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观
      
          文/ 胡先缙
      
          注:作者胡先缙女士(Hu,Hsien -Chin)为我国早期留美之人类学家。
      
          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
      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
      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
      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
      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
      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
      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
      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
      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
      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另
      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
      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
      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
      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作。“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
      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
      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
      现。早在公元前4 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
      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
      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
      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
      的意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
      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然而,此处我们虽然已经了解了“脸”和“面”所指何
      物,一般人并不能自觉地体会其差异。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