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管管,孩子就“完美”了(1)
      
          父母把孩子和自己看作一体,将孩子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混为一谈,把孩子的
      成功看成自己的成功,因此对孩子实行“逼迫”式教育,而且欲罢不能。
      
          格林·克罗斯在现代版的《白雪公主》里扮演的那位“邪恶的王后”是个极度
      野心勃勃的母亲,每日在城堡里给孩子联系老师、教练,却从不过问孩子真正需要
      什么。每天她都要问挂在墙上的魔镜:“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世间最伟大的
      妈妈?”她害怕听到魔镜说:“你不是。”然而,早晚有一天她会从镜子里看到孩
      子手里拿着一张糟糕的成绩单,步履沉重地走出中学咖啡厅,她没有朋友,甚至没
      有什么热爱的课外活动。
      
          父母很难把自己和孩子分开,孩子也觉得离不开父母,但为了他们的成长,我
      们需要让他们独立。有太多的父母因为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谈,要么过度地呵护、
      要么逼迫他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致使孩子无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成熟、坚强的成
      年人。
      
          母亲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紧密相连,当孩子还只是个胚胎时,她们根本就是一
      体的。孩子出生后,尽管肉体上分开了,但在情感上她们依然连在一起。父母,尤
      其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在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特别紧密。当你看到孩子静静
      趴在自己身上安睡时,那种快乐世间少有。随着孩子长大,你渐渐能够把孩子和自
      己区别开来,但尽管如此,你还是不会放手。你坚持不让他看某个不适合的电影;
      即使他很累也要求他给奶奶写信感谢她的圣诞礼物;或者命令他不能晚归、不能去
      俱乐部跳舞,不顾孩子大吵大叫说你让他没有朋友,或者威胁说他再不会跟你说话。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认为好的父母教育孩子时,不仅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
      会替孩子考虑。他们会将两个角度结合在一起,给孩子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他们
      知道,孩子还没有长大,看问题只能从他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出发。
      
          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母亲和孩子的交替影响,这种影响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著名的心理分析专家DW..温尼科特博士在儿童成长教育研究中对这一领域颇有心
      得。他说:“好母亲开始时对婴儿呵护备至,当孩子渐渐长大,她就不再事事亲为,
      而是根据孩子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学习、尝试、应对失败。她会说
      :‘你能自己捡起玩具,不是吗?’‘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倒牛奶了。’以此鼓励
      孩子独立。”
      
          我为前来咨询的父母准备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了解他们和孩子
      之间的联系到底是怎样的。这包括什么时候孩子开始自己抱着奶瓶和牛奶?什么时
      候他自己起床,而且没有去找你?什么时候他不用你带他去刷牙洗脸?什么时候他
      自己做三明治?自己等车?当然,不同父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了解孩子什么时
      候开始有更多的自立是很有用的。
      
          温尼科特提到一个“镜像”理论。他认为,父母在孩子眼中就如一面镜子,当
      幼儿看母亲的脸时,他在寻找自己的影子。而母亲看着孩子时,她也会像镜子一样
      “映射”孩子的表情,她模仿孩子的声音、微笑;孩子吐舌头时,她也吐舌头。自
      打孩子出世,父母就开始了这种“映射”游戏。“镜像”理论的关键部分是当孩子
      的成长进入下一阶段时父母要跟上他的变化。正如温尼科特所说,“不再事事亲为”,
      父母应该给孩子起到“脑前颅”的作用——大脑的这个部位帮助我们分析事物,在
      行动前做判断。我们不会忽视孩子的要求,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考虑。因为作为成
      年人,我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知识、道德观念和出于长远考虑做出一些合理的决
      定,如今年不能去迪斯尼乐园、晚上得喝牛奶、限制孩子看电视,等等。
      
          关键的问题是,父母要分清“我要什么”和“孩子要什么”。这两者常常不一
      致。当孩子生病时,他们希望你坐在身边,而你也感到自己是个好父母。当孩子参
      加学校文艺演出时,他们希望你在台下为他们的努力鼓掌加油,而你也从孩子的演
      出中获得了快乐。但如果你看到孩子生病就去抱他、搂他,你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
      需要——表达对他的爱和保护。你误解了孩子的需求,他们其实只希望你看着他。
      特别是大一些的孩子,当他们生病时,并不喜欢父母的搂抱,这种身体的亲近会让
      他们感到不舒服,而且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同样,当孩子演出时,你坐在前台,为
      孩子的任何一个举动叫好、欢呼,其实你是在为自己的教育成就鼓掌,孩子只会因
      此感到难堪。
      
      
      
          今天,让母亲从孩子身边走开越来越难。一些父母根本分不清孩子和自己的想
      法有什么不同,他们把孩子当作“宇宙的中心”,忘记了孩子不过是个“孩子”而
      已,他需要空间、指点和约束。父母在得到孩子之前,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精力、时
      间和金钱,所以当孩子顺利出生后,父母感觉他就像自己的“胜利果实”,他是上
      帝的礼物,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些父母总在问,自己是不是满足了孩子所有的需要。当我们担心孩子是否喜
      欢我们时,就会对他们百依百顺。其实,尽管孩子们的要求被完全满足,但他们真
      正需要的东西却被我们剥夺了,那就是自律和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的能力。
      
          另一种父母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处于婴儿生育高峰时期及其后的年代,实
      际上他们并不想真正成为“父母”,特别是像他们自己父母那样的“父母”。他们
      不想变老,不想让生活的节奏变慢,更不认为挺个大肚子是件有趣的事。很多人甚
      至这样明白地说,“不像我和我的父母,我和孩子之间更像朋友”。
      
          不愿把孩子和自己分开,过分宠爱孩子和不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造成我们
      的孩子向两方面发展。一种孩子被看成“宇宙中心(CU)”,一种孩子成为家长的
      “小我(MINI-ME)”。我们的教育方式也相应分为两类,但它们往往又矛盾地统
      一于我们一身,我们一会儿溺爱娇宠孩子,一会儿又把他当作满足我们需要,实现
      我们目标的“小我”。
      
          每次提到CU型的孩子,我就想起曾碰到过的一个小孩。我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
      她4 岁的孩子要果汁喝,而且是马上要。母亲(自我进家门,她已经被打断了好几
      次)只好去给他倒。她从冰箱里拿出一盒果汁,给孩子倒了一杯。但这孩子摇摇头,
      要另一个盒子里的。母亲告诉他两盒果汁是一样的,只不过那盒还没开。结果孩子
      还是坚持要重新给他倒,最后母亲让步了。也许她是因为我在场,不想浪费时间,
      但无论怎样,孩子得到的信息是:我是“宇宙中心”,我要这个盒子里的果汁,你
      就得给我倒。
      
          把孩子视做“宇宙中心”的父母常常做些多余的事,即使孩子没有要求。从
      “婴幼儿监护器”开始,母亲习惯了永远在那儿准备为孩子做点什么,有时甚至会
      因为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十分内疚。母亲们一直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帮助、干涉或鼓
      励孩子,难怪她们总感到心力交瘁。
      
          父母总是把自己和孩子系为一体,这种强烈的“映射”心理使他们觉得子女教
      育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摩擦难以忍受。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家里充满紧张空气,有些母
      亲甚至觉得不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因为孩子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为了找到自我,
      她们必须时不时地离开孩子一段时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