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缘起(1)
      
          大多数学者和美国人认为,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橄榄型”社会、中产阶级帝国。
      与“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共生的有以下一系列形容词:民主、平等、大同、共同富
      裕、稳定等。这些附着在“中产阶级国家”令名之下的属性似乎是不证自明的社会
      事实。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向世人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美国,
      一个富裕的国度。并且很多人还认为美国和以往所有富裕国度的不同之处在于:美
      国没有贫富悬殊,它的富裕是被大部分人共享的。人们认为在美国这样一个“典型
      的”中产阶级国家里,没有贫穷,政治清明,社会问题都会随经济的发展迎刃而解
      ,教育、科技的成果和管理、专业人员新阶级的壮大使美国成为一个自动化社会。总
      之,很多人认为美国不再有贫富两极对立,它是一个同质性的、富裕的、中产阶级
      “大同”社会。所以,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样的环境下(美国国内战争、暗
      杀频频见诸报端;社会出现普遍的贫困和营养不良;大城市处于危机状态中;人们
      面临着日渐迫近的生态灾难等社会恶性现象),即使社会评论也对美国现状表示怀
      疑,而美国民众的怀疑和否定情绪也从未波及到美国是富足的中产阶级社会这个观
      念。人们仅仅对这种理想蓝图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由于越
      战这个突发事件,与美国的社会结构没有关系;城市危机也被视为是人们上升的期
      望值和经济公共部门相对不足的后果;贫困问题则被视为种族危机的表现,是种族
      歧视将有色人种排斥在普遍富裕之外的。
      
          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神话的衍生与美国人独特的社会心理相关。正如上章提
      到的民意测验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自称为中产阶级。因此,很多学者根据此测验
      将美国乐观地贴上了“中产阶级社会”的标签。但是仔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这个
      中产阶级社会答案的粗略之处:这次调查的组织者在向应答者征询:“您认为自己
      属于那一个社会阶层”时,只向应答者提供了三条选择答案:上层阶级、中层阶级
      和下层阶级。这个问卷是很粗糙的,因为出于趋同心理,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
      自己纳入中等阶层。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这种大多数民众自我认同为中产
      阶级的社会心理是如何形成的?而且,阶级心理的形成不仅与该阶层在社会结构中
      的地位以及经济关系有密切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加以分析。
      
          在美国,自居中产阶级更像是一个有趣的社会文化现象,往往与财富没有太大
      的关系。虽然多数人声称自己为中产阶级,但是“这些声称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不
      一定拥有相当的财富……餐厅服务员、工厂工人、企业主管、股票经纪人等都坦然
      以中产阶级自居。”理查德·隆沃思:《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北京:三联书
      店,2002,第111 页。福赛尔在《格调》一书的开端就不无讽刺地描摹出美国人对
      平等神话的本能迷恋。对处于社会底层的蓝领和白领阶层而言,中产阶级的神话有
      助于消除等级森严的不快,另外也给了工人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觉。对上
      层中产阶级、专业人员、管理者而言,神话将他们高出平均水平的收入和特权合法
      化了。简言之,中产阶级神话源于人人平等的母题。与其说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国
      家为一个社会事实,毋宁说这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经济诸因素相互影响、纠结生
      成的主观建构,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美国神话”。
      
          一神话的缘起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这个美国神话形成的客观基础。殖民时期、独立战争时期乃
      至20世纪50年代的“黄金岁月”等独特的美国历史经验共同作用形成了美国人“美
      国例外”的民族心理。历史集体记忆、怀旧心理和崛起的大国政治理想与此民族心
      理有着极大的关联。
      
      
      
          我们应该承认,任何神话必然有其客观基础,“风起于青萍之末”——不存在
      任何社会事实,也就不存在可夸饰的神话内核,那神话就无从说起。诚如上章所言,
      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是美国自由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而历史文化因素也是我们不
      能忽视的重要维度。新大陆开辟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是政治乃至经济机会的均等性、
      文化的夷平性。新大陆的殖民者往往是欧洲社会的边缘人、被放逐者,他们对欧洲
      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有一种本能的厌恶。1620年,102 名清教徒为了逃离本国的宗
      教迫害,乘五月花号抵达了新英格兰殖民地,在上岸之前,这群移民即拟定了《五
      月花号公约》,并由41位成年男子共同签署。由此我们可以说,美国文化精神的雏
      形在五月花号上已然形成了。移居新大陆的殖民者们虽有许多差异,比如阶级地位
      的高低与不同,但在新大陆百废待兴的环境中,谁也无法保留自己原有社会地位和
      特权。他们熟悉权利观念和自由原则,他们也开创了自治的传统,移民们相互之间
      的感觉是平等的。这些都构成了美国理想的根本基础。“美国是自觉的、有意识地
      要把自己造成一个新国家……人人平等, 都有争取成功的自由, 没有人受到排挤和
      压迫……学校里是这样教的,文字和历史书也是这样证实的,全国普遍接受,并成
      为美国箴言的组成部分。”奥托·纽曼、理查德·佐萨:《信息时代的美国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37页。在只要有理想几乎就能实现的历史背
      景下,美国人的自信心就是这样积淀了下来。这种社会心理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为一
      种平等主义心理倾向:在美国,机会、财富对所有的人敞开。这种心理倾向一直持
      续,甚至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理解美国现代社会的先验模式。所以,即使早在20世纪
      初开始之前,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阶级压迫、剥削以及贫富悬殊等各种“阶
      级社会的标识”,已然不比任何国家严重。在至少不比其他国家逊色的社会环境下,
      美国人依旧自认为美国是平等、大同的中产阶级国家。“一个有意义的现象是,在
      以往的好几代美国人中的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看成‘中产阶级’,但在所有的欧洲人
      中有一半自称‘工人阶级’。”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