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年是享受的季节,这时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躲开竞争,心安理得地玩物丧志
      而不必在内心谴责自己。直到这时,我们才算真正地享受生活。过去压抑的爱好,
      好好满足满足,过去没玩过的东西,好好玩一玩儿。拾起那份儿闲适的心情,欣赏
      我们过去曾经错过的许多人生的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意境也只
      有我们老年人能享受。我们不必再苦自己,也不必再勉强自己,只要不违法,不侵
      犯别人的利益,就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不过,总有一天我们会老得连玩都玩不动了,甚至自己无法自理生活,想给自
      己做顿可口的饭都很困难,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时,你既不能冒着生命危险强努着再去旅游了,你也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缩回到你的小单元房里——我老早就琢磨这件事了:我最怕的就是有一天我老
      得连行动都困难时,倒在家中的厕所或什么地方的时候没人知道,眼看着生命从自
      己体内悄悄溜走!我即便不死得轰轰烈烈,怎么也得在向阎王爷报到前,有个亲人
      在身边吧?就这么孤零零地走了?没人搭理我?
      
          如果你确实是个教育家,把孩子教育得"温良恭俭让",也不妨回到孩子身边
      去。不过我要提醒你,这时,年迈的你已经非常娇气了,生活稍有点不适应,就会
      犯毛病。而且两代人的差异也会让你心里不太舒服……要想生活得很自主,又能得
      到很好的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生活自理感到困难时住到老年公寓去。你可以
      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提供的照料,而不必总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怕得罪了子女。这
      就是我为什么非常赞成西方人那种接力式的养老方式,因为社会化养老其实更符合
      人性。
      
          当我们高龄以后,活动的能力逐渐丧失,我们就更不能割断与社会的联系了,
      怎么办?这时,我们恰恰比过去更需要社会的援助,我们怎么来保持与社会的密切
      接触呢?我觉得,一旦我们真的老到了那个份儿上,为了得到社会的帮助,只有靠
      "住"了。居住的位置与方式是我们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得到社会有效援助的最好
      方法。
      
          我曾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一个老人写的,他认为比较理想的老年生活得有四个
      老:有个老窝( 住房) ,有个老伴,有点老底( 积蓄) ,有群老友。这四个老,很
      典型地体现了老年人怀旧的心理及安全需求。对于我们的上一代来说,有这四个"
      老"就挺知足了。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四个"老"就有点儿……
      
          ——老伴先走了呢?老底儿用完了呢?老友们也"知交半零落"了呢?说到底,
      也就是这个"老窝儿",能陪我们走到底。
      
          老窝儿,曾是我们对安全的全部寄托,很多人把这里比作港湾。可是今天,由
      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个老窝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不成问题的了。大多数老年人
      的生活场景基本如此:早上做一点早锻炼,然后是买菜,干家务,文化娱乐活动也
      就是老人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也许相对于旧社会来说,有个老窝,确实能给人
      安全感。在旧社会,人们如果有房产,基本上就可以算是中农了,多少人梦寐以求
      的就是这个窝儿。可现在,若是这个老窝儿里,住的是一个或者两个逐渐丧失自理
      能力的老人,安全就是个大问题了。原来安全的"老窝儿",就会成为不安全的地
      方,因为空巢中的高龄老人出意外的几率是很大的。通常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老人
      定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并获得关照的界线。而在我国,甚至有90多岁甚至百岁以
      上的老人还独自住在单元楼里,处于空巢状态,这让人想起来都觉得悬。
      
          再说了,我们不是每个人退休后都能在身边有一群相知相近的老友的,往往老
      友们都住得挺远,本来我们的行动就不那么利落,聚一次并不容易。就算身边有几
      个老友,也免不了有一天会"半零落"了。
      
          在一个越来越拉长的老年期内,老年人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能力的衰退( 特别是行走的能力) ,老年人滞留在家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而
      且,丧偶率也是随高龄的到来而增加的。我们会越来越感到寂寞,越来越没有安全
      感。我们怎样才能在寿命延长的那段生命中,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能感到安全、
      慰藉和爱?
      
          大多数老人喜欢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因为这样使他们更有安全感;而另一方
      面,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又需要社会的援助,而能得到很好照料的地方
      并不是家里,而是一些养老场所。这就让原来给他们安全感的家,变成了不安全的
      地方。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各种养老场所,不仅能得到
      很好的照料,还会有一大群同龄朋友,而且这里的朋友不同于我们工作时那些恩恩
      怨怨、是是非非的由利益连接的朋友。
      
          在我国,大多数高龄老人还是生活在家中,很多人把晚年安全寄托在小区物业
      和居委会身上,希望他们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的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
      床、料理家务等。此外,很多人还希望能享受日间照料中心即托老所的服务。顺应
      这种需要,不少小区的居委会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一些助老措施,有的小区
      还有专为老人设置的紧急呼叫系统。如北京西城区为639 户无子女老人安装了救助
      门铃; 108个居委会和家委会开办了老年饭桌,开通了便民热线电话,电脑联网服
      务,老年人有困难,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西城区还组织了数千人的志愿服务队,
      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为10万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还建立了870 张家庭病床。
      
          两年前,在一个座谈会上,北京的一些居委会主任纷纷向我介绍了他们所在小
      区的这些助老措施,有些居委会的助老措施办得相当有特色,解决了不少老人的难
      题。但是,一是这些措施并非制度,多是居委会领导的爱心所致,因而并不普遍;
      二是一些居委会的助老措施的救助能力有限,因为我国特有的单元楼房往往是相对
      比较隔绝封闭的环境,高龄老人的生活困难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而且,居委会并不
      是养老机构,它的职能是一级政府,而不是专门的养老院。他们的工作千头万绪,
      不可能把精力全用在照顾老人上。
      
          在北京,已经很少有人再住在大杂院里了,过去那种许多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
      我家钥匙放在你那里,你家孩子放在我这里的情景已经不再有了。我时常在想,怎
      么现在大家一水地都安了防盗门呢?我小的时候,家中一把“将军不下马”的锁就
      算很安全的门锁了,全家就一把钥匙,还老是放在门梁上,开门时一摸就得。那会
      儿别说你家有个老人,就是有个卧床不起的病人,邻里都会帮忙的,到了晚上,经
      常全院子的人都把饭碗端出来,聚在一起吃饭。
      
          现在可倒好,往往邻居住了好几年,彼此还都不认识。北京还多次发生过高龄
      老人死在家中达几个月,尸体都臭了,引得苍蝇乱飞,才被发现的惨剧。人与人之
      间,分明是咫尺天涯!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