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之――艾丰先生二三事
      
        “在中国,领导干部开公车办私事不是问题,但是开私车办公事就是大问题。”
      先生的幽默让本来严肃的高层会议一下轻松起来。( 提要)
      
        艾丰先生无疑是改变了我命运的人。认识他近十五年,我从他身上不仅学到
      了本事,而且学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第一次见先生是1992年秋天。那时候我和朋友李靖正在策划大型社会活动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当时人民日报理论部的主任孙永仁先生把我们介绍给
      艾丰。先生那时候是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发起人,可
      谓鼎鼎大名。可能是缘分,我第一次见到他就倍感亲切,丝毫没有小字辈见名家
      的拘谨。先生目光如炬、声若洪钟,言谈非常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交流了十几
      分钟,先生便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同意支持我们的活动。
      
        大约半个月后,我们在大三元开了第一次组委会。出席的除了艾丰先生,还
      有当时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维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桂世镛、王梦奎、经
      济学家刘国光、《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范老当时还没有到人民日报任职)
      等领导。那回先生给我留下的两个印象极其深刻。
      
        一是当时所有领导全有司机,唯独先生自己驾车而来。现在看来不算什么,
      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私车特别是领导干部开私车简直不可想象。身为人民
      日报编委,准副部级干部,先生此举在当时相当另类而且扎眼。
      
        后来先生告诉我,为了这辆用稿费买的二手车,他还被要求在《人民日报》
      编委会上做出说明。先生的说明也颇具个性:“在中国,领导干部开公车办私事
      不是问题,但是开私车办公事就是大问题。”先生的幽默让本来严肃的高层会议
      一下轻松起来。当然,先生的钱来得明明白白,花的清清爽爽,自然没有任何说
      不清楚的。
      
        第二个深刻印象是先生的锋芒毕露和领袖气质。按说那天的会,多数人都比
      先生位高权重,但是没多久,会议的焦点就转移到先生那里,他反而成为了核心。
      
        先生的这一领袖气质其实并不适合中国的官场,但是这种人格所具有的特殊
      光芒很多时候想掩盖也掩盖不住,结果先生一生没少为此吃亏。
      
        从那以后,我和先生的交往密切起来,并成为他办公室的常客。每次去,都
      会坐下来聆听他的教诲。而且他对我也是恩爱有加,工作再忙,都要和我谈很久。
      用先生的话说:“我俩有缘分,我喜欢这个小兄弟。”你看,我把他当师父来尊,
      而先生某种程度上是把我当忘年交的朋友来处的。
      
        1994年,我和先生合写了《评说阿里斯顿现象》,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
      大家的文章。
      
        采访是我去的,跑了当时九家阿里斯顿中的六家。回来后找了一个下午去给
      他汇报。先生说:“你放开来说,想到啥说啥,尽量把你看到的印象深的东西说
      出来。”我滔滔不绝、拉拉杂杂地说了一个多小时,先生认真听过后说,材料够
      了。然后定下提纲,让我回去执笔。
      
        两天后,我把洋洋洒洒四千言的初稿给他。第一次与大家合作,我当然是拿
      出了看家本事。先生看过后说:“总体可以,我再打磨打磨。”
      
        几天后,先生叫我过去,把改过的文章给我,并谦虚地说:“你看看这样改
      行不行。”我一看,肉还是我的,但早已脱胎换骨,文章的气势和高度非原稿所
      能及。这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了天外有天,并切身感受到和大家的差距。
      
        不过,写第二篇《再评阿里斯顿现象》的时候,先生表扬了我:“孺子可教,
      这篇的功力长了不少。”这次,先生给我改稿没有再用加法,只是删掉了几百字。
      
        回过头来看,我文章的第一次飞跃就起于和先生合作的这两篇文章。此后,
      我又有幸和先生合作过几篇文章,每一次都是文章功力的长进。而且不知不觉中,
      我的文风也向先生靠拢,总体上以平实见长。
      
        大约1997年左右,先生已经到经济日报社工作,我在《人民日报》写的一篇
      评论员文章收到当时报社的一位领导表扬:“这篇评论有艾丰的特点。”这句表
      扬让我高兴了很久。2007-05-15评论:这几篇特别喜欢,感悟中似乎有一些感伤
      ……(覃贤茂)覃贤茂点评:这几篇特别喜欢,感悟中似乎有一些感伤……
      
        艳羡于萧然兄种种奇特的际遇。
      
        洞明世事,博学通达,而又心地纯净朴素的艾丰先生,在此不能不让我们心
      生温柔的敬意。
      
        帮朋友有很多帮法,顺水的忙,一般大家会帮。而费力费事的忙,甚至对自
      己还有负面影响的忙,绝大多数人都难做到。而先生帮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提要)
      
        1995年,艾丰先生想调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对于喜欢文字、喜欢新闻工作的
      人,能到人民日报工作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我自然也是求之不得。
      
        先生调我进人民日报费了很大力气和周折,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我的调动是当年7 月份开始的,过了一两个月,还没有消息。这天我到他办
      公室,他见到我批头就问:“你怎么还不来报到上班呀?”我说:“没人通知我
      呀。我还正想问问您是怎么回事呢。”先生也觉得奇怪:“不会呀,部里早给人
      事局打报告了,他们怎么办的这么慢呢?”说着话,先生拨了人事局的电话。
      
        “我是艾丰,我要调的人怎么还没有办手续呢?”先生以他特有的直率开门
      见山地问对方。那边明显在解释什么。过了一会儿,先生说:“没有其他变通的
      办法吗?”对方又说了些什么。“好,我知道了。”先生挂了电话对我说:“事
      情难办了,你这事要黄。”
      
        我心里嗝噔一下,立刻紧张起来。先生说:“你居然不是党员?”我说:
      “不是,您也没有问过呀。”“现在麻烦了,从”六四“以后,进报社必须是党
      员,没想到你的调动会在这个问题上出岔子。”
      
        我的心情马上一落千丈,人变得非常沮丧。如果没这事儿也就算了,现在把
      胃口吊了起来,好像不能进人民日报天都要塌了似的。
      
        先生看出我的情绪变化,并没有直接安慰我。“你知道为什么天底下成功的
      人少吗?”先生换了个话题。我茫然。
      
        先生接着给我上课。“你注意一下身边的人,大约只有10% 的人有明确的人
      生目标,其余多是昏昏噩噩地过了一辈子。但是,在这10% 的人当中,真正能想
      办法去实现目标的大约又只有10% ,其余的人即便有目标,因为不去努力找办法,
      目标沦为梦想。而在这10% 的人当中,真正能够做到有耐心,能不屈不挠地坚定
      信念,坚持下去的又只有10% 。多数人虽然有目标,人也聪明,也能找到方法,
      但就是缺了耐心和恒心,一有挫折就放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所以芸芸众生,
      真正能成功的人凤毛麟角。”
      
        先生话锋一转:“我知道你想来人民日报,但是这个目标不能是你人生的全
      部目标,而只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手段。能来最好,来不了你也失去不了什
      么,你还是你呀。受到这么一点挫折就情绪低落下去,你成得了大事吗?”
      
        接着,先生讲到了自己:“你看我,从1986年就是副总编人选,每次换届都
      被考察,都给你一个巨大希望,但最后提拔的都是别人。如果我像你一样沉不住
      气,或意志消沉,我还能工作吗?”
      
        最后先生对我说:“就当没这个机会,你原来怎么活的还怎么活。来不了人
      民日报也不会死人,人生的路还长,以后机会有的是。”
      
        从先生那里出来,我认为调动没戏了。虽然经过先生的开导,但说实话,依
      然觉得命运弄人,心情很沮丧。
      
        一天夜里大约12点,我突然接到先生的电话:“你写过入党申请书没有?”
      我一下被问楞了。“如果是入党积极分子,你的调动就好办了。”事情一下子峰
      回路转,我的调动就这样又起死回生。
      
        原来,虽然先生当时没有对我做任何许诺,但是,他尽了他所能及的最大力
      量帮我,甚至找到了报社的最高领导,非要把我做为业务骨干,破例调进来。
      
        1995年10月,我正式到人民日报报到。可惜的是,我到先生身边工作半年后,
      他却调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了。
      
        帮朋友有很多帮法,顺水的忙,一般大家会帮。而费力费事的忙,不少人就
      做不到。比如上面一篇文章说过的张律师帮我排队的忙,对多数人来讲都不容易。
      而不仅费事费力,甚至对自己还有负面影响的忙,绝大多数人都难做到。而先生
      帮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我和先生,非亲非故,那时侯认识还不到三年,他老人家能那样不遗余力,
      不顾后果,不惧闲话而且不图任何回报地帮助我,这种忙一般朋友绝对难做到。
      
        的确,艾丰先生帮我没有图任何回报。这些年来,因为先生对我的教诲和巨
      大帮助,我对他的恩德时刻铭记在心,也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而先生却对我这
      种很自然的行为和心情感到不安,甚至认为并没有帮到我什么。先生的境界恐怕
      正是老子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吧!2007-05-16评论:现在这种知恩图报
      覃贤茂点评:萧然兄写到自己的恩师艾丰先生,言辞中总是款款情深,但似乎又
      略带一些怀旧伤感的温润意绪。
      
        逝去的生活,旧日的时光,我们青春的成长中那一片片让人刻骨铭心、难以
      忘怀的阴晴变幻的风景,能够有如此纯洁完美的导师,给予携手和指示,这将提
      升我们的灵魂勇敢而无畏的向前飞行,青春由此也得以健康向上的成长,获得柔
      韧而从容的特质,理想的事物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永恒的节奏和弦律在回忆的
      背景里,开始了感恩的歌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