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洗(2)
      
          崇祯帝又问道:
      
          “贾继春为何没入逆案? ”
      
          贾继春就是那位在杨涟等人力主移宫后提出要善待李选侍的御史。韩回答说:
      
          “贾继春当时请善待李选侍,不失厚道。后虽有所改口,令人稍觉反复,但持
      论也有可取之处。”
      
          崇祯帝随即说了一句:
      
          “惟反复,故为真小人! ”
      
          在崇祯帝的亲自过问下,这3 位漏网之鱼也被补进逆案。
      
          就在这个月,崇祯帝的长子慈烺出生。这当然是件大喜事,崇祯帝依例大赦天
      下。但逆案中的人物似乎没有沾到一丝喜气。定案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月十五日,韩鑛等呈上了逆案名单及其事迹、按律拟定的罪名。随后南京确
      定的逆案材料也报到北京。三月十九日,朝廷正式公布《钦定逆案》。崇祯帝告谕
      廷臣道:
      
          “竖逆魏忠贤,狷狡下材,备员给使,倾回巧智,党籍保阿,初不过窥颦笑以
      市阴阳,席宠灵而饕富贵。”
      
          像这样一位原本只是为“市阴阳”、“饕富贵”的“下材”、“给使”之类的
      宫内宦官,何以有后来那种权倾朝野的局面? 用崇祯帝的话,就是“使庶位莫假其
      羽翼,何蠢尔得肆其毒”。
      
          崇祯帝把原因归结到外廷官员的身上。他说:
      
          “乃一时外廷朋奸有徒,实繁有徒。或缔好宗盟;或呈身入幕;或阴谋指授,
      肆罗织以屠善良;或密策合图,扼利权而管兵柄。甚至广兴祠颂,明效首功,倡和
      已极于三封,称谓浸拟于亡等。谁成逆节,致长燎原? ”
      
          因此便有《钦定逆案》,以示惩处! 崇祯帝的话说得一点不错,如果没有外廷
      这么多人追随魏忠贤,助纣为虐,魏忠贤是不可能权倾朝野的。但他不知想过没有,
      当时天下的官员又为什么要去追随魏忠贤呢? 魏忠贤又是如何能步步登天的呢? 这
      样一位一手遮天、无所不能的大奸臣,怎么在新皇帝上台后仅凭一纸诏书就可让他
      命归黄泉呢? 魏氏擅权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体制方面存在着漏洞,这位大奸臣的
      最大后台,就是皇权本身!
      
          《钦定逆案》对朝廷官员进行了一场大甄别、大清洗。除魏、客两位依“谋反
      大逆律”磔死之外,又分6 等:
      
          “首逆同谋”6 人:崔呈秀、魏良卿、侯国兴,加上太监李永贞、李朝钦、刘
      若愚,依谋大逆减等论斩。
      
          “结交近侍”19人:刘志选、梁梦环、倪文焕、田吉、刘诏、孙如洌、曹钦程、
      许志吉、薛贞、吴淳夫、李夔龙、田尔耕、许显纯等等。其中只有一位级别很低却
      能跻身此列的,就是那位提议要把魏忠贤与孔子并祀的监生陆万龄。依照诸衙门官
      吏与内官互相交结、泄露事情、夤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俱为谄附之例律,这些人被
      判以斩首,秋后处决。
      
          “结交近侍次等”11人:魏广微、徐大化、周应秋、霍维华、张讷、阎鸣泰、
      李鲁生、杨维垣、潘汝桢、郭钦、李之才( 孝陵太监) 。依照交结近侍官员引名之
      例律,减等充军。
      
          “逆孽军犯”35人:其中魏家占了8 人。这些人都是武官和担任武官职务的太
      监。全部充军。
      
          “谄附拥戴军犯”15人:全是内监,判处充军。
      
          “结交近侍又次等”129 人:像冯铨、顾秉谦、张瑞图、来宗道等等。此等人
      数最多,都依交接近侍官员引名之例律,减2 等,坐徒3 年,纳赎为民。
      
          “结交近侍减等”( 又称“末等”)44 人:像黄立极、施凤来、杨景辰等。对
      这些人处罚最轻,仅依照考察不谨例,冠带闲住。人们往往不把此等与前述6 等相
      提并论。
      
          另有魏忠贤亲属及内官党附者50余人。
      
          对《钦定逆案》到底如何看,历来说法不一。但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崇祯帝
      “除恶务尽”的杀手之着,英明之至。在具体操作上,则有不少分歧。有人说太过
      了,有人却说还有漏网之鱼。有人说某某不应入案,处罚也太重,有人却说不仅该
      入,而且等级还应提高,处罚更应加重。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钦定逆案》该不该这样去办,以及该不该在这种时候办,本身就成问
      题。对魏忠贤及其集团的清算无疑是肯定的,换了别人做皇帝也是如此。问题在于,
      这样大范围的清算是否适宜,朝廷能否承受得起文官集团这样的动荡和分裂。如果
      崇祯帝换一种做法,在把逆案迅速定下来的同时,不要过分兴刑狱,缩小打击面,
      以换取朝廷政治的安定团结,集中精力,上下一致,处理大事急事,结局可能会好
      一些。
      
      
      
          现在再来看看这份《钦定逆案》的名单,也确实让人感到有点不伦不类。这么
      庞大并且长期把持朝政的叛逆集团,其领导人一位竟是大字不识几个、出身底层市
      井之徒的太监魏忠贤,另一位则是因为奶水充足而凑巧选入宫中做奶娘的农村妇女。
      一位不男不女的太监、一位乡村老妇,竟能领导这么多的大学士、部院大臣之类社
      会上层分子,这本身就值得深思。如果把天启帝作为这个集团的主犯,反而会更合
      适一点。事实上客、魏靠的就是他和他的皇权。那么,天启帝造谁的反、谋谁的逆
      ?难道造他自己的反、谋自己的逆?当然不是! 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说到底,还
      是朝廷的体制方面存在根本问题!
      
          崇祯帝当然不会十分明白这个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体制。但有一
      点他当时就能做到,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努力,避免体制方面的不足和后果,最大限
      度地调整理顺关系,发挥出体制的最大能量,去应对危局。
      
          不过,崇祯帝的做法,似乎并不是如此。这或许有客观条件方面的因素,但也
      有他本人的主观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弄到后来,连崇祯帝自己都不敢相信、更不
      能理解这样的局面:即位以来,朕那样辛苦勤政,而局面却无一点起色,反而越弄
      越糟。
      
          崇祯帝即位之初,对宦官擅权最为痛恨,严惩不贷。没想到不久以后,他又走
      上了依凭宦官的旧路,其程度虽比不上其皇兄,但在整个明朝中也是数得上一流的。
      
          崇祯帝即位之后,严禁大臣结党,并屡屡痛惩,没想到却是越禁反而党争越烈,
      而且他本人似乎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崇祯帝即位伊始,便口口声声说要重用人才、选拔人才,为什么弄到后来却是
      朝署之中乌合之众甚多? 除了开国皇帝太祖之外,本朝还没有哪位皇帝如此重惩过
      文武百官。真是贬杀愈多,吏治越坏,局面愈糟。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始终贯穿于崇祯帝执政的17年中。除了客观因
      素的作用外,崇祯帝自己应该负多大的责任呢?
      
          在钦定逆案之后,朝廷经过了一段大清洗的动荡时期,最终总算初步稳定下来。
      
          当时韩鑛任首辅,李标、钱龙锡等任大学士,所以便有“东林内阁”之称。东
      林内阁执政时期,朝廷诸事尚能勉强维持。尽管崇祯帝是急于事功,举措常有失误,
      但因有老成持重的韩及其群辅们的辅佐,在一些大事的处理上,还算妥当,朝廷仍
      能相对平稳。
      
          不过,随着外敌内乱的不断加剧,崇祯帝的毛病竟又重犯,而且犯得极不是时
      候。在满洲军队于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突破长城防线,威胁京畿的关键时刻,
      这位自命不凡的崇祯帝,竟然没有识破满人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反间计,逮捕
      了辽东前线的总指挥袁崇焕,并按照他自己的逻辑,判处袁崇焕极刑,导演了一幕
      千古奇冤。
      
          袁崇焕之事一发,朝廷政局陡然逆转。周延儒于此年十二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
      大学士的身份参预机务,进入最高决策层。大学士钱龙锡却于此月被罢免。崇祯三
      年(1630)正月,首辅韩鑛被罢免。三月,另一位大学士李标致仕。六月,温体仁
      入阁。不久,周延儒被任命为首辅,原先接替韩鑛出任首辅的成基命被罢免。至此,
      东林内阁彻底解体。
      
          袁崇焕之事,影响如此之大。那么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