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为难
      
          陈公博知道,跟随汪精卫这么一走,很难再回头。他希望能与日本议和,但他
      又怕承担卖国贼的骂名; 留下来不走,与汪精卫的友谊就会一刀两断。在蒋介石眼
      里他是汪精卫的人,将来势必两头不讨好转眼到了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了侵
      略中国的步伐。由于全国人民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再加上“西安事变”的爆发,
      蒋介石不得不宣布对日作战。
      
          这一年的12月,陈公博以专使身份访问了欧洲。陈公博此次出访,主要任务是
      争取意大利对中日战争采取中立立场。他会见了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向他表述了
      中国政府的态度。访问意大利后,陈公博又去了英国,会晤了英国首相张伯伦。陈
      公博访问欧洲一个多月,于次年元月回国。陈公博一回国,蒋介石就召见了他。
      
          “公博啊,此次访欧,一路辛苦了。墨索里尼与张伯伦对中日战争持什么态度
      ?”
      
          “墨、张二人都不希望中日交战,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两国争端。”陈公博
      将出访情况简要汇报了一番。
      
          “不打已是不可能了。”蒋介石摇了摇头。接着又说道: “公博啊,此次游历
      欧洲,你会有一些心得,我想对你的工作做重新安排,请你出任意大利大使,你看
      如何? ”
      
          对于这个安排,陈公博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他也无意于出国当大使,便推辞
      道: “我没有外交方面的经验,留在国内也许还能做点事,委座还是另选他人吧。”
      
          对陈公博的推辞,老蒋似乎已有准备,他没有勉强,沉吟了一会儿,又道: 
      “你先回去考虑考虑,大使的事情以后再谈吧。”1938年4 月6 日,国民党在汉口
      召开了五届四中全会,陈公博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在7 月召
      开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上,陈公博又被指定为参议员和参政会国民党党团负责人。
      9月,国民党中央决定改组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任命陈公博为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
      
          12月初的一天,陈公博正在成都四川省党部办公室批阅文件,忽接汪精卫电话。
      汪在电话中急迫地说: “请你速来重庆,有要事商量。”
      
          “我手上还有几件事情没有处理完,过两天再去吧。”陈公博答道。
      
          “请你今天就来重庆,越快越好。”汪精卫没多作解释就挂断了电话。
      
          陈公博不知道什么事使得汪精卫这么心急,放下电话,火烧火燎赶到重庆,来
      到上清寺汪精卫的寓所。
      
          一进门,汪精卫等不及给他让座,急忙说道: “中日和平已经成熟,日本首相
      近卫表示了中日亲善的谈话”,说着便拿出了梅思平在重光堂与日本人签订的《协
      议》,继续说道: “为了保密,我已将原件烧掉了,这是一份手抄本,大概意思都
      在上边。”看着手中的“协议”,陈公博虽然并不感到意外,但没有想到汪精卫行
      动会这么快。
      
          早在一个多月前,汪精卫就把陈公博叫到重庆,告诉了他心中的秘密: “我已
      准备脱离蒋介石,单独对日议和。”
      
          陈公博虽然害怕战争,主张对日议和,但从没想到要脱离国民党。他当即表明
      了自己的态度: “兆铭兄,你要是单独与日本人议和,恐怕不妥。国民党已经过几
      次分裂,好不容易团结在一起,你这样做,无异于把国民党推向分裂。如今,国家
      多难,我们应该精诚团结,一致对敌。战,固然要一致; 和,也要一致,在党内万
      万不可有两种声音。”
      
          “蒋介石这个人,两面三刀,流氓成性,我很难与他共事。国家之所以形成今
      天这个局势,全是老蒋所为。我要与日议和,这个恶人只有我来当了。”汪精卫越
      说越来气。
      
          “兆铭兄,你不能离开重庆。这样做,太草率。我看日本人诚意如何,还很难
      讲,你猝然单独与之言和,不留退路,实在是太危险,弄不好将会身败名裂。你一
      定要三思而行! ”陈公博双手叉腰,几乎是点着汪精卫的鼻子说。
      
          见陈公博如此激动,汪精卫不想与他弄得太僵,便自我解围道: “好了,好了,
      我们不争了,这件事情暂不讨论,等看看时局,以后再说吧。”
      
          陈公博原以为汪精卫只是征求自己的意见,既然自己鲜明地表明了态度,多少
      会引起汪精卫重新考虑,没想到他完全没有听进意见,真的派人去与日本人议和。
      
          陈公博默默地接过《协议》看了起来,看完后,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你看这个《协议》怎么样? ”汪精卫走过来问道。
      
          汪精卫太了解陈公博了,虽然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但一旦生米煮成了熟饭,
      他是会跟着自己走的,起码他绝不会把这事向外透露。
      
          “事已至此,你还要我说什么呢! ”陈公博气呼呼地说。汪精卫道: “公博啊,
      你知道,中国国力已不能再战,如果日军再向重庆发动攻击,我们便真的要亡国了。
      我若在重庆主张议和,别人还以为这是政府的主张。我要是离开重庆单独议和,则
      是我个人的意见,与政府无关。将来一旦议和成功,然后再要政府接受,这不是两
      全其美的好事吗? ”汪精卫在为他的卖国理论诡辩。
      
          “你我都是几十年的交情了,没有你,我可不行啊,有些事情我还得依靠你。
      这次,我打算先去昆明,再从昆明去河内。你,还有佛海、希圣,我们一起走。”
      汪精卫的口气不容置疑,已经是在下命令了。
      
          “这事,我还得考虑考虑。”陈公博的回答出乎汪精卫的预料。正在这时,陈
      璧君从里间走了出来,她对陈公博说: “陈先生,汪先生请你跟他走,你不想去,
      那看样子,你是要跟蒋先生去当官  。” 
      
          陈公博一时语塞。
      
          汪精卫见局面弄得很僵,便退了一步: “走,还是不走,我也不勉强,你先回
      去考虑考虑吧,就这两天,做出决断。”陈公博怀着痛苦和矛盾的心情回到成都。
      
          陈公博知道,跟随汪精卫这么一走,是很难再回头的。他希望能与日本议和,
      但他又怕承担卖国贼的骂名; 如果留下来不走,与汪精卫的友谊就会一刀两断,而
      在蒋介石眼里他是汪精卫的人,将来势必两头不讨好。
      
          那两天,陈公博茶饭不思,走还是不走,他一直在犹豫。12月14日,汪精卫派
      一名副官来到成都,通知陈公博务必于18日到达昆明。陈公博知道,这时已没有什
      么商量的余地了,既然汪精卫要走,自己只好跟着往火坑里跳,留在成都蒋介石也
      不会善待他。这时的陈公博还存在着一丝幻想,自己先跟汪精卫走,等有机会再劝
      劝他,也算是为汪留一条退路。陈公博决定跟随汪精卫去昆明。走之前,他给蒋介
      石写了一封信,托在成都的张群代为转交。
      
          陈公博在信中写道: “我离川以后,将会以个人的努力,设法阻止汪先生组织
      政府,希望党对汪先生的制裁能够缓和,减少汪精卫的冲动,以免他在这条路上越
      走越远。”
      
          陈公博到达昆明时,汪精卫带着妻子陈璧君已于头天飞往河内。陈公博在昆明
      歇了一夜,第二天也赶紧飞往河内。
      
          陈公博的到来,使得汪精卫大喜过望,他握着陈公博的手高兴地说: “公博,
      我终于把你等到了。我们的和平运动不能没有你呀。”
      
          陈璧君也在一旁说: “陈先生不愧是汪先生的好朋友,在这关键时候,我想你
      是不会弃汪先生于不顾的。”
      
          22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了第三次对华政策声明,即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
      共和经济提携”三项原则。
      
          收到近卫声明后的当晚,汪精卫即与陈公博、周佛海和陶希圣关在密室里,商
      议如何响应近卫声明。最后决定,由汪精卫以个人的名义,在香港报纸上发表声明,
      阐述对日立场。24日,陈公博携带汪精卫的声明由河内秘密飞抵香港。一到香港,
      陈公博就找到了香港《南华日报》社长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驻港特派员林柏生,将
      汪精卫的声明交给了他,要他在报纸上发表。
      
          29日,《南华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汪副总裁致蒋总裁暨中央执监委
      诸同志公开信》为题,发表了汪精卫的声明。对于投日附逆,陈公博一直是顾虑重
      重。临离开河内前,他还劝汪精卫,暂时不要与日本人来往,并且不要离开河内。
      汪精卫的“艳电”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与谴责。
      可是,汪精卫一意孤行,加紧与日本人勾结。汪精卫的某些做法,陈公博并不赞成,
      他又说服不了汪精卫。于是,到香港后,他便隐居起来,很少与外界接触。陈公博
      早年丧父,母亲守寡多年。陈是个孝子,于是,趁这个机会,他把母亲接到香港,
      闭门不出,专心侍奉起老母亲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