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正义之举建功勋 反动势力末日临
      
          风云突变战火起,幸福家园平地夷,各路大军奋杀敌,凯旋奏响英雄曲。
      
          话说1941  年12  月7 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天,午饭后,罗斯福身穿儿子的一
      件旧毛衣,翻看着集邮册,稍事休息。不料,突然间仿佛晴天霹雳,日本人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偷袭了珍珠港。
      
          罗斯福呆坐在书房里。埃莉诺悄悄走进去,给丈夫点燃了一支雪茄。他们双目
      相对,没有说话。罗斯福耳边响起昨天他的高级助理霍普金斯所说的话:“我们如
      果不能首先发动进攻和防止任何形式的突然袭击,那就会吃大亏的!”埃莉诺明白,
      此时罗斯福需要独自一人思考。她用手抚摸了一下丈夫的肩膀,便退了出去。
      
          “是呀,他是对的,他说得对。”罗斯福仍停留在与霍普金斯的谈话。
      
          “可,我是怎么说的?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不能那样做。真荒唐!”他用
      拳头在桌子上狠狠一捶。“国耻”使罗斯福心胆俱碎。
      
          第2 天,他在儿子搀扶下,走上国会讲坛。他环视会场,两院议员、内阁成员、
      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各国外交使节把众议院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二层也座无虚席。
      罗斯福讲话后,两院分别表决通过,美国决定对日宣战。从此,美国正式为反法西
      斯的正义之举而战。
      
          埃莉诺知道,此时响应丈夫发出参战号召的最好行动,莫过于支持儿子们参军。
      他们夫妇共有5 个孩子,其中4 个是儿子,最小的已经25  岁。四兄弟全部上了战
      场,两人在海军舰艇服役,一人为海军陆战队员,另一人为陆军航空兵。后来,3 
      人立功受勋,分别被提升为少校、上校和准将。唯一的女儿安娜在战时担任父亲的
      私人秘书,曾陪同其父出席雅尔塔会议。埃莉诺为孩子们的勇气和才华感到骄傲。
      她常常想起三儿子说过的一句话:“在美国没有皇族家庭,只有杰出的家族”。不
      错,这个“杰出”称号要靠每个家庭成员的奉献。
      
          宣战后,埃莉诺本人也行动起来。她布置白宫管家购置战时灯火管制所需的蜡
      烛和窗帘等物品之后,外出一周检查备战工作。她特别关照医院不仅要搞好军事医
      务,而且要注意困难时期少年儿童的健康卫生工作。作为总统夫人,埃莉诺要陪同
      罗斯福参加许多应酬。1942  年的一天,罗斯福问妻子,是否愿意到英国去访问。
      这使埃莉诺立刻想起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访时每次都提到罗斯福应该去英国一趟,一
      定是要她作为夫人陪同,便问:“你终于决定去了?准备什么时候起程呢?”罗斯
      福笑了起来,向她挤挤眼睛,一摆手玩皮地说:“不,我不去,我不去。这回要请
      你自己去。”原来,英国王后伊丽莎白早就派人前来向总统试探,看看夫人是否有
      兴趣赴英考察英国妇女的战时工作情况。罗斯福本人认为这项建议很是可取,随即
      作了肯定答复。他心中有数,几十年来,只要他需要,埃莉诺为他赴汤蹈火都在所
      不惜。这方面,夫人是无可挑剔的。相反,罗斯福在内心深处却自感有愧于她。
      
          罗斯福对夫人说:“你去的第一件事,是了解妇女的战时工作情况。妇女工作
      不是你的老本行吗?我还等着你回来也搞点什么呢。第二件事,要替我去看望驻在
      那里的美国军队,他们很快就要进发北非了。怎么样?”丈夫的要求就是命令。
      埃莉诺笑着说:“只要你觉得这些事情很有必要,我一定愉快地前往。”1942  年
      10  至11  月,冒着阴冷的天气,罗斯福夫人在英国各地进行参观,代表总统看望
      美国军队时,当她得到机会与二儿子埃利奥特作短暂见面时,这位30  出头的空军
      驾驶员,见了母亲还像个孩子,只报喜不报忧,说他已被提升,马上要飞往非洲作
      战,他如何兴奋等等,滔滔不绝。母亲高兴地频频点头,“他真是个孩子气十足的
      大男人。”当孩子与她亲吻告别时,埃莉诺强忍着聚别匆匆的悲痛。儿子转身一走,
      她的泪水便夺眶而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曾为丈夫和弟弟担过心,而现在,四
      个儿子全在前线,埃利奥特每次飞上天又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将近60  岁的母
      亲,埃莉诺不敢多想,也不愿多想。她明白,“第一家庭”必须在战争中身体力行,
      总统向全国的号召才能使人信服。
      
          罗斯福曾在年轻时就开始从政,担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助理海军部长,但从1921 
      年生病之后,他有些消沉。在那些年代,埃莉诺肩负着繁重的家务,照看5 个孩子,
      还要帮助丈夫恢复体力,练习走路,同时,她想方设法鼓励丈夫再度从政。她是美
      国第26  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而这位总统是罗斯福从小崇拜的偶像。
      
          在美国,妇女出嫁后,一般改随夫姓。埃莉诺是唯一一位与总统同姓的总统夫
      人。罗斯福家族很富有,早年就分为两支,一支住在纽约州奥伊斯特湾,埃莉诺和
      其伯父属于这个分支。另一支住在纽约州的海德公园村,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
      他的母亲属于这个分支。西奥多晚年时,富兰克林已经当上了助理海军部长。他鼓
      励侄女婿说:“这才是你从政迈出的第一步,你要像我一样,当纽约州长、副总统,
      直到总统。记住,要珍惜本家族的姓氏。”晚辈果然不负所望,可惜伯父没能活到
      这一天。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两位罗斯福总统,前者,伯父,一般被称为“老罗斯
      福”;后者则为“小罗斯福”。
      
      
      
          言归正转。美国宣战后,罗斯福发表广播讲话,向全国发出总动员。
      
          “我们已经参战了。我们全国人民都彻底地卷进去了。我们正在为国家的生存
      而战,为将来的生活而战。”他号召各党派消除斗争,全力进行合作,他提出当前
      的目标是“团结全体人民,为人类的自由而斗争”。
      
          美国参战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两年多。1939  年9 月1 日拂晓,德
      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从此开始了长达6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
      也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德国发动战争后,很快攻下北欧两国并席卷欧洲
      大陆。1940  年6 月下旬,法国政府投降,戴高乐将军在伦敦举起“自由法国”的
      旗帜,声称“我们只输掉了一场战役,并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戴高乐并组织海外
      法国人抗击法西斯。英国政府旋即与“自由法国”建立同盟关系。当法西斯不可一
      世、称霸欧洲时,英国奋起抵抗,伦敦和许多大城市均遭到德军轰炸,损失惨重,
      英国多次向美国呼吁援助。美国又作何反应呢?其国民由于历史原因,一向对英国
      存有戒心,加上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影响,他们对国父华盛顿关于“不参与欧
      洲事务”的教诲世代铭记。这次,美国政府除“租借”给英国一些旧战舰外,便摆
      出一付“坐山观虎斗”、事不关己的姿态。
      
          直到1940  年12  月,英国几乎弹尽粮绝,难以支持,首相丘吉尔再次求助于
      美国时,罗斯福才彻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向全美国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成
      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如果英国崩溃,整个美洲的人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别
      无选择,只能竭尽全力生产武器和军舰。”美国各地开始行动起来,政府又决定向
      英国支付巨额贷款。这样,美国对英国等反法西斯力量雪中送炭,实际上等于不宣
      而战。
      
          1940  年9 月,正在各地横行的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了军事同
      盟条约。此后,他们把战火扩大到东南欧和北非地区还不算,居然于1941年6 月,
      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突然袭击,在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长约2000  公里
      的战线上,兵分3 路,以海陆空三军同时出击。由此,苏联人民投入了伟大的“卫
      国战争”。希特勒妄图在3 个月内攻占莫斯科,然而,他们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
      抗,侵略计划彻底破产。当年12  月,苏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攻,到1942  年初,
      消灭德军16  万余人,解除了敌人对莫斯科的威胁。但德军主力依然存在,从1942 
      年春,苏联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全面牵制了德军的主要兵力。
      
          苏联遭到德国进攻后,丘吉尔和罗斯福都立即表态,要给苏联一切支持,但是
      又迟迟不见行动。苏联几次要求英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
      英美却各打自己的小算盘,回避斯大林的要求。英国认为自己已付出很大代价,唯
      恐国力消耗过多大伤元气。美国虽被1941  年12  月的珍珠港事件逼上了战场,但
      它急于向日本讨回面子,对于欧洲战场则指望苏联支撑的时间越长越好。1942  年
      初,英美许诺在年内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事实上却在策划北非战役。11  月,美英
      军队在北非登陆。罗斯福老谋深算,得意地说:“如果美军一开始参战就在法国开
      辟战场,一来法国政府不支持,二来德国力量很强,恐一时难以取胜。而非洲是德、
      意力量薄弱之地,我们容易做到旗开得胜。否则,美军士气就会未战先衰。”1942 
      年夏、秋,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两次胜利。在中途岛战役,美军大败山本五十六
      指挥的日军海陆空三军部队,以少胜多,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转折性胜利。从8 月至
      第2 年1 月,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配合,在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与
      日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苦战,结果全歼日军,大获全胜。
      
          到1943  年2 月初,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歼敌30  多万。
      
          此次大捷彻底扭转了战争局面,德军被迫转入防御和撤退,苏军开始战略反攻,
      对于美英开辟第二战场也是一个有力的敦促。
      
          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1942  年6 月,苏联外长曾前往美国与罗斯福商谈
      关于第二战场的问题,经磋商,苏美达成协议,在年内盟军由英吉利海峡向法国登
      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美国还决定向苏联增加武器供应。但是,当苏联外长手持
      这份苏美声明前往伦敦,征求英国同意时,丘吉尔只原则上表示可在秋季进行登陆
      准备工作,没有许诺开辟第二战场。此后,美英商定1942  年秋天在北非登陆。盟
      军进攻北非的目的是控制从红海到大西洋的通道,切断法西斯的后路。
      
          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受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委任,担任盟军北非远征军总司令。
      司令部设在伦敦。北非是法国的殖民地。盟军设法取得法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尔朗
      的支持,使驻北非法军与盟军合作。盟军部队在北非西起摩洛哥,东到埃及的各国
      土地上均进行过战斗。就在大局基本已定,盟军胜券在握的形势下,1942  年12  
      月初,美英苏3 国领导决定在摩洛哥西部港口卡萨布兰卡(今达尔贝达)举行会议。
      艾森豪威尔负责会议准备和安全保卫工作。开会前,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处在关
      键时刻,亲临前线的斯大林未能前往卡萨布兰卡。这次会议于1943  年1 月中旬举
      行了10  天。美国军方主张在法国北部登陆,但罗斯福本人支持丘吉尔提出的计划,
      护大地中海战事,攻打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最后,会议决定采取英国方案,并任命
      艾森豪威尔为盟军总司令。会议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还极力促成了法国两股力量
      的谅解,迫使担任法国解放委员会主席的戴高乐从伦敦来到会上,与法属北非军政
      首领吉罗达成合作解放法国的协议。这一结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943  年5 月,美英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了秘密会议,决定继续与苏联合作,争
      取德国投降,支持中国作为对日作战基地,还决定了地中海战场的任务,并计划1944 
      年春实现在法登陆的目标。
      
          同年夏天,盟军在斯大林格勒大捷鼓励下,只用1 个多月便攻下西西里岛,接
      着向意本士进军,迫使意大利政府投降,并反戈一击对德宣战。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使其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1943  年10月举行
      的苏美英外长会议上,中国被邀请共同发表了《四国宣言》。宣言对共同反击法西
      斯、结束战争事宜以及战后的国际秩序提出原则意见,为后来联合国的建立打下一
      定基础。随后,中国首脑出席了11  月举行的开罗会议,与美英首脑商谈打击日本
      的作战计划。
      
          开罗会议刚结束,11  月底美英苏3 国首脑便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首次会议。
      会上,主要研究了对德作战计划,就久拖未决的第二战场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期
      大林坚持盟军应从法国西部或北部登陆,从西面打击德国,苏军从东面进攻德国,
      形成夹击局势,最后将其消灭。丘吉尔鼓励在南线作战,从地中海、意大利等地向
      北推进。罗斯福则同意斯大林关于南线作战易受阿尔卑斯山阻碍的观点,出面对苏
      英进行调解。最后,会议终于达成协议,决定盟军于1944  年5 月初发动在法国北
      部的登陆战,同时在法国南部进行一场辅助战役。此次会议还就战后如何分割德国,
      以及波兰国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自从1941  年6 月苏联参战以来,它呼吁开辟第二战场已经近3 年,美英只作
      安抚苏联的姿态,却不见诸行动,他们将此事从1942  年拖延到来年,又推到1944 
      年。斯大林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曾愤慨地写道:“开辟第二战场的一再推迟,以及听
      任我军遭到如此重大牺牲而仍然无法指望得到英美军队的有力支持,这两个事实在
      苏联人民和军队中产生的印象极坏,难道还要我说吗?”德黑兰会议之后,盟国西
      北欧远征军最高统帅的重任又落到艾森豪威尔的肩上。他离开地中海战区,迅速来
      到伦敦,组建司令部。1944  年春,代号为“霸王战役”的法国登陆战正在紧锣密
      鼓地进行准备。盟军采用声东击西战术,给德军以假象,似乎盟军总部设在比利时
      的肯特,其舰队向英法之间最狭窄的多佛尔—加莱地区聚集。然而,为迷惑敌军,
      艾森豪威尔带领指挥部官员亲自察看地形,又考虑到海浪和风速,以及海滩地势,
      最后选定登陆地点在法国的诺曼底,这是地处勒阿佛尔和瑟堡之间的长约50  英里
      的几个海滩。
      
          就在德国人相信盟军的登陆地点在加莱一带的情况下,1944  年6 月6 日凌晨,
      盟军向诺曼底大举进军。3000  多架飞机从英国20  多个机场起飞,将3 个空降师
      运入法国北部。美国的1000  多架飞机对德军海岸工事进行了毁灭性轰炸。天亮以
      后,运输舰已将登陆部队送至海岸,盟军同时从几个滩头强行登陆。经过一天战斗,
      当日晚,盟军的10  个师及重型装备和武器已在法国大地上落脚。一周后,登陆的
      几个滩头已连成一条牢固的阵线,共计登陆32万余人、5 万余辆各种车辆、10  万
      多吨物资,创造了世界奇迹!
      
          在1 个月的时间里,盟军打得十分艰苦,一来是德军调兵遣将,负隅顽抗,二
      来天气多雨,加上沿海地区遍布沼泽,使盟军步履维艰。直至7 月中旬,盟军才得
      以向腹地的德军发动攻势,经过1 个月的包抄围剿,歼灭和俘获德军共计40  多万
      人。至8 月25  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之战大获全胜,德军举旗投降。其间,法
      国游击队密切配合盟军作战,并于8 月19  日解放了首都巴黎。
      
          诺曼底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盟军将士和各国人民。盟军乘胜前进,于9 
      月初即开始兵分几路向东挺进。艾森豪威尔对罗斯福的意图心领神会,要争取抢在
      苏军之前占领柏林。整个战争期间,美国一方面极力说服英国,坚持支援苏联,使
      其能最大限度地牵制住德国主力,另一方面又密切注视苏联,防止其在战后控制欧
      洲。因此,直捣希特勒心脏的头功绝不能落入苏联之手。在东进中,艾森豪威尔定
      下的作战方案是:“采取最直接最迅速的路线,用美英联合兵力,并在其他部队的
      支持下,通过关键性的中心城市,占领两翼的战略地区,向柏林推进”。
      
          1944  年11  月底,在欧洲大陆西部从北向南450 英里的战线上,盟军集结了
      300 多万军队。12  月中旬,德军突然从德国西部边界向盟军发动大规模反攻。两
      军在几个战场激战,仅20  多天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就达60  多个师。
      
          结果,德军的最后挣扎以失败告终。但是,盟军也延误了向柏林进军的时间。
      
          到来年3 月,盟军强渡莱茵河之后,继续东进直插德国腹地。
      
          正当盟军和苏联红军两面夹击德国之时,一则噩耗震惊了世界——1945年4 月
      12  日下午,罗期福因脑溢血突然去世。世界各国包括苏联和中国都对此不幸事件
      表示极大悲痛,并对罗斯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予以高度评价。罗斯
      福是美国唯一一位连任4 届、执政12  年的总统。他为了从世界经济大危机中挽救
      美国,实行“新政”取得显著成效。在外交上他以务实的态度,打破美苏僵局,与
      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二战”中,他带着残疾身体东奔西跑,心力交瘁,却没能
      看到最后胜利的一天,给历史留下千古遗憾。
      
          1945  年4 月,盟军与西进的苏联红军在易北河会师。很快,苏军攻克了德国
      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5 月7 日德军投降。8 日24  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
      式在柏林举行,投降书从5 月9 日零时开始生效。后来,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利,西方国家把5 月7 日定为纪念日,苏联及东欧国家则把5 月9 日定为胜利日。
      
          战争中,美国在亚洲除支援中国和其他国家抗击日军外,还投入强大舰队在亚
      太地区与日军周旋。1945  年7 月在苏美英3 国首脑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上(地点在
      柏林郊区),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首次与会,他与斯大林、丘吉尔讨论了尽快结束
      对日作战的计划和战后事宜。发表的公告犹如一份敦促日本的投降书,宣告了各大
      国彻底消灭日本法西斯的决心。然而,日本继续作垂死挣扎,其首相针对《波茨坦
      公告》说:“不予理睬,只有完成战争。”这样,美国决定使用最新研制成功的原
      子弹对付日本。美国空军先后于1945年8 月6 日和9 日,分别向日本广岛市和长崎
      市投下两颗原子弹,使两市几乎夷为平地。8 月9 日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大举进
      入我国东北地区追歼日本关东军。8 月15  日,日本天皇宣告投降诏书。9 月2 日,
      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至此,一
      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正义力量的胜利而告终。
      
          正是:正义者功载千秋,侵略者遗臭万年。
      
          美国总统杜鲁门自鸣得意,上任后的第一大功便是投掷了举世震惊的原子弹,
      自己也扬名四海。事后有作家询问他:“作出投放原子弹的决定是否令您绞尽了脑
      汁?”杜鲁门轻松回答:“根本没有,我作那个决定时就像这样,”他边说边弹了
      弹手指。那么,这位新总统的下一个政绩命运又当如何?
      
          欲知详情,且看下回续叙。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