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养老后来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理性所致。我常私底下暗忖:谢
      天谢地,我幸亏生在了现代,要不,活到现在这岁数我就会每日忐忑不安,不知哪
      天就被“还仓”了——像我这样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可把生命看得比什
      么都重要,对生命别提多热爱了!一想到那会儿连安眠药也没有,只能被溺死,心
      中就无比悲哀:我辛辛苦苦养大了别人,却让他溺死我?
      
          当我循着人类远古的脚步,来追溯人类养老与孝道的心理机制时,总会想起孔
      老夫子,还是他老人家睿智,提出了“父慈子孝”的祖训,几千年来,才让我们这
      些有了一把年纪的人,不再活得那么战战兢兢!这个孝字,不仅拯救了老年人,还
      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被著名的《孝经》尊为“德之本”。
      
          传统意义上的“孝道”本质上是宗法社会的道德模式,从经济学上来说也可以
      说是一种小农经济的道德模式。按《战国策》的说法,“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
      事之以财”。说白了,所谓“慈”,就是上辈支付下一代的培养费用,从经济学的
      角度来说其实是一种非常含蓄的储蓄方式;在传统的孝道里面,父辈实现自我的方
      式是对上尽孝,对下一代投入,把儿子培养成功,即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你最
      划得来的投资,就是供你的孩子去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然后你做老太爷!如果你
      教子无方,您的公子不能在官场上混出个人样儿来,你的下半辈子可就瞎了。我们
      中国人养儿就像赌博一样,搞不好就满盘皆输!
      
          在今天,我们不再老把这个“孝”字挂在嘴边儿上了,可它对我们的影响早已
      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我们为了让孩子成才,什么血本不肯下呀?就为了让孩子考
      试得高分,别说化钱了,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的前途给扔了,我们都认!就因为我们
      对他们的这种过高期望,让这一代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被竞争所左右,不堪重负。
      我就曾听不少人这样说:我这辈子不行了,只能靠孩子了。这种对于子女的过高期
      望,会让我们把自己对生活的选择强加到孩子身上,从而去扭曲他的个性与个人意
      志,导致了两代人的激烈冲突。
      
          我一直认为,文化,形成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中,形成的 "父慈子孝" 、" 长幼有序" 、" 父母在不远游" 、" 尊老爱幼" 等等
      这些家庭伦理观念,使得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尽享天伦之乐的
      模式和家庭幸福的象征。传统社会一直用这种理念维系社会的稳定,因而家庭养老,
      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言说,养儿防老。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家庭养老一直是
      几千年中国人传统的养老方式。应该说,在养老的模式上,老年人是没什么选择的。
      
          中国传统中,“家”的观念根深蒂固。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家治理好了,
      世事无有不成。因为世间一切都以“家”为模板复制而成,家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
      社会,全仗"父慈子孝"来维系。自古就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不孝之人岜能
      忠实于国家?!
      
          人的一生就生活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家庭关系之中。家庭同时具有育
      幼和养老的功能。所谓“孝”,不过是后辈有经济能力后,长期偿付、回报上一代
      的支出,负责上辈人的养、老、病、死的一种回报方式。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就是这样延续成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尊老
      敬老也一直被视为优良传统。从那以后,我们就不再担心被"还仓"了,而且还备
      受尊敬。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已有规定:70岁以上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
      二人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免全家赋役。
      
          汉文帝明令:80岁以上老人每月供给一定量的大米、酒和肉。“凡孝于亲者人
      帛五匹。”
      
          唐朝、宋朝、元朝规定:男70岁、女75岁以上者皆给一子侍。
      
          明朝提出:“尊高年,设里正,优致仕。”
      
          清朝大办“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宴请全国70岁以上老人2417人。后来雍正、
      乾隆两朝也奉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说到:“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
      忘记的首先是‘忠孝’,其次是‘仁爱’,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
      今是常讲的。……讲到‘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
      国家,讲到  ‘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
      的。”
      
          孔子一生立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中国人也一直追求“幼有所
      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让老年人安度余岁,终养天年是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
      
          在中国历史上,子女不听老人的话,老人只要告到官府就可以定子女“忤逆”
      之罪。社会赋予老人权力和尊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文革时,常见到一个词“孝子贤孙”,当时这个词多用于贬意,其实自古以
      来,它就是褒意的:不仅儿子要孝,孙子也不能免责!
      
          1979年春天,日本松下电器顾问松下幸之助首次访问我国,回国后,他对中国
      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尊敬老人。”
      
          从历史上看,传统的“孝道”与宗法社会相配套,慈顺代替着法律控制,孝悌
      代替了社会保障,维系着宗法血缘社会的内在结构。这种超稳定的家与国的结构,
      别看它几千年都稳稳当当地延续下来了,但在现代的市场经济面前却不堪一击,转
      眼就被打破了,传统的道德理念也就无法再延续下去。
      
          经济结构变了,社会变了,面对这种变化,我们的道德体系变得越发困惑无所
      适从了!我们的道德体系变成了“四不象”,既不是传统的,又不是现代的……因
      为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改变呀!该适应谁呢?
      
          几千年来中国以孝道来维系的家庭养老模式,偏偏在我们这一代人进入老年时
      解体了,你说寸不寸?!我们心里能塌实吗?怎么我们孝敬完老的,就没人孝敬我
      们了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