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1)
      
          卢:我们把话题从对犹太人的特性和排犹主义的思考转到死刑问题上来吧。1999
      年,您曾做过一个关于死刑的讲座,我们刚才的谈话中也涉及到了那个讲座的内容。
      在法国,废除死刑罪的是个叫罗贝尔·巴丹泰的犹太人,这也许不是巧合。罗贝尔·
      巴丹泰的父亲死于二战时期的集中营。不过他自己表示,他之所以成为废除死刑的
      积极倡导者,是因为他对没能够保住罗歇·邦当的性命而有负罪感,而且此事给他
      带来的痛苦使他回想起二战期间遭受的煎熬。
      
          德: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犹太人在本世纪能够实现废除死刑的目标。这个
      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期的、谨慎的、多方面的努力。您关注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我
      还发现许多美国犹太律师也积极倡导废除死刑。美国是目前最后一个民主、文明、
      信奉基督教甚至犹太基督教的,仍然维持和实行死刑的西方国家,并且死刑的数量
      还很大,现在比过去的还要多出许多。尽管这种情况引起了社会新的不安和骚乱,
      但美国仍坚持死刑。
      
          为了继续我们在上一章讲到的排犹主义话题,您可能还能回忆起,从弗朗索瓦·
      密特朗担任总统起,政府就允许有数名犹太人担任内阁成员。多年前,西蒙娜·韦
      伊提出了有条件堕胎的法案,并获得投票通过。在《废除死刑》一书中,罗贝尔·
      巴丹泰回忆了在通过废除死刑的法案之前议会进行的严峻异常的辩论。议员们的怨
      恨和不满像潮水般发泄出来,矛头尤其指向西蒙娜·韦伊。许多人质问她:您怎么
      能既主张废除死刑,又提倡自愿堕胎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种质疑当时来自方
      方面面,甚至来自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不管人们对这种所谓的“自相矛盾”提出什么样的异议(我们经常在研讨会上
      讨论这个问题,您刚才就说起过),但有一个“事实”令人困惑不安,发人深省。
      几乎所有的统计都证明,那些极力反对人工流产的人,那些为了维护“生命权”有
      时甚至要杀死从事堕胎手术医生的人,通常是死刑的极端倡导者。
      
          卢:是这样,西蒙娜·韦伊曾被关进集中营,现在又遭到了反对堕胎者的辱骂。
      他们指责她又允许新的种族灭绝。罗贝尔·巴丹泰则被视为“肮脏的犹太人”和
      “杀婴犯”的朋友。他们二人的境遇使人想起那句源于爱德华·德律蒙的排犹主义
      的名句:是犹太人把死亡的病毒植入善良的法国人民的内脏之中。在此之前德律蒙
      还说过,法兰西已经犹太化了。
      
          德:尤其在美国,以“武力”—如果可以用这个词的话—反对堕胎的人很自然
      地同极力反对废除死刑的人联系在一起,他们甚至坚决要求立即执行对死刑的判决,
      而不要缓期执行。由于大量错判事件的发生,最近有些死刑的判决被悬置起来。这
      些所谓的无条件地保护生命的卫士们同时也往往是支持死亡的斗士。有时是一些基
      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将反对堕胎的斗争同反对废除死刑和反对死缓的运动联系在一起。
      
          卢:他们怎么将这两种观点联系到一起了呢?而我经常听到的则是另一种情况
      :虔诚的基督徒们,以保护生命的名义,在反对堕胎的同时又反对死刑。
      
          德:这可是个大问题。我想在此比其他章节多花些篇幅来谈这个问题。我想把
      在一些由我主持的研讨会上发表的观点再重申一下,这些观点还未通过文字形式发
      表过。他们(既反对堕胎又拥护死刑)的观点好像是自相矛盾的。其实对于死刑的
      辩论贯穿于欧洲的整个历史。直至19世纪,天主教会几乎毫无例外地支持死刑,有
      时甚至是积极地、坚定地、狂热地支持。教会总是拥护国家的法律,因为国家法律
      是主权的象征,没有主权也就谈不上死刑。圣·托马斯并不是惟一极力倡导死刑的
      人,正统天主教“系统”的理论家们均是如此,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多诺索·科
      尔特斯  ,施密特非常赞赏他的话,并经常引用。科尔特斯阐述了天主教教义与关
      于死刑的理论的关系,他的那些激昂的推理既癫狂又似乎有理,有些地方还挺有说
      服力。他又通过同样的推理方法把这个理论(天主教义- 死刑)同从该隐、亚伯到
      耶稣基督及其以后的时代都普遍实行的血腥祭祀联系在一起。使我感兴趣的是,这
      种极端反动和略带谵妄性的理论却具有极强的逻辑推理性。 
      
          一方面,尽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死刑并不是一种祭祀活动,而且尽管从严格
      的意义上讲,所有的祭祀文化(或者说是所有文化)都没有制定一种刑法,并在此
      刑法中指明死刑的特殊意义,我仍认为科尔特斯将死刑与祭祀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并没有错。虽然血腥祭祀已趋于消失,至少是那种当场见血的祭祀方法已趋于
      消失,可是死刑却仍在继续,并肯定将持续很长时间,尽管这种刑罚遭到世界的普
      遍反对。这涉及到一连串的问题,在我刚才提到的那次研讨会上,我们对这些问题
      进行了讨论。说到祭祀,我理解这个词的含义,那并不是一个清晰和确切的概念,
      这让我想起一个重要问题,那是和所有生物—不管是不是    人—都有关的一个最
      黑暗、最基本、最广泛的问题。 
      
          另一方面(与沃尔特·本雅明的观点近似,他在《谴责暴力行为》中指出,那
      些“重罪犯人”确实令人恐怖,但同时他们的行动又是对国家所犯下的罪行的一种
      反抗),科尔特斯深刻地认识到其他类型的犯罪与政治犯罪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
      如果废除政治犯死刑的话(比如法国就于1848年废除了政治犯死刑),那么其必然
      结果就是所有死刑的废除。与康德所持的观点相同,科尔特斯认为,废除所有死刑
      的问题才真正是哲学家们争论的交点,因为死刑的废除甚至引起所有刑法的废除,
      那就意味着所有法律,特别是刑法的消失。因为死刑是所有法律的基础,或者说是
      其他法律的先决条件(从狭义的角度讲,死刑是刑法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刑罚,当
      然是比较严厉的一种。从广义的角度讲,死刑是法律的起源、基础和必须的条件,
      是一种特殊的约束机制,它不同于一般的惩罚)。
      
          废除死刑的倡导者们对这种认为死刑是法律基础的自相矛盾的论点给予了猛烈
      的抨击。为了支持这些抨击者们,我也想对流血事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把这
      种现象视为一种例外(施密特讲,所有主权国家都有法律例外,都有缓期执行法律
      的现象,比如在允许实行特赦的国家)。我还想谈一谈对残忍这个词的理解。这个
      词经常被用错,它的概念也未被完全理解,因为人们是根据眼睛直接看到的事情来
      决定是否使用这个词的。
      
          残忍并不仅是指那些能够用眼睛直接看到的流血事件。残忍首先指的是在心理
      方面的折磨(即把让别人痛苦或看别人痛苦当成乐趣)。而血泊这个词指的是血往
      外淌,是一种直观的、红色的、外在的表现形式,这种颜色在雨果所有反对死刑的
      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从被血染成红色的断头台(“吸血鬼”、“可恶的血腥机器”)
      到支撑铡刀的红色木架(两个高高的染成红色的立柱,一架染成红色的梯子,一只
      染成红色的筐篓,一条染成红色的粗横梁,梁上面悬挂着一个既厚又重的三角形的
      铡刀……这就是给阿尔及尔带来的文明  )。 
      
      
      
          我重新回到“天主教问题”上来。尽管教皇保罗二世不停地号召教会进行忏悔
      并宽恕别人,尽管他对宗教审判和教会过去的积习发表了不少讲话,尽管他在最近
      访问美国时把这些讲话当作反对死刑的宣言,尽管梵蒂冈在20年前废除了死刑,但
      据我所知,在保罗二世之前,没有一个教皇郑重地鼓励教会和梵蒂冈废除死刑。只
      有少数几名主教,特别是法国主教,公开支持废除死刑,至少在法国废除死刑。
      
          怎样解释上面的现象呢?这需要花时间认真地研究。这些不可否认的事实(即
      教会从未反对过死刑)似乎与另一个基督教会和基督教义相违背。请看雨果的例子。
      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并发起了许多废除死刑的运动,还以人的生命不可侵犯为由要
      求“完全废除死刑”,也就是说无条件地废除死刑。不管对不对,他一直都这么说。
      
          然而,也许是出于战略、机会和学术等方面的原因,雨果在提倡废除死刑时主
      张参考福音书的内容和基督受难的经过。他甚至在揭露教士和宗教“政治”时也讲
      这些主张(如同他以法国大革命的名义,以革命的性质、意义和精神的名义,谴责
      大革命中的恐怖时代,痛斥绞刑一样。他认为死刑永远是“大革命中惟一没有根除
      的孤木”。“我并不是那些头戴红帽的人,他们都沉迷于把别人送上断头台。”我
      又谈到红色了)。
      
          在谴责旧社会的“三个支柱—教会、国王和刽子手”的同时,雨果呼唤“基督
      的宽容法则”,期盼有一天这种宽容能“融入法律之中并发扬光大”。于是他表示,
      “70年前,贝卡里亚已在面向基督教徒们竖立了多个世纪的绞刑架上砍出了一个缺
      口,我要尽自己的努力将缺口扩大”。如此说来,阿尔贝·加缪并没完全做错。与
      他处理其他问题的办法一样,他把死刑问题简单化了。在他著名的、大胆直言的文
      章《对于死刑的思考》中,他主张死刑不能在世俗的世界里继续存在,或者说死刑
      的废除取决于人文主义和世俗化的普及。而基督教有其他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自我
      否认和自我处罚。
      
          在西方国家,人们不愿谈论死刑问题(也许死刑不能算是一种刑法,也可能不
      算是一种法律,甚至与刑法没有关系。可能只有欧洲人才这样—从字面上—理解刑
      法)。要想理解其中的深层原因,就得关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就
      意味着会有死刑,或者说是死刑问题的根源。因为以往死刑总是教会与政权结成联
      盟的主要标志(谈到联盟,人们可以假设政权的概念与宗教的含义并不是一回事)。
      
          从苏格拉底、基督、贞德或阿拉基等典型事例来看,所有类似事件都是因为冒
      犯了宗教(亵渎神灵或背叛教规),由教会直接起诉或煽动起诉,国家权利机构进
      行审判,判处并执行死刑。不管是君主制、共和制、总统制还是总督制,国家的权
      威都体现在能够决定臣民的生和死,还体现在可以决定法律例外,也就是说可以制
      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施密特是这样形容国家权威的:可以决定法律例外,可
      以决定终止法律的执行。在总统制国家中,总统有特赦权,但因总统是通过选举产
      生的,而且任期有限,所以他不能随意或轻易使用特赦权,因为这会影响他在选民
      中的形象,影响公共舆论。而在绝对君主制国家中,权位是世袭的、至高无上的,
      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管怎样,如果要想真正地、彻底地、无条件地废除死刑,那就不可避免地会
      触动或限制最高统治者的权威。伟大的贝卡里亚想这样做  ②,于是他便陷入了重
      重的矛盾之中。 
      
          卢:因此,路易十六被处决了。必须废除君主制,确立共和制,用一种新体制
      代替旧体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