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 关注品格的方法讨论
      
          利用课程中品格培养的内在潜力,得依赖于教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手头资
      料的品格标准的能力。
      
          举例来说,马克·吐温的经典著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有一个最值得
      怀念的时刻:为领赏而追捕逃犯的人在寻找吉姆,吉姆是一名逃亡的奴隶,曾经和
      哈克一起乘坐救生筏在河上漂流。当那些人问哈克以前是否见过他时,哈克为了保
      护吉姆决定撒谎,尽管他知道法律要求遣送逃亡的奴隶回来,他甚至想到因为撒谎
      他有可能会下地狱。
      
          在《在学校里培养品格》一书中,赖安和波林发现许多教师会在故事的这个环
      节问学生:“你们认为哈克做对了吗?”这种“道德的两难局面”的方法能使学生
      们开始讨论一个特殊道德决定的正反两面,并且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还能因此而培养
      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然而,这种两难境地的方法也有不好的一面,它可能会使讨
      论以班级的进一步分化而结束,而道德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产
      生这样的印象,几乎对于任何事情来说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会有听起来合理的
      依据,那么道德仅仅是一种观点而已。而且,品格的问题,依然有待探查。
      
          教师们不用问“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取而代之的应是从关注
      品格本身出发:“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做法是勇敢的?怎样才能显得无私?可
      信赖?智慧?”
      
          下面我们要举一个例子,赖安和波林会带我们进入十一年级拉米雷夫人的英语
      课堂,拉米雷是那种集中于品格教育的老师,她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是:在小说里哈克为了拯救吉姆而撒了谎。她叫学生花二十分钟的时间针对以下问
      题写一个课堂感想:“这个决定展现了哈克的什么品质,他正变成怎样的一种人?
      从我们在这之前讨论过的美德来看,在这个场景里面哈克正表现出哪一种美德?或
      者他这么做仅仅是出于一种文明的利己主义思想?从文章中找出支持你的答案的证
      据。”
      
          二十分钟后,拉米雷夫人与学生一块儿讨论他们的课堂感想(此处有删节)。
      
          拉米雷夫人:哈克正变成怎样的一种人?
      
          黛博拉:我认为哈克的确正在发生变化。他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甚至不惜
      为此而撒谎。
      
          史蒂夫:是的,哈克显示出了惊人的勇气。从小说开始到这里,他改变了许多。
      
          拉米雷夫人:他是怎样改变的?
      
          史蒂夫:我得说他获得了勇气。
      
          丹妮尔:我并不这样认为。哈克需要吉姆,所以他不希望他被带走。我认为他
      这么做纯粹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诺玛:不是的。首先,哈克意识到吉姆也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项财产。这使我
      想起大屠杀期间把犹太人藏在他们自己的家中并向纳粹政府撒谎的人们。哈克展现
      了自己对吉姆和勇气的尊重。凯文·赖安和卡伦·波林:《建立品格学校:把道德
      教育带入生活的实用方法》(旧金山:乔西- 巴斯出版社,1999年),第30~31页。
      
          教师们还可以提一些其他的以道德为核心的问题,诸如:你从这里学到了什么
      可能对你自己的品格发展有帮助的东西?按照你的理解,在这本小说里,哪个人的
      品格最为低下?为什么?
      
          从事实出发进行教育这段描写得感谢詹姆斯B 墨菲。
      
          大屠杀是否确有其事?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谁应该为此而受到责难呢?
      是否如某些人所说,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未能成功地营救犹太人,或者如其他一些人
      所争论的,他没有为帮助犹太人做多少事?美国的历史是信奉人类自由的历史,还
      是歧视和剥削的历史,又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全球的温室化效应是否正在发生,如
      果是的,那么这又给人类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威胁呢?我们的地球是否正因为人口过
      剩而不堪重负,或者不是因为人口太多,而是因为糟糕的政策和实践(譬如国内的
      腐败和没有工作能力,以及对那些身无分文的人进行剥削)而导致了贫穷和剥夺?
      
          像这样的问题才是讲述“什么才是真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一切都变得清清
      楚楚,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生活当中,最重要的学术美德是追求真理。这个美德包
      括了一系列学术道德: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具有开放的思维,考虑一个问题的各个方
      面;尊重事实,即使它与我们的偏好相抵触;勇于承认错误;持续学习的愿望;在
      面对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时保持谦逊态度。感谢玛丽·贝丝·克里的著作:《朴次
      茅斯宣言:召唤学校里知识和道德上的卓越》(林克研究所:www.Linkinstitute.org,2000
      年)。
      
          但是为了追求真理,并且把教育看成是追求真理的基石,我们首先必须相信存
      在客观的真理,并且这些真理能够被人类了解。现在有一些具有某种思想的学校—
      —譬如主观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认为,所有的“真理”都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我
      们通过个人的过滤器加工我们的经历,并且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理。在关于如何
      讲授历史的全国研讨会上,一些历史学家——正如《受到审判的历史》中所描述的
      那样——争辩说如果我们相信历史“事实”“如历史学家解释的那样客观地、独立
      地存在”,那么一切都显得“荒谬而可笑”。加里·纳什等:《受到审判的历史:
      文化战争和过去的教育》(威斯敏斯特:维塔格书店,2000年)。
      
          当然,在这类辩论里面,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但是认识到有关历史的解说存在
      偏差不应该导致我们放弃努力追求更伟大的客观性和完整性,这样就能把历史记录
      纠正过来。当我们发现过去的历史学家有错误时,原因正在于真实的事情;他们所
      认定的历史和真正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差异。基思·温楚特:《谋杀历史》(帕廷
      顿,澳大利亚:麦克里出版社,1966年)。
      
      
      
          那么,什么才是客观的真理?正如波士顿大学的哲学家彼得·克雷夫特(PeterKreeft)
      所指出的,客观的真理——无论它是有关历史的真理、科学的真理还是道德上的真
      理——是那种不依赖于认知者而客观存在的真理。无论我们知道不知道它,它都是
      真实存在的。举显而易见的例子,当珍珠港被轰炸的时候,无论我们是否知道,富
      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作为美国的总统这点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客观道德真理的观念对于品格教育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道德的真理纯粹是主
      观意义上的,那么也就没有客观意义上的对与错,更没有每个人不得不遵守的具有
      约束力的道德标准。你可能会认为撒谎、欺骗或者偷盗是错误的,但是我可以说:
      “嗨,那只是你的观点而已。”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遵从我们个人的道德
      意识。另一方面,如果对与错确实存在,那么每个人的首要道德职责——就像我们
      应该向学生指出的那样——就是辨别什么是真理,并且按照什么才是真正对的来培
      养我们自己的正确的道德意识。
      
          人们有时候在真理在哪里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吗?是的,的确是这样。作为一
      个国家,我们曾经在奴隶制度和女性是否有投票选举权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而现在
      我们在诸如人工流产、死刑以及如何回应恐怖主义的威胁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
      事实上有一些事情是存在争议的,或者说是复杂的,而我们不应该让这些阻碍我们
      坚持努力,尽我们所能去完全地、客观地认识真理。在过去,那正是我们的知识和
      道德错误得以改正的方法。
      
          让我们仅仅来考虑一下来自历史领域的一个例子吧,这个例子向我们强调了寻
      求客观真理的重要性。是谁应该为可怕的向内战前的美国输送奴隶的奴隶贸易承担
      责任?在一本公开出版的教师指导书里,教师和学生仅仅了解到在历史上记载过最
      大规模的强迫迁移运动,非洲人从他们的祖国被“绑架”了,被“俘虏”了,或者
      说被“诱拐”了。指导书没有提到非洲皇室以及本土的奴隶贩子在向欧洲商人供应
      奴隶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相反,另一个例子则反映了真实情况,历史学家谢尔登·
      斯特恩(SheldonStern)引用了一本书上的一段话,这本书伴随着最近美国公共广
      播公司(PublicBroadcastingService,PBS )一个由四部分组成的系列节目而产生,
      该节目的主题是“美国通往奴隶制度的旅程”:
      
          白人没有在非洲地区引进奴隶制度。从人类第一次在对手身上感觉到意志薄弱
      那一刻开始,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卑躬屈膝就成为普遍认可的想法……在欧洲人到达
      非洲西部海岸之前很久,两个大洲同样认可奴隶制度的存在……非洲人和欧洲人站
      在一起,地位平等,是商业和利润方面的伙伴。然而部落之间相互攻击,最终使得
      2000多万非洲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上被绑架了。查尔斯·约翰逊等:《美国的非洲
      人:美国通往奴隶制度的旅程》(纽约:哈考特·布瑞斯出版社,1998年)。
      
          斯特恩说:“要对奴隶制度表示任何歉意都应该同时有葡萄牙、英国、法国,
      尤其是巴西的加入,他们购买的黑人奴隶比美国要多出六倍还不止。美国接收了被
      带往新世界的奴隶总数中的不到5%。”谢尔登·斯特恩:《超越花言巧语:一个历
      史学家对于美国历史“国家”建议标准的观点》,载《教育杂志》(1994年秋季),
      第61~73页。在了解了关于奴隶制度的整个真实情况以后,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一堂
      历史课,而且学会了关于人类本性的重要一课:没有哪个国家或种族单独和邪恶为
      伍。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