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序  通情达理
      
                                                            ——艾丰
      
        萧然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年龄虽然相差很大,他总是叫我“老师”,对我
      很尊重,甚至很感恩,他的文章中,有几处提到我们的友情和我对他的帮助,也
      很推崇我的一些观点。但我总是把他看成朋友,因为彼此可以无话不说,没有什
      么客客气气的形式,且能够相互理解,我也从他那里受益不少。
      
        这种“至交”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经历?由于年龄差距很大,生活经历很
      不相同,不是。业务?确实一起写过几篇文章,而且合作愉快,但有这样关系的
      人还不少,并没有达到和萧然这样的关系,也不是。脾气?我脾气比较张扬、外
      向,他的脾气比较柔和、内向,还不是……想来想去,从人际交往角度说,恐怕
      是这样一条:他很“通情达理”。这似乎是很平常的评价,但细想起来,真正做
      到并不是那么容易,真正做得好的人也不多。所以也是很高的评价。
      
        “通情”,首先是一个“情”字。萧然有比较高的情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
      感情,重视感情的价值,认为那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一位网友评价萧然,说他
      是才情第一、才气第二、才华第三。把才情列在第一位,我是同意的。我和他原
      来是合作关系,他进入人民日报后是上下级关系,后来我到了别的单位,没有什
      么直接关系,再后来我退下来了,更没有什么资源交换的关系。无论什么关系,
      感情总是一贯的,而且越来越深厚。“君子之交淡如水”,指的是利益关系要淡,
      而不是感情无所谓。如果一切以眼前的现实利益为转移,便谈不上什么真诚的感
      情。其次是一个“通”字。“通”是感情得以成立的条件。你的感情和我的感情
      “通”起来,彼此才能建立感情。我的情,你不懂;你的情,我不懂,再深的感
      情也没有用,甚至会发生误会。他首先对别人感情能够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总从
      自己的一相情愿的感情出发,所以有比较强的“通”的能力。
      
        “达理”,首先是一个“理”字。“理”者,“事理”和“世理”也,即客
      观事物的道理,人际交往的道理。有些人只知利而不知理,有些人连利也不懂,
      只知道“混”,这样的人一点办法也没有。平常说,“宁可跟明白人打场架,不
      和糊涂人说句话”。为什么?因为明白人讲理,糊涂人无理可讲。其次是“达”,
      即知理、懂理、悟理。在这方面,萧然很聪明,往往能够很快地悟到世事中的道
      理,并且善于用很“讲礼”的形式把“理”体现出来。
      
        过去,我只是感到萧然很“通情达理”,但为什么能够如此,却从来没有深
      入地思考过。最近,他准备把在自己博克上写的80篇文章出版,叫我给这本书写
      个序言,我很有兴味地一口气把这些文字读完,似乎我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答案。
      虽然这些文章都是急就章,文字和结构都可以再严谨一些,但从了解一个人的思
      想和内心来说,可能这样更好,因为它更本色,更真实,更自然。
      
        这些文章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这里不再缀述。我也摹仿每篇后面附
      录的网友的评论那样,来几点评论。也算是我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一点理解,说出
      来,既求教于读者,也求教于萧然先生。
      
        评论一:理解佛教
      
        《萧然禅语》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称做“禅语”名副其实。一般人对
      佛教有两种误解。一种误解,认为信教就是迷信,既然佛教是宗教,那么信佛就
      等同于迷信。这是不了解宗教的实质。另一种误解,认为信佛就是“求佛”,人
      生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主要是官、财、名、色、安等方面的问题,求佛帮助解
      决。烧香时许个愿,愿望实现了,再去烧香还愿。这是对佛教的实用主义态度。
      
        萧然信佛,主要是作用于自己的“心”,作用于自身的信念、理念、心态、
      道德的修炼和提升。这就抓住了佛教的“佛在心中”的要义。佛教的深刻性就在
      于它是从生死、善恶、苦乐等最基本的矛盾中去思考人生、认识人生、把握人生。
      如何对待生死、善恶、苦乐,这是任何人都必然遇到的。因此,即使是不信佛的
      人,了解一下佛的教义,也是有益处的。这大概是毛主席当年曾经让大家去读一
      读佛经的原因吧。顺便说一句,毛主席还认为佛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可贵之处在
      于它反对等级观念,是平民的宗教、大众的宗教。佛教有所谓“众生平等”、
      “普渡众生”,有所谓“人皆可以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想,
      人们领悟一下佛的教义,不仅对个人的修养,而且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总会是有
      相当的积极意义的。
      
        评论二:重视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头是《周易》,接着是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主要是十家,
      即儒、墨、道、法、名、兵、杂、农、阴阳、纵横十家。后来,东汉时期,佛教
      传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演变成三大家,即儒、道、佛。按三家的特点来说
      :儒家重视“人道”,道家重视“天道”,佛家重视“心道”。儒家是人本主义,
      道家是自然主义,佛教是解脱主义。儒教重视“有”,道教重视“无”,佛教重
      视“空”。儒家“入世”,道家“遁世”,佛教“出世”。所以,又有“以儒治
      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说法。
      
        当然,这是按各家的特点来说的。就其内容来说,在文化的延续过程中,不
      仅十家之间,就是这三大家之间,不仅互相竞争,更是互相渗透融合的,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正是这种渗透和融合,总体说,使各家都得到了发展。
      
        综观萧然各篇文章的观点,也是融合和综合的。当然,他是以佛教的要义为
      主、以佛教的教义的面目出现,其实也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现代社会科学的
      许多成分。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和必须的。
      
        过去,在文化领域,我们非常重视批判,认为批判是发展文化的主要方式。
      而我们又把批判简单地等同于“否定”、“打倒”、“抛弃”。从“五四”以来,
      我们中国人不断地否定、打倒、抛弃,以致到现在,造成了群众在文化上的混乱
      和空白,大家莫衷一是,不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生活中除了赚钱
      之外,没有了文化上的遵循。这是很可怕的。纠正这种简单化的批判,也不能靠
      复旧,也不能靠照搬。把过去的都原样恢复起来,把外国的都照搬过来,既不必
      要,更无可能。
      
        其实,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式应该是融合。即使是批判性最强的马克思主义,
      不也融合进了德国的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和傅立叶、圣西门的空
      想社会主义吗?当代中国人发展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途径也应该是融合,把古今
      中外一切文化的好东西融合在一起。
      
        “古今”是纵坐标,“中外”是横坐标,加起来就是全部人类文化。融合的
      前提是了解和分析。不了解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搞清楚它的表面和实质,精华和
      糟粕,有用和无用。然后把一切精华和有用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融合的平台是今
      天的现实——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融合还少不了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
      今天人们的创造。当然,融合本身也是一种创造。
      
        评论三:不离入世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为什么人要创
      造宗教,而且信教的人那么多?客观原因是:宇宙、世界、社会中的许多事物,
      是科学特别是实证科学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例如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因果关系,
      并不象氢氧化合变成水一样可以重复、可以验证。于是宗教就提供了一种无须验
      证的解释,成为你的信仰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有些大科学家也信仰宗教的原
      因。主观原因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不公平而又不能解释更
      不能解决的事情。于是人们就倾向于构筑一个虚拟世界,来解除或缓解现实世界
      不能解决的心理上的郁闷和痛苦。这就是所谓“解脱”。宗教是人们心理解脱的
      需要。所以,不管什么宗教,其教义多么出世,其根源仍然在于入世——根据现
      世的问题,解决世人的需要。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信教而不“出家”的人是多数,
      “出家”的人总是少数,这也是宗教并不绝对出世的证明。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发展一下“入世佛学”呢?其思维和哲学的要
      点应该是:既不脱离红尘,积极参加现实斗争,又能够恰当对待各种事情,保持
      自己的良好心态。我在《自画象》一文中这样评价自己:“智商是中等的,努力
      是头等的,心态是特等的”。好的心态很大程度依靠我多年逐步形成的“入世佛
      学”。
      
        我的“入世佛学”的要义是:一个“大雄宝殿”,三个“观音”,一个“神
      仙”。所谓“大雄宝殿”是“心理积淀”。所谓三个“观音”是“代价观”、
      “机遇观”、“本色观”。所谓一个“神仙”是“阿Q 精神”。(都是取其谐音。)
      其内容相当丰富,这里只解释一下“大雄宝殿”——“心理积淀”吧。
      
        佛教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
      到,一切都报”。这个因果观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一个人什么畏惧都没有,做
      什么坏事都不怕遭报应,那是很麻烦的。但佛教把因果报应的时间拉得太长:前
      世的因,今世的果;或今世的因,来世的果。前世和来世是人们在今世看不到的,
      又是许多人不相信的。这就削减了它的积极意义。从今世看,并不是所有的善都
      有善报,也不是所有的恶都有恶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做好事的人都有了
      善报,做好事也不那么光荣;所有做坏事的人一定都得到恶报,肯定没有人敢做
      坏事了。这对好人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你做好事没得善报,是否还继续做好事?
      别人做坏事没得恶报,你是否跟着做坏事?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就是这个道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心理积淀”这个概念。做好事,不管有没有善
      报,心底总会留下光明的积淀;做坏事,不管有没有恶报,心底总会留下阴暗的
      积淀。“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是因为心理积淀好。贪污了,虽
      然还没有被抓住,但夜里街上警车一响,就会机灵一下从床上坐起来,“是来抓
      我吧!”因为心理积淀不好。心理积淀决定了你的心态,而心态决定了你的生活
      质量。官再大,钱再多,心态不好,也没有好日子过——心理不舒坦。周总理在
      文化大革命中处境那么艰难,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的觉,但精力始终十分旺盛,
      为什么?因为心理积淀好。张春桥在没有被抓起来之前,住在中南海睡不好觉,
      夜里十二点还给在上海的妻子张静打电话,为什么?心理积淀不好。光明的心理
      积淀,是做好事的人最宝贵的财富,而且是垄断性的财富,因为除了做好事之外,
      权、钱、名等都不能给你带来光明的积淀。这就是好人做好事的幸福所在,做善
      事的魅力所在。
      
        好了,太长了,不能再写了。萧然的精彩禅语激发了我许多感想,结果把一
      篇序言写成了一篇长文,对不起,请原谅!
      
        2007年7 月15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