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探索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
      
          这本《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总共收录了九篇论文,其中五篇曾收在《
      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一书中,此书1988年由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出版。《中国人的权
      力游戏》出版之后,市场反应非常好,重印了十余次,在台湾的社会科学界算是相
      当难得的一项成绩。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意在祖国大陆出版此书,我稍微
      调整了原书的内容,并添加了四篇论文,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够保留原书的精华,而
      且能够反映近几年来个人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是《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是我开
      始学术生涯的一篇关键性作品,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的masterpieceofwork 。我在1976
      年自夏威夷大学获得学位后,回到台大任职,一面教书,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从1980
      年起,在“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资助下,我开始研究“台湾家族企业的组织
      形态”,从而注意到家族企业的许多特征,诸如:集权式领导、任用自己人、缺乏
      规章制度等等。令我极感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家族企业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特殊的
      组织形态?思考许久后,我想到“社会交易理论”中所说的社会行动的基本形态,
      因此开始尝试运用流传在中国社会中的人情、关系、面子、报答等概念,来建构一
      个解释中国人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式,并撰成《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一
      文,在1983年3 月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宣读。其后,
      我又将这篇论文写成英文,经过几度的扩充、修改后,刊登在1987年元月份出版的
      《美国社会学刊》(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上。
      
          2002年,Li和Tsui在《亚洲太平洋管理学刊》(AsianPacificJournalofManagement)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对1984年至1999年间在20种主要国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
      华人社会中组织管理之研究论文,作为其引用文献之分析(citationanalysis)。
      结果显示:我的这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名列第五。
      
          个人以为,这篇论文所描述的社会行为,可以说是在儒家伦理影响下,个人深
      层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运用这套理论架构,可以解释我们在各种不同中国社会中
      所观察到的诸般现象。我编订本书的主要目的,便是想说明这一点。这本书收录的
      几篇论文,有些是我自己或我的研究同人所写的,有些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其主
      要内容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补充“人情与面子”一文之不足;另一类则是在说
      明“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在各种不同社会中的体现。胡先缙女士的《中国人的
      面子观》属于第一类,这篇论文最早刊登于1944年出版的《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Anthropologist)
      第46卷,可以说是相当“古典”的一篇论文。然而,这篇论文将中国人有关“面子”
      与“脸”的概念作了极为详尽的描述与分析,对这两个概念的厘清,有相当大的助
      益。因此,我特地将其译成中文,收录于此。
      
          我一直认为,“人情与面子”一文中所描述的社会行为是中华文化社会心理
      “深层结构”的反映。这篇论文中所描述的行为模式,是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基型”
      :不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在任何华人社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行为模式的体现。
      1988年,我以“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为基础,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儒家思
      想的内在结构,出版了《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一书;1995年,我又用同样的方
      法,分析道、儒、法、兵的中华文化传统,并出版了《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
      的社会心理诠释》一书。接着,我又以这些研究作为基础,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华人社会中的脸面与沟通行动》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作品,旨在说明,华人如
      何以各种与“脸面”有关的语言,和他人进行社会互动。
      
          在“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中,我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区分为“情感性关
      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三种。这种分类方法固然有其理论建构的
      特殊用意,可以解释中国社会中许多独特的现象;然而,这种分类法并不能尽述中
      国社会中“关系”一词的丰富内涵。Jacobs的《中国政治联盟中特殊关系的初步模
      式》一文的主要宗旨,虽然是在说明台湾地方政治人物如何利用各种不同关系来结
      合派系,不过文中却详细分析了存在于台湾乡村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因此,本书收
      录此篇论文,一则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混合性关系”的内涵,再则也可以说
      明台湾民间社会中的政治人物如何运用“人情与面子”的机制来争取政治资源。
      
          从“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文化之“深层结构”所
      展现出来的社会行为也会有所变化,不过其“基型”却是万变不离其宗。阐明这一
      点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分析历代小说中所描述的社会行为。《范进中举》是《儒林
      外史》中写得非常生动的一段故事,因此我特地以之作为材料,用来分析科举制度
      下的权力游戏。当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登科中举不过是传
      统文人进入政府官僚体系的第一步而已,在传统帝制中国的官僚组织中,我们也可
      以隐然看到“人情和面子”这套体制的运作。Sterba的论文《帝制中国官僚体系中
      的暗盘管理》将有助于读者了解:帝制中国的官僚制度如何为“人情与面子”的权
      力游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从清朝末年张之洞等人发起洋务自强运动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是在寻找
      国家现代化的道路。许多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曾经高举“思想革命”的大旗,
      将东西文化划为两截,将传统和现代视为互不相容的两个极端,一面从西方请来
      “德先生”和“赛先生”,一面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主张“打倒孔家店”、“把线
      装书扔进茅厕坑”,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根本的怀疑。到了20世纪70年代,
      “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使得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深深体会到,必须重新了解中
      国的文化传统。于是,许多知识分子开始从社会科学的不同视角,探讨中国文化的
      “深层结构”在各种不同社会组织中的展现方式。研究此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便是到“现代的”企业组织中,从事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国式家族
      企业的现代化》一文中,我曾试图从“家族式企业组织”之理性化的角度来分析这
      个问题,并对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界热烈讨论的韦伯学说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这
      篇论文曾很清楚地指出,符合个人自利动机的理性化企业制度,才是抑制“人情与
      面子”之机制运作的有效途径,也才能使刻苦耐劳、努力工作以及人际和谐等儒家
      的传统优点发挥出来。
      
          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许多华人社会学者及社会心理学者不断地投入此一主
      题之研究。《儒家关系主义与华人企业的组织文化》一文回顾了此一阶段的重要研
      究,一方面提出一个概念架构,将华人社会中常见的企业组织形态作社会学的分类
      ;一方面提出一个理论模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明华人企业组织文化的特色。
      
      
      
          从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上各篇论文的研究取向和一般西方社会心理
      学教科书所呈现出来的研究取向,有极大的不同。然而,当我们针对某种特定社会
      行为的范畴建构出适当的理论模式之后,我们也可以之为基础,用主流社会心理学
      的实证方法,从事量化研究。《道德脸面与成就脸面:儒家社会中的依附性自尊》
      一文,回顾了我的学生所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旨在说明,如何用主流心理学者所主
      张的量化方法,从事有关“面子”的实证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深深体会到,华人社会中科学研究水准低落的根
      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对于西方的科学哲学缺乏相应的理解。因此,
      我下定决心,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2001年,我出版了《
      社会科学的理路》一书,介绍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结构主义、诠释学和批判理
      论等五种主要学术研究典范在20世纪的发展。2000年,我获颁“教育部”的“国家
      讲座”的头衔。在当年的中华心理学会年会上,我以《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论社
      会心理学的本土化》为题,发表主题演说,说明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和科学哲学之
      间的关系。现在将此篇论文一并收入此书,希望帮助读者一方面了解我的研究取向,
      一方面了解科学哲学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黄光国
      
          2004年10月5 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