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年来,有两个文化现象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1998年春节晚会上,一首歌词
      平实得像聊天一样的歌儿引起轰动,这首歌儿的歌名就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
      让人们于不经意间想起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孝道。另一个文化现象就是在2002年颇
      为叫座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部近一半内容都是表现离休老人石
      光荣退休回家无所事事,郁闷中四处发泄怨愤的电视剧,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
      鸣?
      
          据歌手陈红说,她唱了这首歌后,有的老年人拉着她的手连声说这首歌唱出了
      他们的心里话。然而,被这首歌所震撼的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很多中年人、青年人
      ……
      
          从文革结束后的20多年间,能被人们普遍传唱的歌并不多,人们能记起来的大
      约只有
      
          "十五的月亮""小芳""血染的风采"等几十首歌,像"常回家看看"这样
      既没涉及爱、也没涉及死的歌能引起轰动,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如果我们不缺少亲情,我们还会被这首歌所震撼吗?
      
          据某报以抽样方法调查的上海老人中,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26%,较少交
      谈的占40.39%,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5.81%。这些数据揭示出一个事实,大多数的家
      庭两代人之间很少交流。
      
          《常回家看看》说出了很多老人的心声:他们要求并不高,只要需要儿女常回
      家看看,仅此而已!
      
          而2002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则让大多
      数坐在沙发里品味这部戏的人,都回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个激情年代。在今天这样
      一个商业气味十分浓重的时代氛围中,那个年代的那种朴素的激情也许显得弥足珍
      贵。
      
          但我始终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许我的心理与当年错失了
      这部电视剧的央视负责人是一样的?这部戏究竟表现了一种人性之美?还是一种包
      容在历史硬壳中的一个干核?石光荣的性格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激情还是一种古怪的
      偏执?这部电视剧的近一半内容,是石光荣退休回家后因无所事事,郁闷中四处发
      泄怨愤的无奈。
      
          应该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谈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相当成功的,石光荣退了那
      么多年了,他说话的口气、语气还始终脱不了“师长”的影子,极为生动地再现了
      某种时代特征。但如果说到“激情”,我却在这部戏中找不到多少影子,我无法想
      象离休后的怨愤与激情之间的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实,这部戏的后半部分更像是
      一部老年问题的片子。
      
          不过,如何评价一部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与我想说的事情无关。
      我关注的是:一部关于老年人题材的文学作品何以能引起如此轰动?这倒是一个值
      得注意的现象。
      
          不久前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河南安阳市的古稀老人吴某守寡38年,
      含辛茹苦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并都成了家。三个儿子生活均比较富裕,但老人到了
      晚年,却连个住处都没有。分家时口头协议,她只住三儿子院里的两间房子,等老
      人去世后,房子归老三所有。后来老三借口翻盖房子,让老人搬了出去,在三个儿
      子家轮流住,一家一个月。三个儿子、儿媳都把老人当成累赘,都不愿老人在自家
      住。老人只好找村支书来调解,甚至跪在地上哀求,三个儿子还是不答应。老人终
      于绝望,便当着三个儿子的面喝农药身亡。老三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另两个儿子
      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和一年。
      
          这种遗弃、虐待父母的故事,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而且大部分在农村。城
      市里的老人因为大都有退休金并且有自己的住房,类似的故事不多,更多的是空巢
      现象。有点儿文化的城里人,虽然没有刻意要去作孝子,由于经济条件也确实好一
      些,一般不会做这种无情无义的事儿。然而,失去传统孝道维护的亲情,却受到了
      新的挑战。
      
          左邻右舍都管刘老汉叫"日本老头儿",当面叫他,他也不恼,好像是默认了。
      
          刘老汉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在日本,据说要把老爷子接过去。老人每天最重
      要的一件事,就是邮递员送信的时候等在那里,就是等信这件事每天支撑着他的生
      活。后来,他索性不让邮递员送信了,天天跑邮局自己去拿,跟邮局的人都混了个
      脸儿熟。人们都知道他在等儿子的信,也都知道儿子要带他去日本享福。
      
          儿子刘新曾经是个警察,后来托朋友关系去了日本。没有任何特殊技能的他只
      能靠打工谋生,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即使再难,也不能让84岁的老父亲知道,每次
      写信只是报喜不报忧。前两年回国,一进家门,家中的情形让他愣住了:马桶坏了,
      厕所里积了一周的大便;地上的尘土积了很厚;老父亲已经不能给自己做饭了,全
      靠邻居和居委会做一些吃的送来,有一顿没一顿的┅┅问他为什么不打电话叫房管
      所来修马桶,才发现老父亲手抖得已经打不了电话了!40多岁的汉子不禁流下了眼
      泪。
      
          刘新真是左右为难,自己一人在日本尚且艰难,他有多少精力再去照顾几乎离
      不开人的父亲呢┅┅然而,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刘新回日本后迅速为父亲办好了探
      亲的一切手续,再次回到老人身边。
      
          谁都知道老人要走了,新理了发,新做了棉袄,平日落寞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房子也与居委会签了合同,由居委会代管。老人并不知道儿子内心的忧虑,高高兴
      兴与邻居们告别,随儿子上路。
      
          到了机场的一刹那,老人却突然变了卦,死活不肯走了,刘新怎么说都不行—
      —终于他跪在了老人面前┅┅
      
          说起这件事,居委会主任叹到:"咳!也是40多岁的老爷们了,就那么哭着走
      的!"
      
          人们不解地问:怎么不跟儿子走呢?老人愤愤地说:"什么儿子!我没儿子!
      "谁也不会想到,在等待和思念儿子的漫长的时间里,他渐渐对儿子的孝心和动机
      都产生怀疑,不再相信儿子了。不少老人都说:小人儿理解不了大人,大人理解不
      了老人。代际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父母在不远游”的祖训早已被人们遗忘了,这些年一直不断的出国潮,把老
      人们的子女撒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即使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子女也被生存竞争所困
      扰,难得有时间聚在父母身旁。于是这首《常回家看看》适时地触动了我们心中那
      渴望亲情的角落┅┅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