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中产阶级的精神理念(1)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
      市文化的结构大致上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陈立旭:《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结构》,转载自《文化研究网》,文章来源:http://www
      xslxcom/htm/zlsh/shrw/2004-05-14-16845htm 。其中物质文化指的是,城市
      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展现着明确的与不明确的符号,比如,旗帜、草地、十
      字架、标语、彩窗、橙色屋顶、螺旋梯、柱、门廊、锈了的栏杆等。这些符号告诉
      我们其所有权、社会地位、所属的团体、隐性功能、货物与服务、举止,还有许多
      其他有趣或有用的信息。这是感觉的一个构成,我们可以称之为‘易辨性’,即在
      一个聚落里,居民用符号性的物质特征来与其他人沟通的有效程度。这些环境标志
      系统几乎是整个社会的产物,对于不熟悉当地文化的外来者常常是无法辨识的。但
      任何观察者都能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容、准确性以及与所带信息的强度来了解它们。
      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是城市文化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表现形式。
      城市文化的变迁必然通过各种制度的变迁表现出来。城市的制度文化以物质文化为
      基础,但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更深层次的需求,即由于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
      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
      或深层结构。城市的精神文化与狭义的文化概念内涵相一致,是相对于城市物质文
      化、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城市的精
      神文化中,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
      体以及其他有形物质媒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传递的文化;另一部分则以城市
      市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
      
          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和分散并
      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第27页。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群体来建设和维护的,如政治领导人、家庭和种族、主
      要的投资者、交通技术人员、决策精英、革命阶层等。由于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
      利益,所以决策的过程是间断的和重复的,处于一种讨价还价的状态中。其中一部
      分群体起主导作用,其余的则只有服从这些主导者。这样,城市的各种符号,乃至
      城市的形态与布局,都不可避免带上了建设者的痕迹,体现着他们的思想与理念,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结构与变化。
      
          利物浦的文化运动
      
          19世纪早期,利物浦城市文化组织的蓬勃发展,导致了人们对城市商业精英认
      同的重构。而且,文化组织建设的成功说明了自发形成的组织具有独特的凝聚力,
      它将具有独立品格的社会阶层联合起来,并使之成为一个可认知的、有自我意识的、
      积极主动的“中产阶级”。
      
          利物浦在18世纪的时候还是一个不起眼的海港,人们靠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而逐
      渐富裕起来。财富的增长滋生了城市的骄傲,利物浦商人认为其财富是来自商业而
      非制造业,于是刻意要将利物浦城市与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区分开来。
      
          尽管商人们的深谋远虑和进取心为人称道,事实上这也是他们能够在利物浦取
      得经济成功的主要因素,但同时,这些靠自我奋斗而成功的人们大都出身低微,没
      有受过正统教育,因此他们也常常因为缺乏文化修养而被人耻笑。1795年,历史学
      家詹姆士·华莱士曾描述道:“艺术和科学在这里遭到冷遇,人们关注的是海上的
      风浪,商业利润是他们的唯一追求。” James Wallace,A General and Descriptiv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State of the Town in Liverpool (Liverpool: 
      Crane  Jones,1797),p283 然而到了19世纪中期,人们则完全改变了看法:
      “英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利物浦这样拥有如此多的教堂,也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
      利物浦的商人这样可以拥有持续的热情来建造大厦,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J 
      WCorfield,The History of Adult Education (London,Longmans,1851),p 96
      尽管这两种说法不免带有夸大之词,但无疑都表示了相同的意思,即利物浦在城
      市文化认同上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对利物浦城市文化认同的重新建构,主要出于一个动因:伴随着经济地位的崛
      起,商人阶层的人们信心增强了,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文化建设,试图与当时的
      大都市曼彻斯特一比高低。一位英国艺术的积极鼓吹者,曾经这样质问:“为什么
      艺术只能受限于大城市?它应该根植于英国大地的每一块土壤上。”T  Fawcett,The 
      Rise of Provincial Art: Artists,Patrons and Institutions outside London, 
      1800~1865 (Oxford,Clarendon,1974),p9   在这种背景下,威廉·罗斯科横
      空出世,在他的影响下,利物浦彻底改头换面,他所代表的中产阶级精神与文化气
      质深深地体现在利物浦的城市文化中。 
      
          几乎半个世纪以来,罗斯科一直在致力于改造利物浦民众的精神生活,在这方
      面他可谓是功绩卓著。罗斯科本人是旅店老板的儿子,他自小酷爱读书,长大后成
      了一位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植物学家、诗人、艺术家、政
      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律师、银行家和商人。
      
          18世纪末,罗斯科和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建了一系列艺术和文学社团,
      但在商人阶层中却没有引起多少反响。迫于压力,这些艺术和文学团体在18世纪90
      年代的最初几年渐渐销声匿迹了。罗斯科长期致力于意大利文学和诗歌的研究,认
      为科学和艺术是伟大而优秀的。1796年罗斯科发表了一部传记,在传记中,他高度
      评价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市在商业和文化结合方面所做出的典范。这在当时被人们
      认为是罗斯科的一个转折点——其出发点不再局限于利物浦的精神生活。他的传记
      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激发了人们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趣。罗斯科因此而成为了
      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他的书引起了人们对利物浦城市形象
      的关注,燃起了人们对城市文化认同的兴趣。
      
      
      
          1797年,罗斯科重新组合成员,并建立了第一个协会,这个协会的主要任务是
      构思19世纪利物浦基础文化组织的蓝图,此举引起了商业阶层的普遍反响,这与上
      次遭受冷遇明显不同。利物浦商业阶层态度的变化说明了罗斯科已经赢得了他们的
      热情关注与广泛支持。
      
          以“雅典娜神庙”命名的城市“绅士”图书馆终于在利物浦完工了,这是当时
      英国最大最壮丽的建筑,从此揭开了人们对利物浦城市文化认同重新建构的序幕。
      
          “雅典娜神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不仅英国达官贵人们来访参观络
      绎不绝,而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雅典娜神庙”的身价就翻了三倍。“雅典娜
      神庙”的股东们被认为是利物浦商业贵族阶层的根本象征。在国际舞台上,“雅典
      娜神庙”也为利物浦城市文化赢得了重要的认同,它日益成为世界其他城市争相模
      仿的一个典范。
      
          受到“雅典娜神庙”成功的鼓励,利物浦城市中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群体又投资
      建设了植物园、学术讲演会堂、艺术学院、哲学研究团体等。不久之后,利物浦皇
      家协会也成立了,这使得罗斯科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所有这些利物浦文化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当地的中产阶级,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
      从事各种活动的商业人士。利物浦城市所有文化组织都对市民开放,而且价格也比
      其他城市要便宜得多。以图书馆、哲学社团之类文化组织为平台,利物浦的商业阶
      层要向世人展示:他们不仅只是知道如何获得金钱,他们也已经懂得追求商业精神,
      而且他们的商业精神已经融入在城市文化的认同之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