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的性质
      
          了解东亚社会现代化的特色之后,我们便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讨论现代华人
      社会中跟脸面有关的许多概念,以及它们跟沟通行动之间的关联。大体而言,流传
      于现代华人社会中跟面子有关的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用来描述脸面的性质,
      一类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本文将先描述面子的性质,再进一步说明面子的
      互动。
      
          ( 一) 名与实
      
          前文说过,面子是个人在某一情境中所觉察到的“情境自我”或自我形象。在
      社会互动的情境里,每一个社会互动的参与者在其心理社会图或心理场域中,都会
      知觉到其他参与者的面子。然而,在儒家文化传统影响之下,面子却有其特殊的意
      义。在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里,面子主要是指个人生物性的脸面,这样的脸面应当
      是可以跨越各种不同的情境而有其一致性的。东亚社会则不然。本文第一节提到:
      在中国北方所使用的语言(普通话)中,有脸和面子的区分。成中英(1986)指出
      :在华人社会中,“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面”则比“脸”多样
      化,每个人都只有一张“脸”,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及位置上,却可以有许多个
      “面”。“脸”与“面”的关系,正如儒家所讲的“实”和“名”,从一个“实”,
      可以衍生出许多个“名”。
      
          儒家的文化理想是“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位”,主张有德性的人应当占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传统的儒家社会里,他的说法或许是正确的。然而,在东亚
      社会快速转变成为工商业社会之后,各种新生的社会系统都有自己运作的逻辑,金
      钱和权力则是大多数社会系统运作的主要媒介。在这种新的社会脉络里,“名”固
      然可以说是个人在某一社会场域里所占的位置,“实”却不一定是他因为实践“五
      伦”而拥有的“脸”,而很可能变成他掌控各种不同资源的权力。
      
          ( 二) 创面子和新面子
      
          前文提到,Bourdieu(1986)将人们在现代场域里所要争取的资源分为四大类
      :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象征的;Foa 和Foa (1976)则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
      度,将人们可以拿来作为社会交换的资源分做六类:金钱、爱情、地位、信息、服
      务、物品。不论我们采用哪一种分类体系,在社会互动的情境里,个人掌控的资源
      愈多,他的“面子”愈大,他的社会影响力也愈大。
      
          前文说过,东亚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们会从其生活世界中分化出
      各种不同的社会系统,运用各种现代知识体系,在其中从事生产工作。因此,在现
      代华人社会里,个人往往要随其所属社会情境的转换,努力争取可能的资源,来创
      造自己的“面子”。当他占有某种新的社会地位,掌控某种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资
      源,他就有了“新面子”。譬如:完成学位、经商致富、出任新职,任何一种社会
      公认的成就,都可以为个人创造出新的面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人的“多重面子”
      是动态的,而且有许多种变化的可能性。这就是华人所说的“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 三) 多重面子
      
          由于儒家“庶人伦理”强调“尊尊法则”,占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应当掌握有
      较大的决策权力。华人所谓“面子”的大小,通常是由个人在一特定场域中所占的
      位置及其所掌握的权力所决定的。在某一特定的生活场域里,个人所占的社会地位,
      有一大部分是由他和互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决定。而在个人生活世界的不同场域里,
      决定其社会地位尊卑的因素又有明显的不同:在亲密社会里,它是伦理关系;在运
      作社会里,它是金钱与权力。因此,对于华人而言,一个人通常并不只有一张“面
      子”,而是可以有“多重面子”,这种多重面子的大小,也会随着社会互动脉络的
      不同而发生变化。
      
          当然,一个人到底有几张“面子”,是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的。有些人的生活
      很简单,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工作场所里做的是例行性的工作,他的“多
      重面子”其实数量相当有限。相反的,有些政治人物或工商界人士,在生活里会经
      常更换他的社会互动情境,在每一个情境里,他和别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他所要追
      求的目的不同,他所要展现出来的面子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这种人而言,他的“多
      重面子”不仅在数量上繁多,其性质也可能有相当大的变化。
      
      
      
          ( 四) 实面子和虚面子
      
          由于面子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个人可以借由“创面子”而获得“新面子”;这
      样创造出来的面子也有“虚/实”之别。从资源理论的角度来看,当个人充分掌握
      运用某种资源的权力时,他的面子可以说是实的;相反的,如果个人并未真正掌握
      住运用某种资源的权力,而借由各种人际沟通的手段,刻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出那
      样的形象,他的面子便可以说是虚的。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各种社会互动场域的变
      化极为快速,当个人想要在某一特定的场域里获取某种可能的目标,他往往会用各
      种不同的方法,譬如:穿着打扮、住宅轿车、名牌头衔、办公室布置等等,刻意塑
      造出某种“权力形象”。这样塑造出来的“权力形象”,也可以说是某一场域中的
      “面子”。
      
          由于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可能有“多重面子”,这些面子又可能有实有虚,
      尤其是现代媒体的渲染功能,可以把某个人的知名度炒得很高,让一个人“浪得虚
      名”,可是他又可以用这样的虚名来换取实际的权力;因此,面子的“虚/实”往
      往只是一种相对性的说法,很难划定一个清楚的界线。也正是因为面子的“虚/实”
      难辨,一个善于“玩面子”的人,可以“化虚为实”,也可以“转实为虚”,让人
      觉得变化莫测。因此,华人社会中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的说法,
      劝人“见面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如果要和对方作进一步的交往,最好
      先“摸摸底”,设法了解他在各种不同场域中的社会关系。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