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发条为什么总上的满满的?
      
        细想想,其实动物比人类要有节制的多。比如猫,抓只老鼠吃饱了肚子,一
      般它就歇了。只有再饿的时候,才会再抓。所以猫抓老鼠是为了肚子,而绝对不
      是职业。它们一旦吃饱,可以做到万念放下。(提要)
      
        早晨上班前,看见院子里的大白猫和它的孩子偎依在一起睡觉。见我出来,
      大猫睡眼惺忪地瞄了一眼,继续睡觉。
      
        猫们如此闲适的生活不由的让我心生羡慕。只要有吃有喝,它们就可以放任
      地睡觉或玩耍。而人类不行,就是一辈子吃喝不愁,我们也很难做到不去奔命,
      发条永远是上的满满的。
      
        细想想,其实动物比人类要有节制的多。比如猫,抓只老鼠吃饱了肚子,一
      般它就歇了。只有再饿的时候,才会再抓。所以猫抓老鼠是为了肚子,而绝对不
      是职业。它们一旦吃饱,可以做到万念放下。
      
        而人不行,家里金山银山,一辈子都吃不完,但见了钱,还是没有不赚的道
      理。对于不少人,赚钱不是为了生存,而是职业。所以,人就是酒足饭饱,也还
      是放不下的。
      
        我始终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人这一生都上紧了发条,不死不停。
      
        有人说是人这东西头脑太复杂,想的太远,对未来有太多担忧,所以要让自
      己睡在金山上才心里踏实。但是,对于不少人,这个目标其实已经实现,但是你
      看看这些人的发条,一点不比其他人松,甚至更紧。
      
        还有人分析,人特别是中国人,为后代考虑的多。钱,自己这辈子是够了,
      可是儿子呢?儿子的儿子呢?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因此发条怎么能松呢?但是,
      历史上别说我们草民,就是贵为天子,也无法把子孙装入保险箱。好的传个十代
      八代,差的传不过三代。由此看,我们发条再紧,对后代也多是无济于事。
      
        所以,还是动物聪明些,它们绝对不会为子孙储存食物,只是负责把不被饿
      死的捕食技能传下去。至于会不会饿死,那就是子孙自己的造化了。
      
        说到对后代的态度,动物还有比我们更潇洒的,那就是不求回报。你看动物,
      养育后代,一点不比我们人类少付出。我家院子里的大猫,因为每天要喂养小猫,
      眼看着一天天消瘦下去。别的猫想接近小猫,它会像战士一样发狂地攻击,哪怕
      对手比它高大也毫无惧色。但是,小猫一天天长大,早晚会离它而去,而且一般
      再也不会回头。但是所有动物对这样的结果都能欣然接受。养大走人,不图回报,
      这是动物社会的法则。
      
        看着院子里亲密无间的猫母子,我始终困惑:等小猫长大离去,它们会依依
      不舍吗?如果它们母子再见,彼此还识得对方吗?我不是猫,没有办法知道答案。
      但是据推论,大猫把小猫养大,它对这只小猫的使命就已经完成,它们的关系也
      就终结了。因为我家院子的白猫已经生养过多次,但我并没发现它过去的孩子回
      来过,来的都是希望与它交配的公猫们。
      
        天若有情天都要老,所以,猫等动物们恐怕也不会有我们人类这些婆婆妈妈
      的感情吧。作为我们感情丰富又忧心忡忡,甚至还贪得无厌的人类,无法像猫那
      么自在,一辈子都上满发条也就在所难免了。2007-05-31
      
        评论:
      
        于丹教授说过一个概念挺有意思:人类有种行为叫“非爱行为”,也就是以
      爱的名义对最亲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形为往往发生在夫妻、恋人之间、长
      辈孩子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人之间。
      
        这个定义来的太及时了,一针见血点破许多“爱和痛苦”的困惑,值得细细
      揣摩。(不垢不净)
      
        其实也想停下来活得简单和自然,但由于惯性的作用,更有太多的无奈,真
      的不知道为了什么这么奔命,只是活给别人看而已吧。(还好)
      
        发条满满未必是一种贪得无厌,人也未必都是虚伪的。
      
        活着,总是有一种意义的。猫有猫的快乐,人有人的乐趣。(千江月)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侯耀文等英年早逝的大腕们,人要量力行
      事,不可恃才傲物。夸父逐日,日没追上,落得个身死的下场,可惜可怜可悲!
      (过客)
      
        覃贤茂点评:
      
        网友不垢不净转述于丹教授关于非爱行为的概念,这让我想起南怀瑾先生在
      《易经杂说》里谈到的“恩生于害”的这句话。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恩和害,这看上去是两件矛盾对立的事情,
      但它们往往却可以互相的转化,像生相倚。
      
        萧然兄评说,现在的有些人,似乎永不知足,发条上的太紧太满,挣的钱不
      仅仅要自己够用,还要考虑到子子孙孙。
      
        中国古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所以人类的贪心永不知满足,真是
      又愚蠢又可笑,说起来还不如某些动物。
      
        即时放下,随时解脱。萧然兄的潜台词在为我们大家敲醒着警钟。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