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越富足,精神分裂症型人格越明显
      
          但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五月病”忽然从大学校园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
      是与之不同的,一种名为“学生无精打采合并症”的症状。它指的是学生们考入大
      学以后,根本无心学习,甚至对玩也不感兴趣,整日里无所事事,萎靡不振。它的
      表面症状虽然跟“五月病”有些相似,但本质上却大相径庭。
      
          调查结果表明,出现这种症状的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也不属于十分努力的类型,
      很多人  只不过因为高考这一关非过不可才勉强学习的。他们与躁狂抑郁症型人不
      同,不是在考上大学以后才开始沮丧,而是之前一直就这样,只不过在升学压力大
      的高考前夕暂时消失了一段时间而已,所以高考一过,他们又重新回到以前的无精
      打采状态,什么也不想做。
      
          对精神分裂症型人来说,“他人”才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他们可不相信什么
      “有志者事竟成”,而是觉得自己的努力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力
      气。总之,他们的支持力量来自周围环境,而非他们的内心。
      
          “学生无精打采合并症”的患者处事消极,这一点正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
      特征。因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无精打采,只知道发呆的症
      状。因此,我断定“学生无精打采合并症”在校园里取代了“五月病”的七十年代
      正是“精神分裂症型群体”形成的时间,当时的那批大学生大多是在一九五五年左
      右出生的,为此,我断定“精神分裂症型群体”形成于这一年。
      
      
      
          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人的个性之所以会向精神分裂症型的方向发展,
      还跟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系,那时正是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要知道,如果
      整个社会都比较贫困的话,那么个人就必须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必须付出比别人更
      多的努力,提升自我的价值,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以,我们老一辈的
      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咬紧牙根,奋力拼搏了一把。总体来说,因为那个年代的特
      点是谁拼了,谁就能上去,所以“躁狂抑郁症型”个性才成了社会的主流。
      
          但等到社会富足了以后,人们即便不努力拼搏,也能保证衣食无忧。只要跟周
      围的人做着同样的事就可以生活得很幸福。况且当时的国家政策也决定了“多劳者
      并不能多得”,就算你创业成功,赚到了大笔的钱,也拿不到手,一下子就被国家
      当税款给抽走了。但在政界和演艺界,那些二世祖、三世祖们,他们本身其实没有
      什么才华,只不过仗着父辈的名声就可以坐享其成,财富、地位得来全不费功夫。
      平民出身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与他们一较高下。
      
          所以,渐渐地人们不愿意再去努力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与其辛辛苦苦地与人
      竞争,还不如各安天命,知足常乐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