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极(1)
      
          魏忠贤至此可谓功德圆满。
      
          依当时的逻辑,假如没有魏忠贤力挽狂澜,而让东林党这批“大奸大恶”之人
      得逞,大明朝还能这样歌舞升平吗? 既然如此,那些真心爱戴他的臣民们就必须表
      达心中的崇敬之情。
      
          东林党已除,朝廷上下差不多都是魏忠贤的热爱者。当然,也正是因为有这种
      热爱,那些人才被重用提拔,位居要职。不过这已是无关紧要的了。当时,顾秉谦、
      冯铨等人主宰着内阁。其下文臣则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
      议,号“五虎”;武臣则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谋杀,号
      “五彪”;其他如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卿曹钦程等,号“十狗”;此外尚有“十孩
      儿”、“四十孙”之类的人物。在地方大员中,更是有不少追随者。对这些人而言,
      没有魏忠贤,哪有今天的这般光景?
      
          他们自然要对魏忠贤感恩戴德,何况他们的主子也很看重这种感激,并要求他
      们体现到行动上去。忠诚与否,要看行动,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考察忠诚。当然,
      也只有被证明是忠诚之人,才有资格和机会,步步升迁,进一步尽忠。可惜的是这
      种关系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彼此只好心照不宣了。
      
          人到了这种地步,还会嫌荣誉过多吗? 魏忠贤也是人,又怎么会免俗? 问题在
      于,像魏忠贤这样功高盖世的救星,该有的荣誉全都有了,不能总是重弹老调。况
      且这样做也不太能让魏忠贤记得住,对献媚者而言效果不大。陈词滥调已不足以颂
      德歌功,更不能反映出丰功伟绩。因此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终于有人出奇招了!
      
          天启六年(1626)六月,浙江巡抚潘汝桢上书朝廷,要求在西子湖畔敬立魏忠
      贤的生祠,以表其功。
      
          这当然是创举!
      
          建祠供奉,早已有之。不过,从前此举都是表彰死者,而绝无生者入祠之先例。
      一般人大概也不太愿意在活着的时候就接受香火供奉。但这些想法,对魏忠贤时代
      的人来说,已明显过时了。非常时代,自然应有非常之创举。
      
          潘汝桢疏请建祠的创举,立即得到了热烈的响应。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不甘落后,
      也立即请令杭州卫百户守祠。天启帝则御书“普德”两字,赐作祠额。内阁大臣们
      则妙笔生花,为功德碑撰文书丹。杭州臣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不久,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座富丽堂皇的生祠拔地而起,整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凡。里
      面供奉着魏忠贤偶像——这也是惟一美中不足的了。假如他本人能安坐其中,岂不
      更好? 然而魏公日理万机,朝廷哪能离得开他呢? 他只能心临身不临了。
      
          杭州生祠之立,令天下大震! 许多人追悔莫及,继而奋起直追。一时落后还情
      有可原,永远落后则绝不允许! 他们要比潘汝桢做得更好!
      
          在短短一年之中,供奉魏忠贤的生祠,如雨后春笋,遍及神州大地。一时之间,
      天底下最气派、最漂亮的新建筑大概都是生祠。
      
          蓟辽总督阎鸣泰,在其管辖区内建了7 所生祠,花费白银数十万两。这钱当然
      不是出自阎鸣泰的腰包,而是从军费中开支的。当时前线的军费已是捉襟见肘,至
      少没有富裕到可以挪作他用的程度。但又有谁敢反对如此盛举呢? 又有谁能说这是
      非军事用途式的浪费呢? 因为前方将士很有可能受此感召,从而激发士气,再创奇
      迹。在阎鸣泰眼里,这几十万两白银是花在刀口上了。正如生祠中的匾额所言:
      
          “民心依归,即天心向顺。”
      
          既然是“天心向顺”,则战无不胜,万事可成。
      
          开封城为了建生祠,拆毁民房2000多间。所造生祠,有宫殿九楹,一如帝王格
      式。巡抚朱童蒙在绥延建生祠时,还用了琉璃瓦。刘诏在蓟州建造的生祠中,魏忠
      贤已是金像冕旒。
      
          海内闻风而动,除上述这些督抚外,争建生祠者不计其数。宗室如楚王朱华煃,
      勋戚如武清侯李诚铭( 慈圣太后侄子) 、保定侯梁世勋等,廷臣如尚书邵辅忠,词
      臣如庶吉士李若琳等,部郎如郎中鲁国桢,诸司如通政司经历孙如洌、上林监丞张
      永祚等,也都纷纷建祠。甚至武夫贾竖,无赖地痞,也个个攘臂争先,汹汹然惟恐
      不及。最可怜的是巡抚杨邦宪。他在南昌造生祠,为了扩充范围,竟悍然下令拆毁
      供奉周( 周敦颐) 、二程( 程颐、程颢) 的三贤祠,先贤偶像,尽被捣毁,让出地
      方来建生祠。没想到祠还没建,天启帝就龙驭上宾了,不久魏忠贤也就倒了台。这
      位杨邦宪最后也因此被入了逆案。可见做什么事都要趁早。
      
          为造魏忠贤的生祠,各路官员是费尽了心机。富丽堂皇、金碧辉煌自然不必说,
      最要花功夫的则是魏忠贤的偶像。魏忠贤的偶像,都用沉香木雕刻,眼、耳、口、
      鼻栩栩如生。腹中的内脏,也都用金玉珠宝来做。髻发之上,还留有一穴,用以簪
      插四时香花。据说某地生祠中魏忠贤雕像的头做得稍稍大了些,小太监给它戴冠时
      戴不进去。匠人在边上看得既怕又急,便顺手用刀把头像削小一点,终于把帽子给
      戴了上去。小太监见此竟然抱住头像放声大哭,悲痛万分,就好像匠人削的不是木
      像,而是魏忠贤本人一样。
      
          当时的魏忠贤,真是人人顶礼膜拜。人世中所有赞美的词藻,都被大用特用,
      毫不吝啬。像“尧天舜德”、“至圣至神”之类的颂词,一时充斥宇内。无数的赞
      美诗,也铺天盖地而来。督饷尚书黄运泰,在迎接魏忠贤的偶像时,竟行五拜五稽
      首的大礼,连呼“九千岁”。
      
          千万不要以为那个黄运泰是个愚笨可笑之人,竟对着一个木头人顶礼膜拜。这
      些木头人有无穷的法力,每个人在它面前的表现,都会如实地反馈到在皇宫里的魏
      忠贤的耳朵里。魏忠贤虽不能亲赴各地,但自有无数的宵小为他充当千里眼、顺风
      耳。
      
      
      
          相反,就有一些人,因为没有弄清其中的奥妙,或虽然明白了却又不愿去做,
      而最终遭了殃。工部侍郎叶宪祖看到京城之内生祠遍地,就连东华门外竟也兴建了
      生祠,心中不满,便发牢骚道:
      
          “这是天子临辟雍道,土偶( 指魏忠贤的偶像) 能起立吗? ”
      
          不久,这位不识时务的工部侍郎就被削籍了。浙江巡抚潘汝桢首先倡建生祠时,
      巡按御史刘之待因会稿迟了一天,也被削籍。蓟州道胡士容因不肯给生祠写颂文,
      遵化道耿如杞因入生祠不拜,都被论了死罪。在歌功颂德、万众拥戴的背后,这样
      血淋淋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
      
          就在魏忠贤大红大紫之时,其手下却开始闹起了矛盾。内阁大学士冯铨竟然在
      此时被罢免。这位大学士一向媚事魏忠贤,深得赏识,却与崔呈秀不和。崔呈秀想
      入阁做大学士,便令手下攻击冯铨、以及不肯推选崔呈秀的吏部尚书王绍徽。冯铨、
      王绍徽被罢之后,崔呈秀并未能如愿以偿。大概是因为魏忠贤改变了主意。结果是
      到天启六年(1626)的七月,施凤来、张瑞图、李国?三人以礼部尚书的身份进了
      内阁。施凤来没有什么主见,惟以和柔自媚于世。张瑞图则是一味迎合魏忠贤,而
      且文章书法也不错。生祠中的碑文,多由这位大学士手书,而皇帝诏旨中褒美魏忠
      贤的华词丽语,也是此公的杰作。李国?的情况较特别,他是魏忠贤的同乡,属特
      殊照顾之列。
      
          崔呈秀自然是愤愤不平,但也没有什么办法。他终于明白,主子在不同的时期
      需要不同的人才,他已落伍了。
      
          其实,冯铨、王绍徽、崔呈秀也不必过于计较,因为失宠的并非只是他们。到
      天启六年(1626)十月,连首辅顾秉谦也被罢免。
      
          这位顾秉谦,从入阁伊始到做首辅以来,一直是忠心耿耿。东林党人的案件都
      是由他具体策划操办,编纂《三朝要典》,他亲任总裁,一桩桩,一件件,可谓是
      劳苦功高。大概是他已预感到魏忠贤的做法将来会出问题,早在处理“东林后七君
      子”时,他竟提出要依常规把他们交由法司进行正常审讯,魏忠贤对此很是生气。
      此时,他看到崔呈秀之流内部倾轧日甚一日,开始不安,竟要求卸职回乡。关键时
      刻,这算什么行为? 简直就是对魏忠贤没有信心,甚至是要挟! 魏忠贤自然不悦,
      便同意他罢职回乡。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