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我们,不做恶可能相对容易。但是,真能做到“众善奉行”相当不容易。
      特别是当我们沦落到拣破烂的地步还能坚持行善,那的确要点佛的精神吧!(提
      要)
      
        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对于富人一掷千金的捐助,社会很需要,但是对于千
      千万万普通人的点滴善举,社会同样需要甚至更为需要。
      
        由于富人大多有知名度,因此社会往往更关注富人的善举。普通人的细小善
      举,比如我们帮助一位盲人过马路,为需要帮助的人捐十块钱甚至一块钱,虽然
      琐碎,但论性质,和富人的慈善没有区别。
      
        其实稍加留心,我们周围不乏善举,而且也能让我们心存感动。比如我认识
      的一位已经退休的阿姨,每月只有千把块退休金,但却喂养了很多野猫。她甚至
      把生病的或残疾的野猫抱回家调养。由于收入微薄,她去买猫粮或带猫看病,甚
      至连地铁都舍不得坐。
      
        我还认识一位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表面看来有些玩世不恭,所谓80后的散
      漫、缺乏责任感在他身上似乎很典型。但是我无意中发现,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
      有点吊儿郎当的年轻人,竟然暗地里资助着两个贫困学生。
      
        还有我的一位同事,去年才毕业的大学生,逛街时碰到义务献血车,顺便就
      上去了。一般献血一次是200cc ,可是那天抽血的人说血库吃紧,你年轻,献400cc
      也没有问题。于是我这位小同事二话没说,献了400cc 。
      
        类似的善举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不少,只是他们太普通,太不容易引起我们
      的关注。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谁心里没有迸发过善念呢?
      
        人是奇怪的动物,很容易受群体意识感染。周围的人善良,我们也会变得善
      良。反之,在特殊环境下,人恶的一面也会被激发甚至放大。比如战争,杀戮会
      使人变成恶魔。想想纳粹的集中营,离开那个特定时代,我们现在怎么也想不到,
      那么有教养的德国人会变成魔鬼。这其实就是环境的魔力。
      
        从这个角度看,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风气,对社会非常重要。一
      传十,十传百,一旦爱心在人群中传递,社会和谐就可以实现。古人说的好,
      “莫因善小而不为”。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善举可能并无法改变什么,但是亿万人
      的善举汇聚起来,力量就能排山倒海。所以,悉心呵护我们心中善的火种,从自
      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对自己对社会都善莫大焉。
      
        当然,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慈善也一样,一次两次容易,但坚持做下去很难。特别是在命运对自己也不公
      平的时候,还能去帮助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就更不容易。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画面是一位拣破烂的老太太在一位乞讨的盲人碗
      里放钱。这是让我最感动的照片之一。这位老太太自己已经如此不幸,却还能去
      帮助比自己更弱的人,这种行为用伟大形容一点不为过。她给出的一毛钱,意义
      一点也不亚于巴菲特捐出的数百亿美元。
      
        写到这里,想起曾经有人问一位高僧修行的奥秘,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句极
      普通的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这话看起来简单,似乎根本没有奥秘可言。但细想想,那其实是很高的境界。
      对于我们,不做恶可能相对容易。但是,真能做到“众善奉行”相当不容易。特
      别是当我们沦落到拣破烂的地步还能坚持行善,那的确要点佛的精神吧!2007-05-30
      
        覃贤茂点评:
      
        萧然兄的这篇讽世劝善的文章,让我既有感叹之处,又有疑惑之处。
      
        我想起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句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今物质文明如此丰富的世界,而相对应道德上的贫乏,却真的是让人灰心。
      
        我理想中的境界应该是道法自然.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中, 已经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劝善惩恶的教理和文章,
      那该是一种何等庆幸的事情。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