经过有效人均收入的调整,美国跃居收入排名的首位,而日本完全跌到了后
      面。
      
          表1-2  1998 年部分国家未经过和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P 
      
          排名  国家  未经调整的  排名  国家  经购买力平价调整 
      
          (美元)                  (美元) 
      
          1   瑞士   40,080     1     美国     29,340 
      
          2   挪威   34,330     2   新加坡     28,620 
      
          3   丹麦   33,260     3     瑞士     26,620 
      
          4   日本   32,380     4     挪威     24,290 
      
          5 新加坡   30,060     5   加拿大     24,050 
      
          6   美国   29,340     6     丹麦     23,830 
      
          7 奥地利   26,850     7   比利时     23,480 
      
          8   德国   25,850     8     日本     23,180 
      
          9   瑞典   25,620     9   奥地利     22,740 
      
          10  比利时   25,380     10    法国     22,320 
      
          11    法国   24,940     11    中国香港/b 22,000 
      
          12    荷兰   24,760     12    荷兰     21,620 
      
          13    芬兰   24,110     13    德国     20,810 
      
          14  中国香港/b 23,670   14    英国   20,640 
      
          15    英国   21,400     15    芬兰     20,270 
      
          16  澳大利亚   20,300   16    意大利     20,200 
      
          17    意大利   20,250   17  澳大利亚     20,130  c 
      
          18  加拿大   20,020     18    瑞典     19,480 
      
          19  爱尔兰   18,340     19    爱尔兰     18,340 
      
          20  以色列   15,940     20    以色列     17,310 
      
          21  新西兰   14,700     21    西班牙     16,060 
      
          22  西班牙   14,080     22    新西兰     15,84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年7 月1 日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日本的消费者负担这么重有关系吗?这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吗?
      政策的制订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认为这两个日本实际上可以独立地并存,不
      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能够被培养成具备竞争力的产业,被认为对国际产业构不成什
      么冲击的国内产业会创造就业机会,日本公民承担的较高的支出被经济和社会的福
      利证明了其合理性。不幸的是,这些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并且后果是可怕的。
      
          由于这些原因,日本公司和日本经济的内在竞争力长期以来比大多数观察家所
      认为的要软弱。出口份额的取得部分是以牺牲资本的收益为代价的。不具竞争力的
      产业得到保护,代价是生活支出的消费居高不下。日本产业基本的生产率不是其所
      应有的水平。
      
          这些为时甚久的信号暴露了日本经济模型的缺点,此外,其他一些信号在逐渐
      印证该模型的局限性。就在泡沫破碎以前,日本经济的增长开始变缓。如图1-3 ,
      利用5 年移动平均(实线)来衡量,真实GDP 的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前还是
      很稳健的。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增长率下降到3 %到5 %。1991年泡沫破
      碎以后,增长率急剧下降。而下降的信号的出现要早于泡沫的破碎。
      
      
      
          日本在世界的出口份额在战后稳步上升,在1986年达到顶点(见图1-4 )。但
      是,即使在一些日本过去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比如电视机、录像机、音频设备、照
      相机和半导体,出口份额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略微有些下降。虽然出口份额本身
      不能说明国家层次上的竞争力,但是出口份额的变化是表现经济中竞争活力和生产
      率提高的健康程度的重要信号。
      
          表1-3 描绘了从1990年以前的巅峰时期到1996年日本所有商品生产产业(详见
      国际标准贸易分类系统)世界出口份额变化的模式。纺织和服装在1978年或更早的
      时候达到顶峰,其他的部门在80年代中后期到达顶峰。
      
          表1-3 1990年以前的巅峰时期之后世界出口份额变化 
      
          (SITC产业的数目)
      
          主要部门      获得份额的    失去份额的    没有变化的产业    日本没有 
      总计 
      
          产业(>0.1 %)   产业(-0.1 %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