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骨干
                        
        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业余生活又是十分单调的,一般间隔一、二个月才能看
      上一本诸如《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老电影和一些看了无数遍的样板戏。
      那些经典老电影虽然质量都很不错,但看的次数多了,就不免乏味。
                        
        不甘寂寞的我组织起全队十几个有文艺基础的知青(下乡的和回乡的)骨干办
      起了文宣队,知青中藏龙卧虎的人才不少,不乏填词、作曲、二胡、笛子、扬琴、
      手风琴高手,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知青小R 和小L ,虽然她们只是个初中毕业的小妹
      妹,但文艺功底扎实得让我刮目相看,因为她们从小在上海少年宫受过二胡、手风
      琴等专门训练,实力非凡!
                        
        我擅长于二胡、笛子、长箫,更擅长于老歌填新词。我们把《黄河大合唱》等
      著名老歌、越剧《半篮花生》样板戏片段搬上舞台,一演出真是轰动全队。在县里
      调演中我们的大合唱采用多声部重唱,在当时的农村文宣队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崭
      露头角、一举成名。
                        
        此外,我们在公社组织的篮球赛、游泳比赛中屡屡夺魁。一件件一桩桩的事,
      使知青的名声大噪。队里的青年小伙、姑娘也纷纷“投奔”我们,拜师学艺。
                        
        接着再说说文宣队骨干中的几个插弟、插妹的结局吧,我们的杨琴手小L ,在
      乡下是个赤脚医生,虽然只是个68届的初中生,但他刻苦好学,胆大心细,事业有
      成。目前受聘于一家市级武警医院,当骨科医生,承包经营,收入可观,生活不错。
      手风琴师上海插妹小R 后来回到上海,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目前在上海一家知名
      银行工作,女儿在西欧留学。二胡的主胡,上海插妹小L ,和当地青年结了婚,后
      来上调到乡文化站工作,她的女儿去上海顶了回城户口,后来听说她因夫妻关系不
      和,和丈夫离了婚……反正是人世沧桑,变迁很大!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女知青的命运问题,女知青是在下乡知青中的一个特殊
      群体,一旦与当地青年农民结婚,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她们的命运就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在后来知青的回城潮中,我们队的女知青们为子女、家庭着想,大多选择
      了牺牲自己留了下来,在当地农村任乡村教师甚至学校的勤杂工,由于文化、教育
      和素养上的差异,婚姻状况不十分理想的较多。
      
        --------
        梦远书城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