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标准:道可道,非常道(2)
      
          第53届世姐大赛总决赛众国佳丽
      
          1920—1929
      
          美丽标准:有身段的才女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五·四”运动就像一阵
      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新诗人刘半农就是在这
      个年代之初,开创性地将“她”这个汉字增添进中国文字,那首为了宣传“她”字
      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叫我如何不想她”,成了这个时代的音符。虽然刘海粟使用裸
      体模特引得舆论大哗,但节育、避孕、“天乳运动”依然有一大帮的追随者。女人
      们往日被紧身褡或小背心强压下去的双乳,敢于骄傲地挺立在开始充当日常服装的
      旗袍之下。
      
          美丽人物:林徽因。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80年后美
      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其实,20年代以一位大家闺
      秀的美丽和才华,她就红极一时,因为她有着那个时代所认定的完美:出身世家、
      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美丽高雅、妙龄,而且懂得进退。
      
          图片:林徽因
      
          1930—1939
      
          美丽标准:中西合璧名女人。巴黎的新款飘洋过海,几个月的功夫上海就开始
      流行,其后,全国其它城市也开始流行。各大报刊杂志也开辟了服装专栏,请著名
      画家配画时装插图,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图更是为文明新装的流行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旗袍,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款式,搭配方式
      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装。衩高及臀、且腰身也变得紧窄的旗
      袍使中国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装中的性感成分。三四十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上海
      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
      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
      
          美丽人物:胡蝶。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
      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
      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较之30年代另一个出名的美人阮
      玲玉,胡蝶有一种传统的、委婉的气度,骨肉均匀温柔敦厚,是人们几千年来所谓
      “全福全寿”的长相。胡蝶参加过好几次上海本地举行的“时装发布会”,展示的
      基本上是西式服装,从连衣裙到晚礼服,非常准确地演绎了3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
      精髓。
      
          图片:胡蝶、阮玲玉、张爱玲
      
          1940-1949
      
          美丽标准:政治之花。40年代是很难界定美丽标准的,是因为战争。1937年日
      本入侵中国,使上海也无可避免地陷入战争的艰难之中。在物资贫乏,人心仓皇的
      时候,又谈什么时尚或时髦? 战争使生命轻于鸿毛,连美女也不例外。
      
          美丽人物:宋美龄。虽然20年代她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引发了上海滩上的“婚
      纱热”。可是真正让这个女人的美丽大扬于天下者,还是战争和政治。对日抗战结
      束后,宋美龄到美国周游,为中国大陆的战后重建争取美国支持,她以优雅的英文
      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发表演说,风靡美国。
      
          图片:宋美龄
      
          1950—1959
      
          美丽标准:奉献青春。新中国建立,女人成了半边天。一大批女性走出家庭桎
      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些女性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同时,另有一类女
      性则更受舆论褒扬: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
      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个人志
      趣而愿意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的女大学生形象,也成了时代的
      美丽形象。
      
      
      
          美丽人物:喀秋莎。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
      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
      
          成为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1960—1969
      
          美丽标准:比男人还男人。
      
          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世界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
      来,转而生出一派无拘无束的性感。不过那都是在国门之外。在国内,60年代是一
      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
      “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
      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
      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
      
          美丽人物:邢燕子。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
      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
      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
      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
      偶像。
      
          图片:邢燕子
      
          1970-1979
      
          美丽标准:禁忌。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
      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的男
      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
      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是,那是秘密
      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