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实践证明,教会式的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最初的
      教民,也影响了这些传教士自己的子女。这其中当然包括年幼的卢斯。
      
          《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这样记叙过登州蒙养学堂:
      
          早期的登州蒙养学堂就像一个大家庭,狄考文夫妇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然
      而,与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长不同,他们不但有威严,而且很亲切。特别是负责学生
      生活的狄考文夫人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还和他们一起玩捉迷藏。
      
          会讲汉语,不仅使外籍教师可以直接与学生沟通,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一个外
      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极为高涨的19世纪末、20世纪
      初,这后一方面的因素极为重要。回顾一下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我们会发现,那
      些发展比较快,比较有影响的学校大都由被称为‘中国通’的传教士教育家所主持。
      如主持登州文会馆的狄考文入华不到一年就开始尝试用中文上课。他用中文编写的
      教科书,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全国各地流行。“
      
          狄考文的影响不仅限于在登州办学,在整个中国基督教教育中,他也是举足轻
      重的人物。他自己编撰各类教材,被认为是“传教士教育家”。根据基督教传教士
      1877年大会的决议,在华基督教各教派在上海联合组成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狄考文
      等被推举为委员。
      
          卢斯的父亲路思义,继狄考文之后来到登州。登州文会馆1904年与英国浸礼会
      设在青州的广德书院合并,易名为广文学堂,迁至潍县。这便是齐鲁大学的前身。
      这一年卢斯一家随学校一起从登州迁至潍县。卢斯的童年乃至少年生活,都与教会
      学校密切相关。学校的生活、中国的游学经历、父母对教育的感情投入,极大地影
      响着卢斯的成长。
      
          1912年秋天,十四岁的卢斯考上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霍奇基斯学校,并获得了
      学校颁发的一笔奖学金。霍奇基斯学校有一条奇怪的规定,凡入该校的学生,必须
      先去英国北部城市圣奥尔本斯的一个学校学习一年。无奈,卢斯在上海登上了一艘
      前往英国的客轮,开始了漫漫的求学之路。第一次只身离家,卢斯既兴奋又紧张,
      一路上,他被沿途的异国风情所吸引。新加坡的热带植物、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和开
      罗金字塔,地中海的旖旎风光……这些只曾耳闻未曾身临的世界美景,如今就在眼
      前。卢斯将自己每天的见闻和感慨,详细地写信报告给家里。
      
          第二年夏天,卢斯完成了在圣奥尔本斯学校的学业,正巧路思义带着全家回美
      国筹款,为中国的教会学校募集建设和教学资金。分别一年之后,卢斯与家人在瑞
      士洛桑团圆了。在这个充满着湖光山色梦幻般的城市里,一家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
      美好时光。他们下湖钓鱼,登山远足,徜徉在如画的美景中。路思义还同学德语的
      大女儿一起,专门去了一趟德国,去拜会马丁·路德的故乡,去感受和体验路德与
      教皇斗争和决裂的勇气,去冥想路德的博大胸怀和坦荡心襟。而在此前,卢斯也曾
      经学校批准,离开英伦三岛去欧洲大陆游历了一个星期,巴黎、伯尔尼、罗马,都
      曾留下他青春的足迹。卢斯还在古罗马的圆型竞技场上,度过了他十五周岁的生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教士之子所特有的漂泊万里、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
      让卢斯小小的年纪便踏上了美洲、亚洲、欧洲三大洲的土地,领略着不同文化的碰
      撞交融,欣赏着风格迥异的世事风情。
      
          1913年秋天,卢斯终于迈进了霍奇基斯学校的大门。这所学校位于康涅狄格州
      莱克维尔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一排排圆顶建筑坐落在绿色葱茏的山腰,俯瞰着远
      方的一片湖水。该校之所以远离城镇和闹市,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静心学习的
      环境。
      
          全校二百五十名学生,几乎都是准备进耶鲁大学的富家子弟。行事古板的校长
      整日里穿着燕尾服,他专门从纽黑文和纽约请来罗森堡服装公司的裁缝,为学生们
      量身制作高级呢绒西装。弗兰克兄弟手工制作的高档西班牙皮鞋,是每个学生必备
      的行头,与之相匹配的铮亮的高级牛皮行李箱,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卢斯没有这
      些奢华的装束。他穿着一双破旧的皮鞋和一身由中国裁缝做的看起来怪里怪气的老
      式西装,寒酸地走进了校门,插到二年级的一个班里。
      
          这个说话结结巴巴的不合时宜的新同学,立即成了大家讥讽的对象。他们给卢
      斯起了个侮辱性的绰号:中国人。他们经常责罚他打扫教室卫生。吃饭时,甚至让
      他站在一旁,等他们吃完了才能就餐。
      
          卢斯从内心里瞧不起这些娇生惯养、为所欲为的富家子弟。他明白,他的智商
      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而在游历世界、增长见识、独立思考、经受磨难等方面,他
      强过他们所有的人。
      
          卢斯将这些讥笑和凌辱埋在心底,以一个基督徒的宽大胸怀面对生活。同时,
      他积极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还参与编辑出版学校的文学月刊。很快地,亨利·卢
      斯便成了一个受人尊重的学生。
      
          1916年,刚满十八岁的卢斯考上了耶鲁大学。从此,他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
      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