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徐丽泰:以生命和母亲的名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一个幸福的家庭是难能可贵的。无论你遇上挫折还是处境顺利,无论你做过
      什么事情,家都不会改变对你的看法。" 这是活跃于港岛政坛的香港立法会主席范
      徐丽泰的肺腑之言。
      
          仪表端庄的范徐丽泰1945年出生在上海,4 岁时随全家迁居香港,1964年考入
      香港大学理学院,毕业后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1983年香港立法局换届,38岁的她
      为推被立法局议员,从此步入政坛。1997年香港回归后,她担任两届立法会主席,
      在政坛上大显身手。  范徐丽泰不仅政治作为有目共睹,作为一个母亲,她在香港
      及至整个华人界更是有口皆碑。 
      
          范徐丽泰膝下有一儿一女,都曾在加拿大读书。范徐丽泰觉得只有与儿女在一
      起时,才最开心,最满足,享受到做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天伦之乐。
      
          1992年,范徐丽泰在加拿大读书的女儿患了急性肾炎,功能无法恢复,只能长
      期住院洗肾。焦急万分的范徐丽泰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赶到多伦多陪伴女儿。女
      儿痛苦的表情使她心如刀绞。为了尽快挽救女儿,她找到医院商量一种根本性救治
      之法。医生告诉她,只有做肾移植。
      
          肾脏移植( 俗称换肾) 是把一个来自供体的健康肾脏" 安装" 到尿毒症病员的
      身体内,以替代无功能病肾工作,发挥其正常的肾功能。移植一旦获得成功,病员
      可完全恢复健康,长期生存,重返工作岗位,故肾移植是治疗女儿的最理想替代疗
      法。
      
          医生告诉她,可供移植的肾很少,而母亲的肾移植给女儿,有很大可能是合适
      的。范徐丽泰当即表示," 我可以为儿女放弃一切!" 于是,她决定将自己的一个
      肾移植给女儿。
      
          1995年,她和女儿起程返回香港,全家人都去医院验了血型,而碰巧只有范徐
      丽泰的血型最符合。于是她在医院作了换肾手术,使女儿恢复了健康。
      
          女儿得救了,范徐丽泰的脸上却明显憔悴了许多。  几年后,范徐丽泰捐肾给
      女儿的故事才被媒体捕捉到。凤凰卫视的记者许戈辉问她:" 也可以等待别人的器
      官捐献,为什么一定要自己捐献呢?" 她说:" 我们了解到,香港捐肾的人实在太
      少了,而需要肾的人却很多,因此等候期要五年到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病人
      需要不断地洗肾,这会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太大的影响。
      作为母亲,我是幸运的。在女儿需要的时候,我的肾刚好符合她的要求。结果让我
      做了人生中最难得、最幸福的一件事,我觉得这是上天赐给我的福分。" 
      
          范徐丽泰是在一个富裕而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她接受了较深的中国传统教育。
      因而她一直在传统的道德操守中寻找女人的定义。这使她善良,稳健和富于责任心。
      她一头短发,一副眼镜,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显得大方得体,自然中透出一股东方女
      性的魅力和自尊。然而这并没有使她变得古板和保守。她对子女的成长采取了开放
      的态度,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无论是孩子的学业还是工作她从不随便干预。这
      并不意味着她对儿女的事业不闻不问。相反她总是在适当时候给孩子最好的鼓励。
      女儿大学毕业典礼,她工作再忙,也与先生一起去香港中文大学参加,还给女儿举
      办了一个派对晚会。在儿子大学毕业时,她送出了自己答应过的大礼--全家人陪儿
      子一起去环球旅游。她时时把自己放在妻子、母亲和媳妇的位置上。每天总会尽量
      于晚上9时前赶回家,与家人多聚聚。
      
          有人问她,你的子女会不会因为有你这个能干的母亲而自豪呢?范徐丽泰笑着
      说:" 他们可能觉得这个妈妈很傻,太没用,应当多和他们在一起。" 范徐丽泰的
      一子一女,其性格似乎更像父亲,他们不愿曝光,甚至连他们的同学也不知道他们
      的母亲是一个在电视上常见到的风云人物。母亲是公众人物,要接受采访,那么可
      以采访她自己。若要子女的照片,他们则提出最好给孩提时的照片,最好别让同学
      和朋友认出。在这个问题上,范徐丽泰十分尊重先生和孩子们的意见,因为她认为
      "家庭最重要,其他都可以放弃"。
      
          范徐丽泰对自己的婆婆推崇有加。她说,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家庭,除了归功于
      她的丈夫和子女,就是要归功于她的婆婆。婆婆跟她们住在一起,替她照顾所有家
      务,一切家里的事情都安排得很妥当,小孩小时候的一些起居饮食也都是靠她的婆
      婆。所以她觉得跟婆婆一块住就是她的幸运。在家时,很多情况下老人家更像一个
      母亲,她反而像是孩子们的朋友。这些都给孩子以极大的影响。
      
      
      
          有人称范徐丽泰是女强人。她说:" 不喜欢被称为女强人,强人就强人,为什
      么要加上一个' 女' 字?"
      
          是的,作为女人和一个母亲,范徐丽泰是温柔的,但在事业上她从没有性别上
      的局限。事实上范徐丽泰从小不喜欢女孩子的洋娃娃和唇膏,却酷爱《西游记》、
      《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岳全传》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当金庸的小说
      在报纸上连载的时候,她就用四角钱买汽水和面包打发一顿饭,余下五角钱买金庸
      和其他作家的书。一本当年只卖一元八角钱的名叫《打抱不平》的书伴随了她三十
      多年,现在书页都发黄了,书中的侠义之士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文学作品熏陶了
      她的正义感和侠义性格,也使她成为一个不认输的人。
      
          1964年她刚进香港大学时,有一天,她在运动场上见到有人打羽毛球,也挥拍
      上场,不过技不如人,很快败下阵来。一旁有个男生说:" 你快靠边吧,瞧你根本
      不是打羽毛球的料。" 这句话让范徐丽泰深受刺激,她每天苦练,终于在第二年成
      为香港大学羽毛球比赛的女子单打冠军。
      
          在香港回归之前,有一位美国右派议员的助理狂妄地对范徐丽泰说:你现在坚
      持要遣返越南船民,有没有想过1997年之后,也会有很多香港人同样逃到海上?
      
          所谓越南船民问题是越南战争的后遗症。美国作为越战的发动者,不仅不承担
      自己应尽的责任,反而强迫香港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收容难民、船民。港英政
      府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不顾港人的利益和意愿,担当起" 第一收容港" 的角色,香
      港前后接待过二十多万名越南船民。数以万计的越南船民长期滞留香港,给这个弹
      丸之地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香港承担了这么多额外的义务,却迟迟不能
      收到联合国拖欠的相关费用,而英国政府不但自己仅接收了很少的越南难民,对香
      港人承担的重负也是视而不见。范徐丽泰认为在香港回归前必须解决沉重的越南船
      民负担。
      
          范徐丽泰针锋相对地向美国人回击道:" 请你放心,1997年香港回到祖国的怀
      抱,香港人没有任何理由逃到海上。此外,你们美国人阻挠遣返船民,真的是维护
      人权吗?是用的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虚伪方式!"
      
          2001年,58岁的伟大母亲范徐丽泰查出患有乳癌,成功切除了左胸直径四厘米
      的大肿瘤,她的女儿和儿子一直陪伴在侧。出院后的范徐丽泰表示," 如果健康允
      许的话,我仍希望2004年参与香港岛的立法选举。"
      
          范徐丽泰是一位成功的女性,她爱香港;她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爱她家中
      的一切。她说:" 家才是自己的王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和谐的家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