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的“中层意识”(1)
      
          阶层意识是联系个人社会心理与宏观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理念,在日本中间层
      问题研究中,对“中层意识”的探讨是一个占据很大比重的中心性论题。所谓“中
      层意识”,一般指假定日本社会由从上至下的连续性多层组成、在询问自己属于哪
      一层时所做的“中层”回答,属于一种阶层归属意识。日本总理府“关于国民生活
      的舆论调查”显示,1958~1979年,调查中选择“上层”的人数几乎没有变化,
      “下层”从1958年的17% 减少到1967年以后的5%~7%并一直保持在这一比例,而合
      计后“中层”的选择人数从1958年的70% 迅速增长到1964年的90% ,被称作“中层
      意识”的膨胀化,其后一直维持着这个“饱和”状态的比例。SSM 调查也得出了同
      样的结果,1955年只不过419%,1975年达到764%。这一背景状况促使众多研究
      者纷纷探索高比例“中层意识”的成因,追寻是否存在与“中层意识”对应的作为
      实体存在的中间层,把握“中层意识”的产生、膨胀、崩溃与日本社会发展和结构
      变迁的关联。
      
          原为“中位阶层意识”的“中”却演变为“九成中流”、“一亿总中流化”的
      “中流”,曾几何时的概念偷换令人深思。调查中发现,“中层意识”的自我认同
      与客观状况很不一致,年收入800 万日元与年收入600 ~700 万日元之间的人相比,
      “中层意识”拥有率反而低,因此,有研究者批驳“中层意识”是以调查数据为基
      础的无实体的统计集团,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幻象,至多不过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参
      照群体(集团),而非拥有实体的整合的归属集团。犬田充,同前引书,1982,第
      43页。还有研究者认为,90% 的高比例调查结果来自于问题提问的方式,以同样问
      题调查下去,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中层意识”比例都会达到9 成左右,因而“9 成
      中流”并非日本固有的现象。
      
          表7-1 “中层意识”的国际比较图* 单位:%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中”合计意
      大利2 212 570 510 83093 8 法国1 810 861 218 96390 
      9 德国0 915 953 721 53491 1 荷兰11232 544 4653883
      4 英国0 47253 628 18188 9 美国1 516 754 421 65292
      7 日本1 110 953 626 95491 4*调查年份分别为:意大利1992年,
      法国1987年,德国1987年,荷兰1993年,英国1987年,美国1988年,日本1988年。
      数据内容转引自橋本健二,2001,第51页。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层意识”的功能可以说正是建立在虚构形象这一点
      上,该意识的泛化是阶层非结构化、中流阶级逐渐失去实体的社会意识上的反映,
      也是社会流动开放公平的象征,正因如此,这种泛化成了政治上的“安全阀”:
      “‘中层意识’本身(及其增长倾向)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实现了一定的社会功能。
      首先,到达‘中层’或‘一般化’状态被有意无意地设定为生活的目标,引导出人
      们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活力;其次,至少不是‘下层’的想法产生出一种肯定现状
      的、保守的社会意识。因此,‘中层意识’超越了阶层研究的主题,成为新闻媒体
      感兴趣的对象,连政府方面也以《国民生活白皮书》的形式积极进行提示引导。”
      原純輔:《現代日本の階層構造②階層意識の動態》,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0,
      第10~11页。
      
      
      
          “中层意识”拥有者的比例大小多少受阶层划分方式的影响,如日本国民生活
      调查将“中”分成中上、中中、中下三部分,“中层意识”归属者便达到90% ,SSM
      调查的“中”分成中上、中下两层,所以1975年也只有764%。另外,“中层意识”
      不同于假定社会由利益对立的非连续性集合体组成的“阶级归属意识”,并非“中
      产”阶级意识,确切地说是一种“中位阶层意识”。犬田充,同前引书,1982,第
      30页。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并未混同两种意识,两种结果差异显著,如1975年,拥有
      “中层意识”的比例达77% ,而“中产阶级”意识层只不过24% ,阶层归属中选择
      “中层”的,在阶级归属中却选择“工人阶级”的多,归属“中产阶级”的少,可
      见两者是由不同标准制约的。经过实证分析后发现,影响阶级意识选择的主要是职
      业上的雇佣关系,管理人员中“中产阶级”意识较强,一般从业人员(受雇者)则
      具有强烈的“工人阶级”意识,与收入、学历等并不十分相关。
      
          围绕二战后日本“中层意识”迅速增长的状况,出现了多种解释“中层意识”
      成因的观点。一种可称之为“绝对论”,认为在非上层亦非下层的中间位置上存在
      着生活方式、意识结构等层面性质一致的巨大的“中间层”。村上泰亮,同前引书,
      1987。尽管“中层”群体的社会地位多种多样,但表面呈现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却存在同一性,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造成的,因此这些学者主张
      :“存在一种与特定消费内容和财产相连的绝对性的‘中层’标准,而且因为满足
      这一标准的人数增加了,‘中层意识’才随之增长。”转引自原純輔,同前引书,
      1990,第5 页中关于直井道子(1979年)的观点陈述。与此类似的“发展论”同样
      认为“中层意识”的增长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解释基础同样是一种绝对标准
      机制。间间田孝夫:《階層帰属意識——経済成長,平等化と〈中〉意識》,原純
      輔,同前引书,1990,第23~45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