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古道寻踪(65)
      
        从骨殖错乱、随葬品没有多寡贫富之分的现象分析,这同室而葬的众多死者
      (最多有上百人),是不同时期葬入的,可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一氏族的
      成员,也不排除家族墓葬的可能。
      
        据测定,大石墓建造时期约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均用巨石筑成。墓壁石部分
      出露地表,盖顶石数目不等,墓长10米左右,墓宽3 米左右。大石墓的结构,有
      的是平地起建,有的是在地面上挖浅坑后再砌上巨石。
      
        大石墓是一种重要的墓葬形式。大石墓,墓石以花岗岩居多,大的石头重达
      数吨乃至几十吨,巨石的来源地大都在20公里以外,最近处也有5 公里,2000多
      年前的人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运来的呢?
      
        当地的文物工作者唐亮告诉我们:" 最大的墓顶石厚0.6 米,约有9 立方米,
      重量有20多吨,我们现在可以动用吊车,工具简陋的古人是如何搬上去的呢?虽
      然在一处斜坡上发现了凹陷的地面上铺有一层较小的卵石,但还不能确定巨石到
      底是被直接拖上去的,还是用垫着的树木滚运上去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
      
        这种墓葬形制比较独特,是四川安宁河流域独有的墓葬形式。这里处在古南
      方丝绸之路上,是从成都平原出发,到达印度、西亚的必经之地,所以是一处重
      要的文化遗址。
      
        从英国的" 巨石阵" 遗址到我国辽东半岛的" 石棚" ,再到德昌的大石墓,
      大石崇拜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潜在
      联系呢?
      
        世界不同地区出现相同或相近的大石建筑及其文化,至少有两个相同的因素。
      
        其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性,即建造大石遗迹的人们多是处于多石多山的
      自然环境区域,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对石质材料和建筑技能有相当程度的
      掌握并有充足的原料来源。
      
        其二,观念意识方面的相似性,即以大石遗迹为标志的古代部族建造这种非
      生活生产性质的石结构建筑物时,大体上是出于相同或相似的观念,或源于宗教
      礼祭和神灵崇拜,或源于古人" 事死如事生" 的习俗,为死者建造有标志及地面
      象征物的建筑等。
      
        也许正是这两种基本的相同因素,形成了在建筑形式上具有抽象美的" 巨石
      文化" ,从欧洲到西亚、中亚,再到南亚和东南亚构成了一条巨石文化的" 传播
      走廊" 。
      
        德昌的安宁河谷,自古被誉为" 川西南粮仓" 。当地的古代文化比较复杂,
      曾生活着夜郎、濮、笮、邛等众多民族。
      
        有的考古专家认为,大石墓作为邛人特有的丧葬方式,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在
      野外,待皮肉腐烂殆尽后,再将骨殖收集起来,陆续葬入墓室。这种葬式在考古
      学上称为" 二次丛葬" ,是一种相当有特征的集体埋葬习俗。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