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灿的抚局(2)
      
          孙传庭的看法,代表了陕西将领的立场。洪承畴、孙传庭等秦将,与杨嗣昌是
      有矛盾的。不过,他们也明显感到了杨嗣昌的压力。尤其是李自成等部突入四川,
      朝野纷纷指责洪承畴有意纵寇入川后,洪承畴更是日子难熬,惟有竭尽全力,加紧
      拼杀。至崇祯十一年(1638),洪承畴、孙传庭基本击溃了李自成部,总算是保住
      了面子。
      
          就在洪承畴在川、陕拼杀时,熊文灿也想竭力做出点成绩。不过,熊文灿本钱
      不足,无法像洪、孙那样风光,无奈之下,他又施出了旧法,最终酿成了大祸。
      
          熊文灿走马上任后,请求以左良玉部6 千为亲兵,另外招募了2 千粤人和精通
      火器的“乌蛮”作为自卫。十月,熊文灿到安庆。左良玉不大看得起他,更不愿受
      其节制,便纵兵与熊文灿的卫兵发生冲突。熊文灿只得把那些粤兵和乌蛮兵遣开,
      而左良玉也不受其节制。无兵可调的熊文灿,只得再请调边兵。朝廷便把冯举、苗
      有才部约5 千人拨给熊文灿。
      
          熊文灿自江北进击湖广后,便在通衢大道上张贴招降告示,劝张献忠、刘国能
      投降。十一月,熊文灿到达了广济( 今湖北蕲春东南、黄梅之西) 后,便正式上疏,
      一方面提出冯举、苗有才的5 千之兵,人少势弱,请求增调边兵,另一方面又说什
      么蕲春、黄梅一带,农民军在此活动已近一年,原因就是此地野有鸡鹜,食有稻粮,
      沿江一带物产丰富,所以招来了农民军。他竟然建议,如果把百姓移入城中,坚壁
      清野,使农民军得不到给养,则肯定不战而退。
      
          崇祯帝阅后大怒,连斥熊文灿是在“玩寇”。杨嗣昌也是哭笑不得,但仍为熊
      文灿辩解,并增调了真、保、山西之兵3 千人给他。
      
          熊文灿此举,虽遭否决,但从中已能看出他想用非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企图。
      
          熊文灿确实想用招降的办法来不战而胜。在他看来,武力解决困难重重,不如
      走偏锋,用招安之法瓦解农民军,说不定事半功倍。他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早在崇
      祯元年(1628),他就成功地招降了海盗郑芝龙,立了大功。崇祯七年(1634),
      熊文灿曾试图招抚海盗刘香,没有成功,还受了处分。不过,熊文灿并未因此而放
      弃此道。到了湖广,他便又想再试此法。
      
          据说熊文灿赴任时,曾专程上了趟庐山,去拜谒熟识的僧人空隐。空隐见他就
      说:“公误矣! ”熊文灿急忙令人退避,询问原因。空隐说:“公自度所将兵足制
      贼死命乎? ”意思是说你自己估估你自己的兵力能否剿灭农民军。熊文灿连说不能。
      空隐又问他:“诸将有可属大事,当一面,不烦指挥而定者乎? ”意思是问手下是
      否有独当一面的大将。熊文灿对此也无把握。空隐一针见血地指出,兵将既不足于
      剿灭农民军,而皇帝却仅以空名把你推到这样的位置,一旦失败,则必诛无疑。熊
      文灿听后,呆立良久,然后冒出一句:“抚之如何? ”空隐答道:
      
          “吾料公必抚。然流寇非海寇比,公其慎之! ”
      
          空隐似乎早已算定熊文灿的命运,并警告他流寇不同于海寇,要慎之又慎。然
      而,面对重重困难,熊文灿仍决意以抚代剿。
      
          崇祯十年(1637)年底,熊文灿即派生员卢鼎进入张献忠、刘国能营内招降。
      张献忠一面表示愿意接受招安,一面却犹豫不决,把队伍经安陆移到承天( 今湖北
      钟祥) 、襄阳地区。
      
          春节前后,太监刘元斌在10天之内,连续两次向朝廷上疏,报告张献忠愿意接
      受招安的信息。
      
          正月初九日,张献忠部移驻湖北谷城( 今湖北谷城) ,将闯塌天的部队赶走,
      并发布告示,说什么“本营志在匡乱,已逐闯兵远遁。今欲释甲归朝,并不伤害百
      姓”。同时,拘集当地绅士为他具结担保,要求朝廷同意招抚。
      
          就在张献忠积极准备接受招抚时,闯塌天刘国能却先行了一步。崇祯十一年
      (1638)正月,刘国能在湖广随州( 今湖北随县) 正式向朝廷投降。
      
          刘国能是与张献忠、李自成同时造反的,而且此时的实力已与张献忠不相上下。
      但他的情况与其他首领又多少有点不同。他本是位庠生,家庭也较富裕,当初卷入
      造反浪潮,多少带有点偶然性。数年来,虽转战南北,稍具势力,但毕竟仍是流寇,
      且前途渺茫,既谈不上建功立业,也不能回乡安居,与张献忠等更是矛盾重重,因
      此便产生了改悔之意。朝廷招安,无疑是一条生路,加上他母亲也力主投降朝廷,
      于是便决意立即归附朝廷。
      
          刘国能的归附,令熊文灿喜出望外。熊文灿立即为他向朝廷乞请赦罪,授予守
      备职衔,隶属左良玉指挥。刘国能也是知恩图报,竭尽全力为朝廷服务,终于在崇
      祯十二年(1639)被破格提升为副总兵。
      
          刘国能的投降,对湖广的局势产生了很大影响。刘国能当时有部众五六万人,
      是农民军的主力。刘国能一降,朝廷顿失重负,官军不仅信心大增,而且更能集中
      力量攻击其他的农民军,局势因此大变。
      
          四月,张献忠在谷城接收了朝廷的招抚。
      
          刘国能一降,张献忠明显感到了压力,加紧了投降的步伐。他得知熊文灿贪财
      这一信息后,便派孙可望拿着两块1 尺多长的碧玉和两枚直径逾寸的珍珠献给熊文
      灿。这一招果然有效! 熊文灿立即上书朝廷,建议招抚张献忠,并派张大经为其监
      军。
      
          张献忠是位老谋深算之人,深知受抚仅是权宜之计,不论是真降还是假降,保
      存实力最为紧要。于是,他利用熊文灿等人急于招抚的心理,辅之以行贿等手段,
      与朝廷讨价还价。
      
      
      
          他坚决不遣散部众,更不愿交出兵权。在乞抚之时,他不说“解散归农”,而
      是称带兵万名“剿贼自赎”。当熊文灿要调他4 千兵马时,他却又以“安集未定”
      为借口,不肯奉命。
      
          当时并不是没有人看出其中的问题。兵部尚书杨嗣昌就很担心张献忠可能是假
      降,弄不好要养虎贻患,所以他主张要张献忠先袭杀李自成或老回回( 马守应) 后,
      方许招抚,否则就应借此机会“厉兵剿杀”。不过崇祯帝却在太监刘元斌和总理熊
      文灿的影响下,惟恐剿之不胜,错过了招抚的机会。于是崇祯帝便当面驳斥杨嗣昌
      道:
      
          “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 ”
      
          皇帝的话自然是一锤定音,没有人敢再罗嗦。
      
          三月二十五日,郧阳巡抚戴东旻造报了招献忠部的花名册,其中解散归农的约
      1万8千人,精兵约1 万1 千人。
      
          张献忠就抚后,把大营安扎在谷城外10余里的白沙洲,造屋买地,定居下来,
      并派兵监视谷城。
      
          对这种情形,朝廷中不少官员表示担心。有人主张把张献忠部调至前线作战,
      也有人主张予以彻底遣散,以免后患。最后还是崇祯帝发了话,说张献忠在谷城
      “造房种田,正是招抚的好处,又要遣散往哪里去”。
      
          有了这句话,张献忠便能在谷城立住脚了。张献忠派人去北京,遍行贿赂,以
      求支持。对熊文灿等地方大员,更是大献媚心。他向巡抚林铭球行跪见礼,求封总
      兵职务,但又不到驻地襄阳驻防。兵饷不足,他就自立关梁征税,并抄没豪绅大户
      家产。张献忠显然想通过招抚成为一方霸主,并不是像刘国能那样死心塌地地投降。
      
          朝廷竟然能容忍这种局面,真不知是自身无能、腐败,还是张献忠神通广大!
      
          对张献忠的所谓成功招抚,大大鼓励了熊文灿等主抚官员。熊文灿积极派人去
      招抚曹操( 罗汝才) 、老回回( 马守应) 、射塌天( 李万庆) 、革里眼( 贺一龙) 
      等,其手法也相当妥协、软弱,以至于当时不少人讥笑他的做法是在“求贼”。
      
          至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一度战火又起,双方互有胜负。
      
          但是,随着李自成在陕西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湖北、河南的农民军首领开始
      动摇。
      
          十一月,罗汝才率一丈青、小秦王、一条龙、过天星、王国宁、常国安、杨友
      贤、王光恩等首领,从均州( 今湖北均县) 上了武当山太和宫,向太监李继政投降。
      李继政移文熊文灿,熊文灿立刻派人招罗汝才等至襄阳,大宴于官署,并奏授罗汝
      才为游击,分驻其众于上津、房县、竹山、保康、南漳等地。但罗汝才不肯受官领
      粮,愿为山农耕稼过活,并暗中与张献忠来往。
      
          早在此年的七月,顺义王就已在河南信阳投降。不久,射塌天李万庆也在河南
      投降。
      
          一时之间,农民军投降之风盛行。即使没有投降的,像马守应、革里眼( 贺一
      龙) 、左金王( 贺锦) 、刘希尧、蔺养成等( 即革左五营) ,也由于势单力孤而进
      入低潮。陕西方面的李自成等部,也被彻底击败,不成气候。10年以来一直困扰朝
      廷的内乱,至此似乎已得到初步平息。
      
          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内乱并没有彻底解决,只不过是暂处低潮。只要一
      有风吹草动,时机成熟,那些暂时归顺朝廷的首领必将卷土重来,再树大旗。后来
      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照顾到整体性,这里必须先叙述一下清军方面的情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