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没有脸”
      
          这个说法如今几乎可以和“不要脸”互相通用。这大概是对个人所能做的最严
      厉谴责。譬如,在国家危难时,变成叛国贼的人常被指责为根本“没有脸”,意即
      这种人已经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义务弃之不顾。同样的,将宗教信仰当作踏脚石,
      以之作为晋身之阶或以之谋取物质利益的人,在大众眼中也“没有脸”。
      
          这里所分析的“不要脸”和“没有脸”两种讲法,有时比“丢脸”更为强烈。
      某人可能因为无知或经验不足、举措失当而“丢脸”;这时使用“丢脸”一词不过
      是要让当事人知道他犯了过错。“不要脸”强调的是个人意志,是某人故意将“脸”
      排除在考虑之外。“没有脸”或许是三者之中最为严厉的:自我已经失掉“脸”的
      感觉,即使违反了道德规范他也毫不在意。
      
          “丢脸”的说法何时开始通用,已经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公元前
      4世纪,“没有脸”便已经流传于世。当时“脸”这个字的使用还没有固定下来,通
      用的是一个较老的字“面”。历史上有两个例子可资引用:
      
          周朝末期,封建诸侯群起争霸。在宰相管仲辅佐之下,齐桓公终于成为诸侯的
      霸主。管仲临终时劝诫齐桓公将某些人从朝廷斥退。齐桓公答应了,可是后来却发
      现自己少不了他们。这些人掌权之后便设计推翻齐桓公。最后叛军攻占了王宫。齐
      桓公被放逐后,沦落到无饭可吃的地步。当他想起宰相管仲的忠告而自己却弃之不
      顾,不禁悲泣道:“亡者无知则可。设若亡者有知,我有何面目见仲父于地下?”
      
          秦朝在公元前207 年覆亡后,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项羽和刘邦最具实力,最
      后失败的则是项羽。经过几次挫败之后,项羽的军队终于被敌人团团围住。他知道
      大势已去,便率领一小队骑兵突围,在敌军追赶之下,他逃到乌江边。当地的地方
      首长出来迎接,并且告诉他如何安全逃走。如果回到江东故里,他也许能够东山再
      起。他回答说:“我和江东八千子弟兵一起出来打天下。如果我战败而独自回去,
      即使江东父老怜悯我,甚至奉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面目”的意思是指“脸”和“眼”,在中国中原一带至
      今仍然广为人所用,但在中国北部则已经为“脸”所取代。在出征之前,项羽信心
      十足地说:他一定会赢得天下。他不只让那些信任其才干的人失望,同时也在他负
      指挥之责的挫败中牺牲掉了所有的年轻人。
      
      
      
          “我没有脸去见某某人”,当自我觉得,由于本身的过错而令某人失望时,经
      常会使用这种说法。将父亲的辛苦钱挥霍殆尽的儿子,挪用公款、背弃国家或上司
      对其信任的官员,未能圆满执行上级命令的下属,因为大意而战败的军官,自身失
      败而牵累其他人的领袖,都可能感觉“他们没有脸”去见其长辈或上司。此时,自
      我并不一定要面对公众舆论;即使只有一个人在场,甚至一个人也没有,他心中也
      可能产生辜负他人信任的意识。
      
          这种现象显示出社会制约的完全内化。自我通常都会实践他心目中想像为社会
      所认可的举止,以挽回自己的“脸”。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