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古道寻踪(5)
      
        大禹从南向西,又到了昆仑山,这期间他和一系列的" 国际名人" 风云际会,
      例如西王母和伏羲,一个是人面虎身,一个是人面蛇身,真是奇怪极了。从西再
      往北走,到北海,又见到了" 风之神" 禺强,现在看来,很可能是欧罗巴人种。
      那里终日大风,气候寒冷,和我们知道的西伯利亚差不多。
      
        大禹在这里迷了路,越走越远,最后到了" 终北国" ,即使不是北极,也差
      不多了。问题是,在那个生产力低下、交通极为不便的远古时期,大禹何以有如
      此神通?不过凭着大禹能够制服天下滔滔洪水的能耐,迷路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从关于大禹的传说中,可以看到古人的神勇。也许这些记载都是一些远
      古的道听途说,但是如此真实的道听途说,肯定含有很多确实存在的东西,那就
      是我们的古人肯定到过这些地方。
      
        大禹在回乡之后,铸了九个青铜大鼎,象征着九州,鼎上刻着天下各地奇形
      怪状的禽兽、精灵。他将九鼎陈列在门外,就像现在的旅行指南和地图。如今九
      鼎已经不知去向了,但是有关它的文字却留了下来,最后被编辑成书,也就是我
      们现在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古籍《山海经》。
      
        值得一提的是,大禹从伏羲那里得到了一支玉简,伏羲告诉他这是用来丈量
      天地的,这肯定是最早的度量工具。大禹就是利用它丈量山体,解决了疏通河道
      的问题。
      
        大禹还从大地的东头往西头测量,古书上居然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从大地的
      东头到西头,长度为233500里又75步,南极和北极的长度也是如此,大约相当于
      地球实际周长的3 倍。如果按照周朝一里为300 步,每步(" 步" 为古代的一种
      计量单位)相当于6 尺,就是一里为415 米左右,那么大禹的丈量相当于地球实
      际周长的两倍多。
      
        如今已经无从了解大禹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但他决不是信口雌黄、想当然。
      这一点从他罗列的数字中就可以看出来。
      
        可以这样认为,古代用于丈量的标准和现在的差别很大。他们在丈量中很难
      沿着真正的直线走下去,一定会走很多弯路,有的地方还可能出现重复计算。因
      此,大禹派人丈量出来的长度与实际的地球周长肯定差别很大。但是,233500里
      又75步,能丈量出这样一个相当大的空间尺度,对当时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件了
      不起的事。只有在大自然中经受过种种磨炼,并与特大自然灾害(例如大洪水)
      进行过生死较量的人,才可能拥有如此广阔的胸怀和眼界。
      
        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大禹开创的治水理念以及形成的治
      水文化和成都平原早期的文明密切相关,而汶川大地震给我们一把认识成都平原
      早期文明的钥匙。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