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孑民
      
          周作人
      
          蔡孑民的名字,在现今我们虽然熟习,但那时候(约六十年前,正当光绪戊戌),
      老百姓中间,只知道有“蔡元培”的。他在那时不但是个奇人,简直还算得上是个
      怪物。他是翰林,却又是一个革命党。假如说是“康党”,就是“保皇党”,虽然
      在正统派看来也是乱党,到底也还讲得过去,但是他是排满的革命党,这道理便太
      费解了。一个人点到翰林,已是官了,正可竭力的爬上去,为什么还要这样乱搞,
      其居心真不可测了。所以关于他的目的,便有种种推测,一种传布得最广的说法,
      是说他主张“公妻”,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传说。但是这谣言是几时消灭的呢?我
      也不曾留意,事实上就这样消灭了,因为原来只是谣言,而且事实胜于雄辩,蔡孑
      民这人别的不说,道学气比较重,他于男女关系是向来不苟的。他在前清所著的书,
      流传下来的,乃是一册《中国伦理学史》。他受古人的影响第一个是俞理初,这是
      主张男女平权的,他说寡妇可以再嫁,反对守节,那么那种谣言之来也不是全无根
      源的了。
      
          蔡孑民于革命之后,担任教育总长,他一上台就废止读经,停止祭孔,这是了
      不得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后儒教的势力一蹶不振,虽然有好几次反动,也总翻不过
      来了。他的大主张是“美育代宗教”,但这没有多大成功,因为宗教总是宗教,归
      根结蒂脱不了迷信,不是美术或是什么别的东西所替代得来的。
      
          蔡孑民的主要成就,是在他的大学教育。他实际担任校长,没有几年,做校长
      时期也不曾有什么行动,但他的影响却是很大的。他的主张是“古今中外”一句话,
      这却是很有效力,也是最得时宜的。因为那时是民国五年(一九一六),袁世凯刚
      死,洪宪帝制虽已取消,北洋政府里还充满着乌烟瘴气。
      
          那时是黎元洪当总统,段祺瑞做内阁总理,虽有好的教育方针,也无法设施。
      
          北京大学里其时国文科只有经史子集,外国文只有英文,教员只有旧的几个人,
      这就是“古”和“中”而已,加“今”和“外”这两部分,便成功了。
      
          他于旧人旧科目之外,加添了新的人和新的科目,于是经史子集之外,有了戏
      曲和小说,章太炎的弟子黄季刚,洪宪的刘申叔,复辟的辜鸿铭之外,加添了陈独
      秀、胡适之、刘半农一班人,英文之外也加添法文、德文和俄文了。
      
          古今中外,都是要的,不管好歹让他自由竞争,这似乎也不很妥当,但是在那
      个环境,非如此说法,“今”与“外”这两种便无法存身,当作策略来说,也是必
      要的。但在蔡孑民本人,这到底是一种策略呢,还是由衷之言,也还是不知道,不
      过在事实上是奏了效,所以就事论事,这古今中外的主张在当时说是合时宜的了。
      
          但是,他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学校里边先表示不满,新的一边还没有表
      示讨嫌旧的意思,旧的方面却首先表示出来了。最初是造谣言,因为北大最初开讲
      元曲,便说在教室里唱起戏文来了,又因提倡白话的缘故,说用《金瓶梅》当教科
      书,这当然是完全是谣言。其次是旧教员在教室中谩骂,别的人还隐藏一点,黄季
      刚最大胆,往往昌言不讳。他骂一般新的教员附和蔡孑民,说他们“曲学阿世”,
      所以后来滑稽的人便绰号蔡孑民叫“世”,如去校长室一趟,自称去“阿世”去。
      知道这名称而且常常使用的,有马幼渔、刘半农诸人,鲁迅也是其中之一,往往见
      诸书简中,成为一个典故。报纸上也有反响,上海研究系的《时事新报》开始攻击,
      北京安福系《公言报》更是猛攻,后来由林琴南来出头,写公开信给蔡孑民,说学
      校里提倡非孝,要求斥逐陈、胡等人。蔡答信说,《新青年》并未非孝,即使主张
      也是私人的意见,只要在大学里不来宣传,无法干涉。两面相持不下,林氏老羞成
      怒,大有借当时实力派徐树铮的势力来加干涉之势。在这时期“五四”风潮勃发,
      政府忙于应付大事,学校的新旧冲突总算幸而免了。
      
      
      
          蔡孑民后来又做过大学院院长,没有做出什么事来,他的成绩要算在北京大学
      为最大了。但是,我重复的说,他的古今中外的主张,只有在那时适用,也最著成
      效,但即此一节,也就够了。他是国民党中的一个异己分子,在抗战期间也没有到
      重庆去,是一九四○年在香港九龙去世的。他是我们的前辈,但并不摆架子,也很
      有风趣,曾作打油见和,末云:“乐事追怀非苦语,容吾一样吃甜茶。”其时已年
      七十,可见兴致还是很好的。
      
          一九五八年一月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