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新中产阶级的催化剂(3)
      
          正如罗伯逊指出的:“在所有的工业社会中,教育是社会的中心。”尹恩·罗
      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第506 页。工业化时
      期教育的普及对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育功不可没。美国教育的发达和平等
      的教育机会,是其民主和自由意志的体现。1848年,霍勒斯·曼在担任教育局长时
      主张“只有普及教育才能抵制资本统治和劳工受奴役的趋势”,他认为,教育是
      “人类生活状况的最有效的平衡器——社会机器的平衡轮”。1830年,费城的技工
      通过一个决议,宣称:“没有真正知识的广泛传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除非
      人人都能平等享受平等的教育,自由只不过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词儿。”J 布卢姆
      等,同前引书,第420 ~421 页。1870年以后,公立学校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反映了要使人人享受教育的决心,全民免费教育成为美国信念中最重要的内容,
      教育经费大大提高。1870年,用于公共教育的经费只有6900万美元,平均每名学生
      约15美元,而20世纪第一学年的学校预算是25000 万美元,平均每名学生近23美元。
      到1900年,南部以外的各州(有两州除外)已制定了某种义务教育法。平均在校学
      生人数和平均学年长度都显著提高,公立学校的数量增长很快,教育成为一种科学,
      教育局得以成立。公共图书馆也有惊人的发展,出版物激增,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廉价的“便士报”,城市日益发展,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公众相信教育,同时也希
      望受益于教育。同上引书,第87页。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教
      育正是新中产阶级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在《白领》一书中,米尔斯给我们描述了教育成为美国人社会地位提升机的始
      末。从杰弗逊时代以来,大众教育就与推进民主结为一体。而政府也对教育相当重
      视。进入公办中小学的适龄儿童逐年增加。招生规模的巨大变化加强了地位的平等
      感,在小城市里尤其如此,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地位或职业地位如何,都可能在
      同一所高中上学。
      
          教育系统所提供的职业技能训练为中产阶级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在工业化
      时期,19世纪后期哈佛学院的改革拉开了学院改革的序幕,课程的选修制是改革的
      重要成果。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选修课程。学术上的改革使学生和教授从只做
      学问的保存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提高者,这意味着学者的身份、自由和威信都
      有所提高。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培养出的学者开始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同上引书,
      第304 页。
      
          教育系统的培养目标在19世纪中期是为了培养“民主共和国的好公民”,到了
      20世纪,这个目标已经变迁成为“在职业稳定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社会里”做一名
      “成功者”,C Wright Mills,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p 266 教育的意义已经从地位和政治领域转
      向经济领域和职业领域。在白领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
      成了决定其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 
      
          进入不同职业的正式要求以及升迁的希望往往取决于受教育的水平。在较高层
      次上,学院是高级和半高级职业的摇篮,同时也是获得更高职业所必需的地位标志。
      受过更好教育的男子比起他们的父辈可能占据更高的职位。名牌大学的学生则更有
      可能在大公司里找到一个有前途的工作。
      
          米尔斯指出:大学教育实现的职业转变主要是老式中产阶级的孩子变成了新中
      产阶级。高中教育实现的职业转变主要是技术工人的孩子成为新中产阶级。学院和
      大学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将小商人和农场主的孩子提升到高级职业的较低层次。
      在大萧条中,许多男孩不是去继承父业,而是经过训练以后,在牺牲父亲利益的情
      况下,去帮忙为大公司系统的某个部门提供人员。他父亲的事业正是被这个大公司
      系统毁掉的。Ibid,p268 
      
      
      
          在工业化时代,美国最主要的社会流动是城市化。19世纪,美国人在地域和职
      业、阶层上的流动频仍。美国从1820年开始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发展远远超
      过国家的发展,1901年后,美国的经济、社会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并在半个世
      纪内完成了城市化。李庆余、周桂银等,同前引书,第1 页。但是在20世纪前,城
      市发展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全部城市的一半人口集中在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中
      西部和北部沿岸各州农村人口的外流格外引人注目。19世纪的几次大的经济萧条给
      农村造成极大灾难,而与此相比,城市却在享受由于电话、电车、电灯以及其他许
      许多多其他新奇玩意带来的现代生活。许多农民无法忍受农村的生活,纷纷迁居城
      市。
      
          城市的特性、模式、结构也随着面积的增大而变化,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1870
      年以后,实行种族隔离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中心住的是穷人,周围一圈圈地住着
      日益富裕的人,社区的阶层分化开始变得显著起来。美国城市移民不仅来自国内农
      村,还有不少来自欧洲的农村,他们与以往的迁徙者一样,都是为改善命运而来,
      但他们在所栖居的城市往往成为非熟练工人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教育的普及能改
      善他们的处境,他们一部分人的子女能够脱离父母所在的阶层而上升到中产阶级,
      但仍有不少移民的后代继续贫困的模式。威廉·富特·怀特所著的《街角社会》为
      我们描绘了移民的转型。第一代移民首先是围绕家族组织起来的。其次是按照同乡
      的系统组成的。随着美国出生的一代长大成人,他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的青年凭借大学教育的提升作用,脱离了贫困的社区,融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
      而有的没接受正规教育的青年,即使很聪明能干,却仍然留在贫民社区。威廉·富
      特·怀特:《街角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