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和面子
      
          文/ 黄光国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要从儒家关系主义的观点,提出一套概念架构,来说明
      华人社会中的沟通行动。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以实在论作为基础,建构出“人情
      与面子”的理论模型(Hwang,1987),以之作为基础,分析儒家的文化传统(黄光
      国,1988;1995),再建构出华人社会中的冲突化解模式(Hwang,1997—1998),
      然后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提出“华人的关系主义”的系列性理论(Hwang,2000)。
      在《儒家思想的深层结构》一文发表之后,我考虑再三,决定将这一系列的理论改
      称为“儒家关系主义”。
      
          儒家关系主义的理论系列建构完成之后,我下一个阶段的主要学术任务,便是
      利用这一系列的理论,重新思考跟华人社会行为有关的各项学术问题。不久之前,
      我曾经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儒家关系主义与华人的脸面观》(Hwang,2002),讨
      论华人脸面观的文化基础。在这篇论文里,我将再以我先前所完成的研究作为基础,
      进一步讨论华人社会中的脸面与沟通行动。
      
          在展开本文的论述之前,我想先说明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根据我以往的研究,
      华人的脸面观诚然是由儒家的文化传统所衍生出来的,然而,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
      下,在华人社会快速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衍生出更多有关“面子”的新观念。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先简略回顾传统华人社会中跟脸面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然后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明现代化对华人的社会行为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冲击,最后再进
      一步说明:在现代社会中,“面子”在华人沟通行动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脸和面子
      
          首先,我们要谈的是:在华人社会里,“脸”和“面子”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
      异。人类学家胡先缙(Hu,1944 )最先指出,在华人的用语里,“脸”和“面子”
      两个词,有着彼此关联的不同意义:“脸”代表社会群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
      敬,这种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都会履行他应尽的
      义务。它代表社会对其自我德行的信任,一旦失去它,个人便很难在社群中正常生
      存。“面子”代表中国社会中广受重视的社会声誉,它是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借由成
      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也是个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经营所累积起来的声誉。不论在
      什么时候,自我都必须依赖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才能获得这种声誉。
      
          有许多学者曾经进一步讨论脸面这两个面向上的差异。社会学家Kim 和Myers 
      (1977)指出:胡氏对于“脸”和“面子”的区辨虽然适用于中国北方说普通话的
      区域,但在中国南方说粤语的区域,他们并不区分脸与面,而只用面字来包括脸与
      面二字的含义。因此,他建议将“面”区分为“社会脸面”和“道德脸面”,分别
      指涉不同的社会内涵。
      
          哲学家成中英(Cheng,1986)指出:对华人而言,“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
      所讲的五伦,它代表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不能丧失或有所破损。“面”则比“脸”
      多样化,每个人都只有一张脸,但他在不同的场合及位置上,却可以有许多个“面”。
      “脸”与“面”的关系,正如儒家所讲的“实”和“名”,从一个“实”可以衍生
      出许多个“名”。
      
          翟学伟(1995)在回顾有关华人“脸”和“面子”的讨论之后,指出“脸”和
      “面子”两者之间虽然有道德性和社会性的差异,但它们“并不是两组标准,而是
      在两个相关性很高的概念中形成的一组连续性的标准”;“脸和面子都可以或多或
      少地涉及道德,也可以不怎么涉及道德,也就是说,用道德来区分脸面的差别是不
      真实的”(p.69-70 )。我认为:翟学伟的这种说法是极有见地的。然而,“脸”
      和“面子”在什么情况下会“涉及道德”?在什么情况下又“可以不怎么涉及道德”
      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又不能不回过头来追问:华人所重视的道德观具有什
      么样的特色?它跟华人的脸面观又有什么样的关联?
      
      
      
          在《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中(黄光国,1988),我综合孔子、孟子、荀子
      对于人性的观点,建构出一个“儒家的心之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说明:在社
      会互动情境中,华人道德观的特色。在该图中,资源支配者的心理过程将人际关系
      分作三大类: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当请托者要求资源分配者将
      他掌握的资源作有利于请托者的分配时,资源分配者会分别以需求法则、人情法则
      和公平法则来和对方进行互动。在资源判断者的心理过程中,关系、交换法则以及
      外显行动三者和儒家“庶人伦理”的“仁、义、礼”伦理体系是互相对应的;关系
      对应于“仁”,交换法则对应于“义”,外显行动则必须合乎于“礼”。
      
          在《儒家思想的深层结构》中(Hwang,1995;2001 ),我曾指出:儒家的“庶
      人伦理”认为:个人和其他任何人交往时,都应当从亲疏和尊卑两个社会认知向度
      (socialcognitivedimensions )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前者是指彼此关系
      的亲疏远近,后者是指双方地位的尊卑上下。在人际互动的场合,应当先根据“尊
      尊”的原则,解决“程序正义”的问题,决定谁是资源支配者,有权选择资源分配
      或交易的方式,然后再由他根据“亲亲”的原则,依照图一所描述的那样,将资源
      分配给其他人。了解儒家的“庶人伦理”之后,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用戏剧理论,
      进一步说明它和传统华人脸面观的关联。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