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中医非常重视节气转换对人的影响,尤其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
      气,被认为是旧病复发或重病转危的关键时刻,历代医家在饮食与用药上都十分注
      意。老年人在这4 个节气时,也要特别注意防病与养生,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调节,
      以应天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
      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
      人体的脾胃之气。
      
          除了在衣食住行诸方面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防
      病养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这是自古医家的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即在夏天阳气最
      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去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发生。
      
          早春过后,气候由寒转暖,温度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活
      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这
      些物质在水果和蔬菜中含量最多,如柑橘、柠檬、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
      胡萝卜、苋菜等。
      
          过去在春天有哮喘发作史者,应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方法,
      以防病治病。
      
          有一句过去曾经流传、而现在已经很少听到的话:“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
      季不咳嗽”  的谚语。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是
      说,咳嗽不仅是人体肺的病变,而且与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关。意思是说,心肝脾
      肺肾五脏功能失常,都能引起咳嗽。《本草纲目》中记载:“鹅肉利五脏,解五脏
      热,止消渴”。正因为鹅肉能补益五脏,常食鹅肉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还有控
      制病情发展和补充营养的作用。因为据中医理论,糖尿病是由于中焦火旺而致。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鹅肉补虚益气,暖胃生津,尤适宜于气津不足之人,
      凡时常口渴、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者,可常食鹅肉。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
      清香不腻,冬天吃鹅肉符合中医养生学“秋冬养阴”的原则。此外,用鹅肉炖萝卜
      还可大利肺气,止咳化痰平喘。有的人深冬容易感冒,经常吃一点鹅肉,对治疗感
      冒和急慢性气管炎有良效。总之,鹅肉物美价廉,很适于冬季食用。
      
          中医素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
      疾病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中药治病,也同样适用于进补。进补不仅要分对
      象,还要分症候。首先,进补是为了补其不足,即身体缺什么营养物质就补什么营
      养物质,因此进补对象大多应该是病后身体虚弱的人、产妇或哺乳期的妇女、正在
      生长发育的儿童、机体功能出现障碍、代谢低下的老人及工作精力不够的中年人等
      有虚症的人。其次,还应区别进补对象是阳虚还是阴虚,是气虚还是血虚。阳气虚
      弱者,应该甘温益气,使阳气旺盛;而对于阴虚火旺者与阳虚不足者,虽然都需进
      补,但前者宜用甘凉清补,如蜂蜜、百合、鸭蛋、牛乳、鸭、莲子、冰糖等,而后
      者则宜用辛甘温补,如桂圆、荔枝、牛肉、鸡、海参等食物。
      
          我有个朋友,一直心脏不太好。可每年夏天的时候,这老兄就和好人儿一样,
      干点儿力气活儿,比年轻人也不差,没人认为他有风湿性冠心病。可是一到秋冬之
      交,他突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老是咳嗽。他这时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只要有
      强冷空气,也就是寒流一来,即使屋里暖气很热,他也冷得簌簌发抖,气喘不停。
      只要是春光明媚的时候,他就变戏法儿似的,又精神抖擞了。
      
          类似这样的气象病还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冠心病、残疾人的患肢痛、高血压以及一些皮肤疾病等,这些人都会对季节变化或
      异常气候特别敏感,症状往往出现在天气变化之前。这些年,我还发现,每到气候
      变化之前,一些体弱的人往往会提前感冒,而不是在天气变冷之后。
      
          其实很多病都会有季节倾向,据医生介绍,冠心病、脑溢血的发作以冬春季多
      见,夏季很少;支气管哮喘最易在立秋时节发作;慢性肾炎、溃疡病多发于11月至
      第二年3 月;幼年型糖尿病7 至8 月发病率最低,而11月则显著增高;妊娠中毒症
      以每年的4 至9 月发病率最高;精神抑郁症患者冬季严重抑郁,夏季则变为狂躁,
      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一句谚语“菜花黄,痴子忙”,说的也是在每年春末夏
      初的季节转换时节,是精神病的易发期。我所在的单位曾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就常
      常在春天犯病。
      
          对于这些有季节性倾向的疾病,要注意在气候变化之前进行调养,防患于未然,
      即便不能痊愈,也能减轻症状。中医养生有三大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
      防复,也是这个道理。
      
          人在衰老之后,机体会出现气血虚衰,肾阴不足,肝火上亢,经络不通的不平
      衡现象。有人曾对20岁以上的235 人进行调查,其中30岁的肾虚率为58% ,40岁为
      71% ,50岁为80% ,60岁为90% ,70岁为95% ,由此可见,肾虚的百分率随年龄的
      增加而递增。
      
          按照中医的说法,平衡就是健康。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在于“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也就是指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五脏、六腑的功能,营卫气血,四肢百骸,
      十四经络都能阴阳协调,达到相对平衡。而肾虚又确实是传统医学中一个很重要也
      很难掌握的毛病。过去很多人、包括一些著名的老中医都认为,抗衰老就要补肾,
      而且是补肾阳。近些年有不少中医师才发现,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恰恰虚的是
      肾阴。一般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常常会出现阴虚火旺的现象,不像年轻时自我平衡、
      自我调节的能力那么强。有些庸医不懂这个道理,这时还老是补肾阳,以至越补,
      阴虚得越厉害。
      
          早期有效地调补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失调,及时纠正肾阴虚证是延
      缓衰老,预防老年病的关健所在。著名老中医岳美中认为:“人之衰老,肾脏先枯,
      累及诸脏。”
      
          研究老年病的专家认为:防老宜从30岁开始,抗老宜从40岁开始,延龄宜从60
      岁开始。针对肾阴虚证,一般可以服用半年六味地黄丸;有盗汗、耳鸣、五心烦热
      (双手心和双足心发热与心烦)者服用知柏地黄丸;头晕目眩的服用杞菊地黄丸;夜
      晚口干的服用麦味地黄丸。若服用后自觉症状减轻的,可以坚持服用一年时间;若
      服用无效或出现其他症状,要及时找医生诊治。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从冬至起,是补肾阴的最佳时节。
      我的经验,5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经常用麦冬、天冬等中药泡水喝,或者在家中种
      几棵芦荟,早晨空腹时吃一小块。但芦荟不宜多吃,多吃据说有可能会对肾有损伤。
      
          秋冬养阴有很多讲究,比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在秋天,要早点
      睡觉,早点起床。因为秋天晚风凉,早卧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
      展,且防阳气收之太过。在秋季,还要注意衣服的增减。初秋季节虽然还有一段比
      较炎热的日子,但一早一晚却是凉风习习了。因此,立秋之后就不要再经常赤膊露
      体,随时防止凉气的侵袭。民间说的“白露不下露”,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也
      要避免一下子衣服穿得太多,捂得太严,对于青少年,宁可让其“冻一冻”,以增
      强其耐寒能力。到了深秋季节,风大转凉,则宜及时增加衣服,体弱的老人和儿童
      更应注意。
      
          深秋后,活动就不宜太剧烈,中医认为:“秋须守其内”,尽量以平缓的运动
      为主,如练习秋季养生功等。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