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原型
      
          科举制度下的权力游戏:《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社会行为分析
      
          文/ 黄光国
      
          一、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原型
      
          在《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一文中,我曾将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区分为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三种。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成长的个人
      大多会倾向于分别以需求法则、人情法则或公平法则,和这三种关系不同的人交往
      (Hwang ,1987)。这三种不同的交往方式,可以说是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原型”,
      无论是在何种时空情境之下,中国人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表面上纵然有所差异,
      其基本“原型”却没有什么不同。
      
          不同时空中的中国人之所以会表现出大同小异的社会行为“原型”,主要原因
      可以归之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谓“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并不一定意指阅读儒家典籍。阅读儒家经典并不是个人受儒家影响的惟一途径。从
      汉武帝(公元前141 年至公元87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儒家思想早已渗入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系统中,
      而成为一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思想言行的一部分。在中国社会里流传的诗词戏曲、
      小说掌故、谚语俚词、民间故事等等,到处都可以看到儒家的伦理精神,以及儒家
      的价值理念。儒家思想经由这些文化媒介,不断地在塑造中国“集体潜意识”中的
      “深层结构”,使其表现出符合前述“原型”的社会行为。换言之,生活在历史上
      不同时空点上的中国人,只要他继续使用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他便多多少少会受到
      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在“表面结构”上或许有所差异,其
      “深层结构”却没有什么不同,而应当与我所说的“原型”相符合。
      
      
      
          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方法来寻找证据,以支持上述论点。在现代社会里,我们
      可以采用各种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对于传
      统社会里的中国人,我们也能够从历史文献中去寻找材料,来分析在不同时空的历
      史舞台上,中国人如何展现其社会行为的“原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