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1)
      
          玛雅城镇和人口的特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能证明古典主义时期的考古学遗址是城镇废墟。另一方
      面,又有很多证据证明那里曾经是宗教中心,它们的作用仅仅是用于进行宗教祭祀
      活动。玛雅人的居住形式是小型群居,有时一个居住点的规模只有一个家庭那么小,
      那些茅草屋顶的小房子散布在广大的农村之中。
      
          当第一个西班牙人光顾了玛雅尤卡坦地区之后,这种情况就改变了。在描述16
      世纪的玛雅城镇时,兰达这样写道:
      
          在西班牙人征服那个国家尤卡坦之前,当地居民以一种高度文明的方式聚居在
      城镇里。他们修整土地,清除杂草,然后种上优良树种。他们的居住区域布局是这
      样的——城镇中心是带有漂亮的露天广场的神庙。四周是地主、祭司和那些最显耀
      的人居住的房屋。然后是最富有的人的住所,离这些寓所最近的是最受尊敬的人,
      城镇的底层人民只能住在近郊。
      
          毫无疑问,从分散居住到城镇聚居点的出现,这一巨大的跨越性变革发生在托
      尔特克人入侵尤卡坦之后。这一过程在第五章有详细讲述。
      
          关于古典主义时期玛雅人的居住形式,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于对乌瓦夏克吞附近
      的聚居点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是这样的:一条十字交叉的道路纵横城镇之中,道路
      的中心坐落在废墟的主要部分上。从中心向外辐射直至末端,每条路段有400 码宽,
      1英里长。每条路段都被切成68 个正方形,边长100 码。每个正方形内又包含着10000
      个边长1 码的小方形。呈十字交叉状的四个路段的总面积有272 平方米,也就是272
      万平方码。这些正方形被认为是政治、宗教中心近郊城镇建设的模本。考古学家们
      仔细研究了这些正方形,以追寻人工建设,特别是房屋遗址的痕迹,这些房屋大多
      建筑在高出地面一到二英尺的小土坡上。这些以茅草、小树为材料建筑起来的房屋
      在城镇被遗弃后的10年内就将彻底消失。
      
          有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土地当中有43%是洋苏木树沼泽或是其他不适宜居
      住的区域。剩下的57%则是有可能为人类所征服。在这片土地上,A群落和E群落
      占领了40万平方码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14.7%),这是乌瓦夏克吞地区
      八个广场复合体中最大的二个。这样就余下了114 万平方码(即114 平方米)土地,
      也就是接受调查的国内可用土地的42.3%。这114 平方米的土地上包括52座筑有房
      屋的小山坡和50座水库,当然,它们的具体位置还不能确定。
      
          既然已知乌瓦夏克吞具有延续了上千年的人类居住史,那么每个时期似乎只有
      一小部分房屋有人居住。尽管普通的玛雅茅草房的寿命最长不超过30年,那么那些
      小山坡上的房屋也可能是某一栋民房的重修物。假定每八栋房屋中有一栋有人居住,
      每栋房屋住5 人,那么当时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36 人。玛雅人祖传的住宅一
      般包括两栋或两栋以上的房屋,乌瓦夏克吞附近的小山上有1 /3 的房屋是这样成
      群分布的。如果把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那么刚才我们计算的人口密度就太低了。
      
          准确地划定乌瓦夏克吞的宗教、政治中心的范围是不可能的。但大家一定还记
      得蒂卡尔,古典主义时期玛雅最大的文明中心,它距离乌瓦夏克吞只有10英里远。
      这就限定了乌瓦夏克吞的地理范围,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乌瓦夏克吞—
      蒂卡尔地区高度密集的人口。
      
          玛雅的人口问题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受到了质疑,那就是土地承受能力。现
      在尤卡坦地区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里30人。一个近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相
      当比例的土地上都种植了出口作物henequen,但进口的谷物只能满足2 %
      的全国需求量。并且,对于当地居民而言,henequen就是他们的主要经济
      来源。
      
          如果我们把每平方英里30人作为整个盆地的平均土地承受能力的话——尽管这
      一数字并不准确,真实数字可能只有它的一半,但也可能是它的两倍——我们依然
      存在一点困惑:在西班牙征服时期,墨西哥峡谷等高地的人口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
      英里500 人,这一数字是相对可靠的,那么高地与盆地人口密度相差的就过于悬殊
      了。很多现代考古学者认为文化进步与人口密度成比例对应发展。但这一理论在解
      释玛雅古典主义时期早期主流文化的发展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把建造宗教中心需要的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比较,其结果可以用来验证上
      文提到的考古学和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
      
          太阳金字塔是墨西哥峡谷最大的、中美洲第二大建筑结构。它的建造使用了100
      万立方米泥土。据估计1 万名兼职劳力工作20年才有可能建成这座金字塔的地基。
      这样巨大的劳动力需求量大概只能在几步之遥的特奥提华坎才能招募齐,因为这一
      峡谷的人口密度足以填补需求。
      
          最大的玛雅金字塔的体积是5 万立方米多一点,差不多是太阳金字塔的1 /20。
      这两座建筑的比例恰好与两地人口密度的比例(500 ∶30)惊人相似,甚至可以说
      是完全吻合。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估计的人口密度是切合实际的。这样的人口
      密度可以保证玛雅有足够的劳动力建造宗教中心,即使把为石灰窑收集木材的劳动
      力、雕刻大量石碑的泥瓦匠和进行玛雅建筑上的个性化精细雕刻的工作者都考虑在
      内,也还是可以的。
      
          建造玛雅神庙无疑需要大量的人力,但事实上,这项工作更需要独特的洞察力。
      毫无疑问,这些劳动力包含了大量的手工业艺人、樵夫、石灰烧制匠、石匠,建筑
      工人以及雕刻师等。相对来说,建造太阳金字塔所需要的技术工人比例要低得多。
      
          尤卡坦的普克地区由于其有限的水源成为人口研究的最佳地点。在该区域内,
      坐落着四大遗址,它们分别是:乌克斯马尔、卡巴赫、拉布纳和塞伊尔。与尤卡坦
      15处其他遗址相比,这四处宗教中心在古典主义时期末期大约兴盛了250 年的时间。
      似乎是一夜之间,普克地区的居民掌握了一种新的贮藏食用水的技术,于是大量人
      口涌入进来。
      
          尽管在尤卡坦北部水平线的位置很高,常年都可以从泉水或是玛雅人挖掘的井
      中取水,但是在6 月份的干旱季节里,普克地区几乎没有水源可寻。人们常常把水
      从远方运输到这里来,即使是每平方英里五个人的荒凉地带,也必须配给他们水源。
      然而,这里以土地肥沃而著称。
      
          普克地区以星罗棋布的蓄水池而闻名。Chultune是一种雕刻在石灰石
      岩床上的蓄水池,它们也被设置在宗教中心广场上的石块上。蓄水池是一个半圆形,
      它有一个宽宽的底部,在顶端有一个直径大约40厘米的小孔。
      
          有迹象表明蓄水池的内表层涂有一层灰泥浆,而且常常位于仅存的灰泥地板下
      方,它的斜度可以自然地使水排进贮水池。蓄水池的入口常常盖着一块严格斜截的
      石块,使其与地表面保持平齐,这也许能减少掉落的危险。在仪式中心的广场地下
      发现了大量的蓄水池,同样蓄水池也是这一区域的一些小地方的特征,但是从尤卡
      坦平原到北方地区却没有发现蓄水池。蓄水池的规模非常标准,其容积平均约为7500
      加仑。通过对普克地区月平均降水量及这一地区人均耗水量的估计,一个蓄水池每
      年可以足够提供25人的饮用水及生活用水。一个较大中心的那些蓄水池可以长期提
      供2000至6000个人的用水,在适合居住的地区,一个蓄水池可以为一个大家族提供
      足够的用水,当然上述地区应该还有一组一定规模的蓄水池使人类的居住成为可能。
      
          普克的四个主要的礼仪中心——乌克斯马尔、卡巴赫、拉布纳和塞伊尔——构
      成了一条20公里长的链状结构。如果假设这些地区用于半径为10公里范围的人口的
      周期礼拜,假定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人时,它们将服务于周围750 平方公里土
      地的人口,大概22500 人。这一数据与上文提到的由水利设施估算出来的数据大体
      一致。由仪式中心发现的陶器样本大多出土于广场基部四周,当它们从上面被丢弃
      下来,就在这里逐渐积累了起来。其中也包括烹调锅,但只有本地陶器。毫无疑问,
      玛雅家庭在仪式广场用它野餐,这些陶器是由于宗教或其他社会功能聚集起来的。
      
          若干项证据相互核实,表明一组相关观点及令人吃惊的人口分散性。在已知的
      高度文明中,这种人口模式即使不是惟一的,也是极不寻常的。聚居的城市人口的
      统治者为了使人们合作完成社会工作所实施的经济刺激和强制,在这种情况下,都
      不容易实施;事实上,自从西班牙人征服他们以后,玛雅人在政府项目上有很长时
      间实行不合作。在19世纪科斯特斯战争中,由于实行军事控制,玛雅农民都迁移到
      南部密林地区。古典主义时期的祭司的严密控制产生了高度繁盛的普克中心,这种
      祭司的掌控有一种非经济的本质。丰富多彩而又密切一致的玛雅宗教是大量自愿劳
      动的原动力。
      
          古典主义时期玛雅人的居住模式和雷德费尔德及他的伙伴们描写的现代尤卡坦
      的生活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居住在农村的人来说重建一种民间城市的连续性
      是很难的,然而每年可以有几天在朝拜所谓“城市”。古典主义时期的玛雅社会的
      强大凝聚力完整地记录在惊人一致和精致的宗教建筑、图画、历法和艺术中,这一
      凝聚力阻止了其他美洲的考古学领域的扩张。然而玛雅的弱点使玛雅经典文化在中
      部地区发展不一致,使得失去了抵御北部相对少数的入侵者的可能性,而这一弱点
      与其由外部影响寻找还不如由从这一系统自身寻找。
      
          墨西哥大陆作用对后古典主义时期尤卡坦人的生活方式影响显著。似乎在其文
      化发展的顶峰时期,普克地区被遗弃了。如果意识到这一地区有着最巨大、最集中、
      最精致的哥伦布征服美洲前的建筑群,这一事件的巨变本质就不难理解。随着普克
      被遗弃,紧随其后的就是奇芩伊策萨的宗教建筑上的大规模冲突。根据对考古历史
      的了解,在那时蓄水池已经停止建造,可能在诸如蓄水池被破坏的此类压力下,普
      克衰落了。
      
          在尤卡坦平原南部没有已知的后古典主义时期地点。两个主要的地点:奇芩伊
      策萨和玛雅潘所在的区域因有集中的天然蓄水池而闻名,这里的蓄水池的大小足以保
      证大批聚居人口的用水。奇芩伊策萨的居住模式与普克的没有明显的不同;居民仍
      然保持分散居住的状态,只是为了祭奠定期朝拜宗教中心。
      
          然而,在玛雅潘可以看到,一个令人震惊并且有意义的变化。卡耐基研究院的
      研究表明这一地区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中心,更是一个真正的城市。一堵石墙环绕护
      卫着1 .4 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一区域,有主要的宗教区域和2100座可以完全确
      认的房屋废墟,这里的聚居程度是乌瓦夏克吞周围密度的好几倍。玛雅潘毫无疑问
      地包括居住在附近的人们,然而古典主义时期玛雅从来没有这样过,宗教仪式开始
      成为他们惟一集会的场合。
      
          然而,从玛雅人的生活模式到墨西哥的生活模式的变化不是很完全。托尔特克
      城市大都是墙壁相连的房屋,只有球场和不规则的通道分隔开,但在玛雅潘,乡村
      的自耕农场保留了下来,为了适合刻板的城市生活的限制,自耕农场十分像美国小
      镇上退休农民的家,每个玛雅潘的房屋,或两三座住宅群,坐落在周围有矮矮干石
      墙的院子里。兰达似乎描述过16世纪尤卡坦的这种住宅:
      
          他们在改良的土地上种上葡萄、棉花、辣椒和玉米,由于惧怕敌人,他们住得
      很近,敌人把他们抓做俘虏,而由于西班牙人的侵略,使得他们分散居住在树林中。
      
          带有围墙的小院一直是玛雅城镇生活的正规特点,同时也是蔬菜、水果、蜂蜜
      的来源,并且也是玛雅地区的传统加强的进一步证据。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