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无马马车百年梦 怪异老头创名牌
      
          日出而作日落息,祖祖辈辈相传递。
      
          天降一怪拒不从,我行我素惊天地。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始,美国即宣布维持“中立”立场。不管政府是出于何
      种考虑,这个原则可正中了一些垄断资本家的下怀。大财团借机向作战双方兜售军
      火,获取巨额利润。1914  年5 月,纽约纽黑文铁路公司破产,致使对其有绝对控
      制权的摩根公司陷于困境。而欧战的爆发,犹如天赐良机,摩根公司旋即成为英、
      法政府驻美的金融代理人,全权办理协约国在美采购军需物资之事。摩根公司因此
      起死还生,几年之中,大捞油水,越发根深叶茂。与洛克菲勒有巨大经济利益的花
      旗银行负责人道奇,依样站在摩根的亲英立场上,向威尔逊总统施加压力,最终国
      会批准了美国银行可向协约国贷款的要求。已经膘肥体壮的摩根家族,立即呼应花
      旗银行,同意贷款5 亿美元于协约国。正当这几大家族乐不可支之时,从底特律忽
      然传来一个有力的声音,反对任何使美国卷入这场战争的举动,它慷慨陈词:“为
      了和平,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财产!”随后,一个矫健的身影出现在华盛顿,
      步入白宫,以发表最后通牒式的口吻告知威尔逊总统:“明日上午10  时,纽约各
      大报纸的记者将蜂拥本人寓所,采访最新消息,也就是,我已租订一艘轮船,“奥
      斯卡二号”,供总统先生派代表赴欧调和,以平息这场战争。”威尔逊总统被这突
      如其来的通告惊得目瞪口呆,不置可否。待他稍回过味来,那位自信无比的人物已
      携秘书扬长而去。
      
          此乃何人,竟如此神通广大?这正是自称为普通人民的代表、全美大众心目中
      的风云人物——亨利·福特。
      
          已年过半百的福特,对欧战给美国带来的影响深为忧虑,在反战活动家施维默
      的鼓动下,福特毅然放下汽车公司繁忙的事务,来到东部,作为德高望重的名人在
      总统面前替爱好和平的人们说话。
      
          1915  年12  月4 日,是“和平号”船的启航日。事先的组织工作十分仓促,
      福特以高昂的热情,几天内拍发出上百封邀请电函,盛邀同情反战事业的名人与他
      同行,其中包括他的忘年知己托马斯·爱迪生、政界人物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等。
      可惜的是,几乎所有名人都对此举大加赞赏,却无几人愿与福特冒险前行。120 位
      随行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各路记者。对此,福特并未灰心,他仍固执出发。夫人克
      莱拉悲痛欲绝,她向前来送行的爱迪生夫妇预言:“‘奥斯卡二号’会被德国舰艇
      击沉!可是亨利毫不理会我的劝告……”爱迪生望着离岸的轮船,自语道:“天才
      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正确,我们只有为他祈祷。”每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深刻的历
      史根源。单凭几个和平爱好者的游说是无力平息战火的。“和平号”未抵挪威,就
      得到了总统发出备战的消息,船舱内立即分为两派,争执不休。面对内讧,福特亦
      觉力不从心。刚抵挪威,他就跳离“奥斯卡二号”,打道回府了。
      
          福特这次虎头蛇尾的和平运动,招来一些知识分子的嘲讽。漫画家们将其长脸
      夸张,绘成一名现代式的唐·吉诃德,驾着破汽车,挥舞着方向盘与大风车搏斗。
      早已赋闲在家的西奥多·罗斯福,也颇为绅士地说道:“福特先生此举虽无大害,
      但近于荒唐。”在受到新闻媒介讽刺的同时,福特得到了公众百姓更多的爱戴。这
      位白手起家创办汽车公司的人物早已是家喻户晓,他的传奇故事尽人皆知。此次,
      为保护每个家庭免受战争牵连,他铤而走险,他的声望在民众中早已超过了一些职
      业政治家,人们视其为“美国的英雄”。
      
          美国参战后,福特公司未能遁入世外桃源,不得不为战争生产潜水追击舰的
      “自由”牌发动机,并将福特终生引以为豪的T 型车改装成装甲车用于战场。战后,
      舆论界肯定了福特汽车公司为赢得战争胜利所做的努力。
      
          每每人们当面谈及“和平船”,福特总是露出“疯子亨利”狡黠的微笑,以他
      特有的幽默掩盖内心的尴尬:“你们可曾想过,如果福特公司冷冷清清地闯入欧洲
      市场,恐怕要花上千万美元的广告费。而“和平号”船一启动,仅用掉我1/20  的
      代价,就使福特汽车在欧洲有口皆碑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福特汽车不仅在美
      国,而且在欧洲成为名牌产品。
      
          美国这个国家有个绰号叫“车轮子上的国家”,形容其人口流动性极大。在这
      里,几乎无人一辈子生活于一地。从“西进运动”时使用的大篷马车到后来的汽车,
      人们正是依靠车轮子,踏着不断向西扩展的国土,去开发西部。
      
      
      
          汽车对于美国人犹如腿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热爱福特,不独因为他白
      手起家,自学成才,代表着“美国精神”,更由于他使人们领悟到科学技术在社会
      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然而,一般人谁能想到,改变着美国社会生活的福特汽车,经
      历的却是一条艰苦曲折、荆棘丛生的道路。
      
          时光倒流40  年,亨利·福特出生在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父辈在底特律附近
      的迪尔伯恩安顿后,以务农为生。童年的亨利总是勉强完成分派给他的农活,而用
      更多的精力研究一些奇怪的事情。
      
          一日,父亲威廉喊儿子下地干活,亨利却缠住父亲问一个想了好久的问题:
      “如果把火炉上烧着的茶壶出汽小孔堵住,爸爸,结果怎样?”威廉提着农具,回
      头望一眼茶壶,瞪着儿子不耐烦道:“我叫你到大自然中务农,边干活边呼吸着美
      妙的空气,你硬是在房里看什么茶壶!快跟我来!”父亲不悦,甩门而去。亨利刚
      想尾追而去,又按捺不住极大的好奇心,他毅然用母亲的碎布条堵住了茶壶的出汽
      小孔,随着一声闷响,水壶炸得粉碎,碎片打伤了亨利的面颊,他捂着脸自语道:
      “原来会这样。”小亨利越来越迷恋农活以外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可拆装的机械类
      东西。
      
          兄弟们都把自己带发条的宝贝玩具藏起来,只要让这个大哥看到,玩具一定会
      惨遭厄运。当小镇里没新鲜事可看时,他就步行一整天,到底特律去看五金店里制
      表的工具。邻居们都称这个十几岁的孩子为“小怪人”。只有母亲理解他,将缝衣
      针、胸衣牵条留给儿子,亨利的巧手就将它们改制为修表的起子和小镊子。母亲总
      爱自豪地对邻居说:“你看吧,我儿子是天生的机械师。”正如母亲所预言,福特
      对机械越加入迷。几年后,他先后在几家工厂做工,成为人人皆赞的机械工。但这
      一切不能让他满足。正值美国步入机械化之际,底特律以较大的步伐向前迈进,城
      市吸引着福特。他携同新婚妻子克莱拉义无反顾地阔别了乡村,父亲给他的18  亩
      树林和一座小屋也没能留住他们。
      
          风华正茂的福特任职于爱迪生公司,这是底特律最大的发电厂。亨利如鱼得水,
      很快被调入主发电厂,月薪不断上升,成为公司里不可多得的工程师。闲暇之时,
      福特没有沉溺于新婚的缠绵中,他将充沛的精力倾注在自幼钟爱的事业上。他向爱
      妻诉说理想:“克莱拉,我不会一辈子做别人的工程师,我想造出自己的无马马车。
      虽然欧洲走在了前面,可我相信,美国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潜
      在劳动力。相信我,你丈夫有朝一日将成为自动车领域的主宰,到时候,你就是王
      后啦!”克莱拉编织着小毛衣,安静地微笑着:“怪不得大家叫你‘怪人’!难道
      你想和大发明家爱迪生先生并驾齐驱?不过,亨利,无论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亨利·福特一步步实现着他的梦想。他每星期两天去哥德史密斯大学上夜校,学习
      一个企业家必备的速记、打字、会计学。当班时,一有空闲,便捧起机械方面的杂
      志,以便掌握这个领域内最新发展动向。他从不与同事抽烟闲聊,同事们对这名
      “怪人”表示不解,但无不敬佩他精湛的技术。
      
          1893  年,福特的孩子呱呱落地。福特深感幸福,他更专注于事业的成功。
      
          他在自家后院盖起棚屋,做为实验室。他用大部分收入购买汽油和机械零件,
      使克莱拉有时不得不抱着儿子到小杂货店赊账。
      
          1896  年6 月4 日,是亨利·福特一生引以自豪的日子。在以后45  年的漫漫
      生涯中,他总是重复地向人们讲述这个神话般的日子:“那天细雨霏霏,我已经两
      天两夜没合眼,但仍然精力十足。我和好友毕晓普先生对那部奇特的机器作完最后
      的修饰,我就一个健步冲上驾驶座,想把车子驶出大院。站在车前的毕晓普先生吼
      住了我,因为后院的门过窄,车子开不出去。我跳下车,毫不犹豫地挥起一把大锤,
      将砖墙打了个稀巴烂!我的‘婴儿车’就这么开上了大街!”亨利开车带着克莱拉
      和不满3 岁的埃慈尔,几天内把底特律的大街小巷转个遍。街头巷尾好奇的人们争
      先恐后地上前抚摸这头“怪物”:一个轻型底盘装在4 个自行车车轮上,以一条如
      自行车链条式的链子联动,上面有座位,比马车更具流线型。孩子们前呼后拥地尾
      随着他们,吹着哨子。福特有时故意让车子直冲人群,吓得孩子们大叫着跑开. 他
      自己则坐在车里放声大笑。没出两天,“疯子亨利”就传遍了底特律。
      
          周末,福特一家人驱车奔向农场。10  英里路程,走了近1 个小时。路面高低
      不平,颠簸得厉害,亨利却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克莱拉,你想家里人会有多高
      兴,我们可有年头没回家了!”克莱拉拥着埃兹尔:“希望父亲会满意,他对你这
      个长子一直寄予很大希望。”亨利叹了口气:“我最担心的就是父亲。可惜,妈妈
      早逝,不然她一定会乐得流出眼泪!”车子吱吱呀呀进了农场,妹妹欣喜若狂,要
      求哥哥立即带她兜一圈。周围的农民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观看。妹妹怀着紧张
      的心情坐了一周,向父亲赞叹道:“大哥又造了一种有趣的玩具!爸爸,你来试试!”
      亨利以期望的目光望着父亲,威廉老人却往门道中间一坐,长叹一口气,自语道:
      “33岁的人喽,哎,让人悲哀啊!”亨利失望地垂下头来。妹妹为打破这短暂的沉
      默,向父亲说了句:“老古董!”就推攘着邻家的女孩子上车兜风。越过田地来看
      热闹的乡邻们,望着缓慢驶远的“怪物”,颇为同情地看着威廉老人。
      
          父亲的不理解,使福特心如刀割。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追求。几个星期后,他
      应邀参加了爱迪生照明公司在纽约举行的年会。福特见到他仰慕已久的托马斯·爱
      迪生被一群人围住,福特的上司亚历山大看出部下的心意,便挤进人群,高声向爱
      迪生说道:“尊敬的先生,这里有位年轻人,他刚刚制造了一台用汽油发动的车子。”
      爱迪生用手拢着耳朵:“他在哪儿?请靠近我讲话。”福特赶忙走上前,简炼地说
      明车子的结构,又快速地在菜单背面绘出草图。
      
          爱迪生惊喜不已,对围观的人们大声说:“我一直在研制电动车,可是这位福
      特先生走在了我前面,他的汽油车是自己供应动力,你们不要怀疑,他一定能成功!”
      伟人的声音使福特大受鼓舞,他以200 美元卖掉这部初生的婴儿车,用业余时间赶
      制第2 部车子。他的顽强精神和技术使许多朋友为之动心,市长亲自为他筹措了1.5 
      万美元,福特自此离开了效力9 年的爱迪生公司,在新成立的底特律汽车公司任总
      工程师。
      
          然而,集资者首先看中的是福特的经济价值,要求他尽快创下巨大销售额,对
      他提出的扩大实验室、更新技术的要求拒不理睬。无可奈何之下,福特辞职,重新
      打算自己的前程。
      
          这段时间自动车行业发展迅猛。美国已制造出4000  辆自动车,3/4 为蒸汽或
      电动车。福特关注着同行的发展,他没有惊慌,在紧衣缩食的情况下,决定制造一
      部赛车,参加比赛,既可得到奖金,又可一夕名振全国。
      
          福特果真参加了1901  年10  月在底特律举行的赛车比赛,一举夺魁,福特用
      1000  美元奖金再造新型赛车“999 ”,以高速度再创业绩。由此,引来了投资人
      ——著名商人亚历山大·马尔科姆森。1903  年,由其寻找到足够的资金,创办起
      福特汽车公司。此后5 年,福特废寝忘食,为产品更新换代呕心沥血,他终于生产
      出T 型车。这代汽车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是针对各州土路设计的,它耐得住道路的颠
      簸,高底盘设计又可使之安然渡过乱石子路,它活动灵巧,适用于危险的山路。在
      全美汽车大赛和爬坡比赛中,T 型车的速度和爬坡能力令人惊叹,人们称它作“美
      国公路的征服者”。
      
          虽然在这之前已有无数辆汽车问世,有数不过来的品牌,但第一个在全美引起
      轰动的是福特牌T 型车。有作家写道:“它具有骡子的特性,骆驼的耐性。”生动
      形象的语言令福特大为得意,他曾对公众宣布道:“我要为每个家庭制造一部好车,
      用最好的原材料,由最优秀的人员制造,它只需一个人就可以保养,但它能容纳你
      的全家,每个家庭都能买得起,开车到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吧!我一定为你们做到这
      一切!”亨利·福特并没有口出狂言,一年年过去,他脚踏实地地工作。他总是出
      现在生产第一线,手握笔记本,随时记下看到的问题或是别人的建议。他经常手把
      手地教导新工人如何使用工具,开心地和他们一起干活。他为T 型车降低成本绞尽
      脑汁。1914  年1 月,工厂安装了第一条全过程链式总装传递带,其效果如同魔法
      现灵,福特公司毫无顾忌地宣布了他们创造的最新世界纪录:在93  分钟之内从无
      到有地组装好一辆汽车。福特几乎实现了他的诺言,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福特T 
      型车。福特公司在社会上的声望与日俱增,令同行望尘莫及。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的几年间,整个汽车业都承认,福特公司具有如此辉煌的成就,福特本人的作用
      是无与伦比的,他既是技术人员,又是管理人员,他招募的威利斯、索伦森等人都
      是这一领域的精英。
      
          福特的形象在公众中成为公司产品值得信赖的保障。曾几何时,为解决员工流
      动频繁问题,在他执意要求下,工人日薪由2.5 美元增加到5 美元,震动全国。一
      时间,上万名求职工人挤破了工厂大门,缺勤率也由10%下降到0.5 %。福特公司
      使工人们升格为中产阶层,从而有能力购买中产阶层的标志——汽车。工人们首先
      考虑的当然是本公司的名牌车。曾几何时,福特将T 型车降低价格,使福特车产量
      占全国汽车总量的一半,使公众对T 型车趋之若鹜。爱子埃兹尔同父亲一样,自小
      迷恋机械,对汽车入迷之极。福特鼓励长大成人的儿子从最底层做起,埃兹尔便出
      现在生产第一线。他勤奋好学,为人纯朴,一心想继承父业,不负父望。
      
          艰苦贫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T 型车使福特成为百万富翁。他请人设计并建造
      了日耳曼城堡式的庄园,包括巨大的室内游泳池、保龄球道、娱乐室……但他仍记
      着古老的谚语,将它刻在壁炉的柏木架上:自己劈柴,将使你热身两次。
      
          1924  年,问世长达16  年之久的T 型车,魅力大减。虽然公司每10  秒钟就
      能生产一部T 型车,但大多数人们已将目光转向其他类型的汽车。福特汽车市场占
      有率连年下跌。
      
          福特公司强有力的对手之一,通用汽车公司此时显露端倪,总裁艾尔弗雷德·
      斯隆在工作会议上指出:“汽车工业的新阶段已经到来,消费者的目光正从简单适
      用的车子转向漂亮、舒适、高性能的汽车。因此,滞留于往日的成功必将被时代抛
      弃,我们必须尽快决策,在新阶段才能独占鳌头。”通用公司将轿车车型和颜色的
      决定权交移到车身造型设计师手上,工程师则更注重机械设计的改良。未出两年,
      通用汽车的销售额猛增,尤其是名为雪佛兰的轿车成长惊人。福特汽车显然已失去
      霸主地位。
      
          已经身为总裁的埃兹尔心急如焚,经过长时期考察,他发现公司不但行政管理
      远远落后于时代,而且自从生产T 型车后,再也没有产品的更新换代。
      
          埃兹尔和亲密助手厄尔内斯特·坎茨勒重新设计了一种T 型车,希望能得到父
      亲的认可。
      
          年愈60  的老福特看着设计图纸,轻蔑地一笑:“T 型车有什么缺点?你们告
      诉我,它有什么缺点?!”坎茨勒赶紧递上一份报告:“福特先生,这是我写的一
      份备忘录,对T 型车做了一些探讨。您总是教导我们,要么前进要么后退,而我们
      目前的状况正是停滞不前,竞争却越加激烈……”“你给我住嘴!”老福特怒吼道,
      “你们懂什么!把这些烂玩意儿统统给我扔出去!”他抓起埃兹尔的草图和坎茨勒
      的备忘录,使劲抛出门外。
      
          两位年轻人垂头丧气地走了。老福特一屁股坐入靠背椅,对着空无一人的大门
      吼道:“T 型车有什么缺点?!”而后他低下声音,双手捂面,自语道:“它唯一
      的缺点,就是人们不再买它了。”公司经营日益困顿,埃兹尔潜心研究新车型,幻
      想着有一日能说服父亲。
      
          坎兹勒着重改组公司内部机构,将往日混乱的生产局面整理得有条不紊。他有
      周密的预测和调度计划,在福特公司首创了生产控制部门。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
      “生产经理”。可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一切革新令一个人视他为眼中钉,这人正是
      索伦森。作为公司的开创者,索伦森有不可泯灭的功绩。时过境迁,老福特怪异好
      怒,索伦森为保住自己的地位,一味顺从福特,深得福特欢心,将主管大权交给他,
      索伦森在公司内可谓一手遮天。当他忽然发现坎茨勒在工厂的影响日趋扩大时,便
      心怀嫉恨。由于他深知埃兹尔虽身为总裁,但并无实权,因此暗中告了坎茨勒一状。
      索伦森说:“据老夫观察,坎茨勒不仅是总裁的助手,已经成了埃兹尔的心腹和耳
      目。您有几次召见埃兹尔,都是让坎茨勒给挡了,他说总裁下厂房了,其实,埃兹
      尔去其他公司做什么考察去了!”老福特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怪不得埃兹尔总
      出新花招!那小子还写什么备忘录!索伦森,明天就不要再让他出现在公司里!”
      埃兹尔无力挽回助手的离去,他孤独无靠。自小仰慕的父亲变得不可捉摸。老福特
      的奇怪脾气常常令属下无所适从,他有时发现某个雇员正违反公司规定,大嚼烟草,
      他不是上前指出员工的错误,而是稍稍站到其背后,突然狠狠地拍他一下,使这个
      雇员吓得不由自主吞下了烟草,待回头一看,登时两眼发青,而福特却指着呆傻的
      员工歇斯底里地纵声大笑。另有一次,他路过一间办公室,看到里面坐着一名员工,
      正对着一堆小山似的来信发愁,福特便冲上前去,抱起信件,往废纸篓里一扔:
      “告诉你,最好的解决办法,放你一天假!”年轻的员工被惊得不知如何是好。对
      福特如此这般的怪脾气,老工人们都怀恋着那位曾与他们一起起早贪黑,每日都出
      现在生产第一线的福特先生。然而,那个知难而进、因人善用、通情达理的福特已
      去而不返了。
      
          他的故事传至街头巷尾,多少年前的“美国英雄”,已变成“全美最大怪人”。
      
          老福特长年花钱雇人致力于对黄豆的研制,设制出一套黄豆大餐,从饮料到主、
      副食品,均为黄豆制品。老福特强令每位主管人员中午均到用餐室,与他同享黄豆
      午餐。每日餐桌上出现的却是一张张苦脸,食品味道单一,难以下咽,雇员们敢怒
      而不敢言,只得忍受着饥饿完成下午的工作。只有一人大赞黄豆餐美味,这人并不
      是索伦森,而是夜间警卫队长哈里·贝内特。哈里·贝内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
      才入厂任职,他有强壮的体魄,机敏的头脑,不多时,他就发现了上层的明争暗斗。
      于是全力巴结索伦森,并抓住每一个在福特面前表现的机会。福特终于记住了他那
      淡红的头发,经常是午餐一完就拉住他闲聊。贝内特有一肚子黑社会的故事,把老
      福特迷得天天想听。贝内特利用福特对他的信任,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以保安的
      重要性为由,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司和厂房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耳目,
      他的爪牙可以以各种名目殴打工人,贝内特本人经常代表福特开除工人。直到1935 
      年,美国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贝内特才有所收敛。但在另一方面,他更多
      地干涉着工人的自由,借口均是为公司的治安工作。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
      亨利·福特支持贝内特将工厂管理成一个集中营。工人的一切举动均受到贝内特监
      视,入厂前,要详细搜查外衣及饭盒,以确保没有传单流入厂内。工作时,不准坐
      着,不准蹲着,更不能交头接耳。甚至在卫生间里也安排了耳目,窃听工人们有没
      有抱怨。埃兹尔提出以谈判的形式解决工会提出的问题,遭到父亲的反对,因为他
      完全相信贝内特有能力镇压工人。果真,底特律各大工厂均发生了工人罢工,唯独
      在福特工厂里工会没有形成气候,贝内特将一切都扼杀在襁褓之中。
      
          贝内特在福特眼中取代了一切人的位置,甚至超越了亲子埃兹尔。与贝内特同
      龄的埃兹尔深感自己多年怀才不遇,他无法理解父亲对他的不信任,越发郁郁寡欢。
      疲惫、郁闷伴着埃兹尔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49  岁就被胃癌夺去了生命。
      
          老眼昏花的福特更视贝内特如子,欲将总裁大权交予他,遭到持有大量股票的
      儿媳的不满,老人方才作罢,自己又出任总裁,将贝内特安插进董事会,还买了别
      墅赠他。
      
          贝内特如日中天,不可一世,连老将索伦森也被他踩在脚下。然而,他打错了
      如意算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年轻人被他忘记了,那就是埃兹尔的长子,福特家的
      长门孙——亨利。埃兹尔临逝前,曾密约挚友坎茨勒,嘱咐好友,一旦他撒手而去,
      就将亨利召回,掌握公司权力。他相信,远在异地服兵役的爱子亨利有这份魄力和
      才能。
      
          时年26  岁的亨利精力充沛,他早已关注公司的命运。父亲丧事完毕后,他即
      搬入父亲的办公室。祖父对他的到来不以为然,贝内特则虚情假意地帮助亨利。亨
      利在外面联络了3 名优秀助手,调入公司任职。接着,他们将贝内特的爪牙逐个开
      除。然后,亨利直逼祖父:“签署文件,给我公司总裁的位置,我要拥有完全的自
      主权,能够进行我所希望的任何变革,给我这样的位置!”老福特对此要求坚决抵
      制。气愤已极的克莱拉强忍泪水:“你不答应孙子的要求,就意味着公司的倒闭,
      家庭的瓦解,你明白吗?!”儿媳埃莉诺也不得不以威胁的口吻对公公道:“如果
      您不准亨利担当此任,我将把从埃兹尔手里继承的股票全部卖掉!”在家人的威逼
      利诱下,老福特长嘘一口气,才签了字,答应了孙子的要求。
      
          濒临破产的福特汽车公司在亨利手上一点点起死回生,年轻的福特继承人由此
      又谱写了一部新的传奇。
      
          正是:终生业终遭厄运,力挽狂澜待后生。
      
          20  年代末,福特公司与千千万万美国企业一样,被卷入经济大萧条。欲知危
      机详情,请看官少安毋躁,且待续叙下回。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