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民间曲艺
      
          ★平弦戏:★又称“赋子”、“赋腔”,平弦专业艺人很少,业余爱好者常在
      工余到茶楼酒肆或好友家中结伴自娱或应邀在婚、丧、喜筵上演唱。演员坐在台前
      凳子上,用一只筷子将一个小瓷碟(称为“月儿”)夹在左手,右手持另一只筷子
      敲打瓷碟掌握节奏。伴奏有三弦、扬琴、板胡、月琴、笛子等,唱词清楚,曲调优
      美,节奏清脆,乐声动听。在一些曲调中,伴奏者和观众还要给演员“拉梢子”,
      台上台下融为一体。你可以在青海省平弦剧团看到这样的演出。剧团在西宁市的西
      关大街西端,不定期有一些小型演出。
      
          ★倒江水:★又名“倒浆水”。类似快板书、顺口溜一类的曲艺。用西宁方言
      演唱,押韵灵活,韵味浓厚。表演时,艺人手持两个碰铃(方言叫“盏儿”),往
      往是即兴编词,见景生情,妙语连珠。主要唱段有《马步芳出逃》、《看飞机》、
      《训练壮丁》等。由于先前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倒江水”难以师承,这种曲种今
      天濒于失传。
      
          ★打搅儿:★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是说书人在演唱长篇故事时,招徕听众,
      或做演唱休息时的垫场曲,内容和演唱形式讽刺、逗趣为主。打搅儿唱腔伴奏乐器
      以三弦为主,板胡为辅。格律多以七字句为主,以方言押韵,曲调基本为“越弦”、
      “大莲花”的变调。
      
          ★贤孝:★民间说唱曲种,分为西宁贤孝和河州贤孝两大流派。发源于街头艺
      人卖唱的形式。曲调优美流畅,能表现曲折复杂的故事。传统曲目众多。有唱说相
      间的“大传”,也有只唱不说的短篇叫“小段儿”。西宁贤孝曲调悠长,曲词委婉
      动听。“河州贤孝”源于甘肃临夏的《河州调》,流传于青海保安、循化、化隆一
      带。被称为“快板贤孝”。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风格轻快,诙谐,亲切。
      
          ★道情:★又称“渔鼓”。有简板和“渔鼓(细长筒鼓)”做伴奏乐器。青海
      的“道情”与全国各地的“道情”相比,除了曲调不同外,在段子构成上有说白、
      韵白、念诗、唱词等特点,配以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民歌、小调、牌子曲。韵白和
      唱词交替出现,是我国说唱文艺中非常特殊的一支文艺奇芭。
      
          4 藏戏早在公元8 世纪就已经产生,是一种古老的藏族剧种。据说最早起源于
      ★跳神仪式★,演出形式古朴单纯,一般没有舞台、布景,演员带着面具,在空地
      上表演,观众围观。伴奏用一钹、一鼓,一只唢呐,一只长号。全剧分“顿“、
      “雄”、“扎西”三部分,边歌边舞,舞蹈多为民间歌舞和宗教舞蹈,歌声高亢雄
      浑,舞姿粗犷优美。现在的藏戏在音乐、舞蹈、布景、灯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发
      展。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团是较著名的藏戏表演单位,他们编排演出的著名
      藏戏《意乐仙女》、《霍岭之战》,都曾在北京和国外演出。在西宁市不容易看到
      藏戏表演,在大型寺院的宗教节日中倒是可以看到以宗教内容为主的藏戏。
      
          4 藏族民间舞蹈青海的藏族舞蹈分为★民间舞蹈★和★祭祀舞蹈★两种。以民
      俗风情为内容的舞蹈精彩丰富,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卓”、“伊”、“则柔”、
      “热巴”等。★“卓”★意为“圆圈”舞,舞蹈表达了藏族人民对于秀美山川的热
      爱;★“伊”★在玉树囊谦等康巴风俗地区被称为弦子,激情的动作和优美的旋转
      表现了高原地区风吹草低,博大宽宏的气势;“则柔”在汉语里有“玩耍”之意。
      以舞伴歌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适宜在婚嫁、迎宾、祝寿、添丁等喜庆宴席中出现,
      以歌传意,辅助比拟性动作。是非常有趣味性的舞蹈艺术;★“热巴”★译成汉语
      为“流浪艺人”。是一些负有绝技的舞蹈艺人经常表演的一种节目。在藏传佛教盛
      行的青海,经常举办各种法会,也就很盛行各种祭祀舞蹈。★“羌姆”★(青海汉
      族称“跳欠”),和流行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大型民间祭祀舞蹈“拉什则”(神舞)、
      “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都很好地表现了神密虔诚,凛然不可侵
      犯神意。
      
          4 土族安昭舞安昭舞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在互助乡非常流行。佳节之际、
      或者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土族群众都会聚集在庭院或者打麦场上跳起这种舞蹈。
      男女相间排成圆圈,领头者高歌起舞,众人盛装相伴唱和。动作周而复始。舞步轻
      盈优美,气氛欢乐祥和。安昭舞和土族人民绚丽的服饰配合在一起,加之歌词内容
      表现的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祝福,给人非常吉祥愉悦之感。
      
          4 酥油花酥油花雕塑艺术被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是非常的独
      特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它是由寺院艺僧用以牛奶中提取的酥油彩塑而成,加上各
      种植物和珍贵的矿物颜料,在木材扎好的骨架上,从粗到细,逐步制作。内容有佛
      像人物、树木花草、鱼虫禽兽、亭台楼阁等等,塔尔寺的酥油花不但规模宏大,而
      且内容也丰富多彩。由于酥油易融化,制作起来只能在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冬, 房间
      内不能生火,还要不时地把手放入冷水中降温,有时细小的部件,也要放到冷水中
      去制作。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塔尔寺都要举行大规模的酥油花展,俗称“观灯”,当日
      入夜,在一片梵乐声中,在酥油灯的映照下,酥油花“开放出”绝美的风姿……为
      了这一睹为快的艺术享受,每到“观灯”的时候,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塔尔寺。
      
          到青海省旅行,想看酥油花的话,塔尔寺有专门的酥油花展室,备有空调,每
      天都开放,不必非要等到“观灯”时。
      
          4 热贡艺术人们把位居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称为“热贡”,藏语意为“金
      色的谷地”。这里聚居着大批从事美术活动的艺人。他们世代相传,以绘画、雕塑
      为业,他们技艺高深,毕生为藏传佛教艺术服务。同仁县隆务河两岸,座落着五屯、
      年都乎、尕赛日、郭玛日、脱加等五个自然村,几乎人人会作画,家家都有艺术家。
      热贡艺术的品类有彩绘(★壁画、唐卡★--布制卷轴画)、★雕塑★(木雕、砖
      雕、泥塑、油塑)、★木刻★、★堆绣★(绸缎剪堆画)和★建筑彩绘★等,内容
      大多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神话传说,近年来也有不少反映世俗风情的作品问世,使这
      门古老艺术更贴近生活。热贡艺术的早期作品,大量留存在青海及全国的著名寺院
      中。现代的热贡艺术更是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旅行者走进同仁的这些庭院画坊,
      目睹他们绘制唐卡,制作堆绣的过程。还可以当场购买喜欢的唐卡作品。
      
          4 湟中农民画湟中是青海著名的画乡,靠近佛教圣地塔尔寺。受寺院艺术的影
      响,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了一批民间绘画群体。1988年2 月9 日,湟中地区被文化
      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现代绘画之乡。湟中农民画大多取材农家田园生活,从朴实的视
      角,运用夸张独特的技法,鲜明的色彩描绘现实生活。湟中农民画系农民绘画艺术,
      作者多为湟中地区藏、回、汉族民间油漆画工以及工艺工匠和精于刺绣、剪纸的农
      家妇女。他们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展出,并有多幅作品获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了《湟中农民绘画艺术集》。华生兰的《鸡花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