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评估(1)
      
          新世纪第一缕曙光升起来的时候,一定有什么东西达到了梦想中的顶峰,如果
      不是公司的销售业绩、利润和股票价格,那就一定是员工的士气。现在联想的队伍
      已经超过1 万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昔日所有艰难、困苦、曲折、失败、恐惧和
      屈辱,全都成了今日辉煌的反衬。西方国家那些一向喜欢眯着眼睛打量中国人的媒
      体,现在开始把柳传志描述成一个所向披靡的英雄。《财富》在它的一月号上说,
      柳是中国电脑市场上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中的胜出者”。《时代》杂志则指出,
      制造电脑并不是柳传志事业成功的第一步,但这是最令他关注的。他是中国最赚钱
      的个人电脑商。
      
          一切评论都把人们导向通往巅峰的道路。从日积月累的公司报表和报章消息来
      看,这些评价不是夸张。不论从业绩还是从名声来看,柳传志都已具有世界范围的
      影响力。他成为美国《财富》上的“亚洲商界年度人物”、《商业周刊》上的“亚
      洲年度之星”、《时代》杂志上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他的名字现在
      与全世界最著名的企业家并列在一起。在中国,媒体的这一类评选活动风起云涌,
      不计其数,每次他都名列其中,记者们还给了他一个不那么正式但却更富激情的头
      衔—“IT教父”。在中国大陆,能够和他比肩而立的似乎只有张瑞敏,后者让海尔
      的英文商标挂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和东京的银座,与他并列在美国《商业周刊》的
      “1999年亚洲50位风云人物”排行榜上。这排行榜上还有施振荣,是台湾宏公司的
      总裁。
      
          这正好勾起了某些人的回忆。10年前柳传志说要“再造一个宏”时,很多人还
      在笑他不自量力呢,现在,有个叫张增礼的人把柳传志和施振荣并列在一起。“笔
      者在偶然间发现,这两支部队总司令的个人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张写道,
      “两人同年降生,都是属猴的,两人都是高科技人才,都是搞电子的,都是从技术
      转向管理;两人在同一时期掌握了企业命脉,1989年对他们来说都是具有决定意义
      的一年。”1989年的联想还什么都不是呢,没有微机,没有品牌,没有流水线,没
      有代理商,甚至连“联想”这面旗帜都还没有挑起来,那时候他们心里最大的期待
      是政府能够批准他们生产微机。可现在,它已经拥有太多的官方授予的头衔:“国
      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全国电子百强第一”、“全国高新技术百强第一”……
      媒体把这些名称稍加改造,就成了“中国最佳管理企业”、“全球信息科技百强第
      八”、“亚太市场第一”。
      
          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的崛起。有些人开始描述“中国世纪”,
      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中国威胁”,在另外一些人看来是“中国奇迹”。不管怎么说,
      中国的确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厂,有80种商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电脑业虽
      然还不在其中,但是如果考虑到很多最有名的外国品牌电脑都是在中国生产的,那
      么它离第一也就不远了。IBM 公司的一位副总裁看了珠江三角洲的电脑配件加工企
      业,不禁感叹:“东莞到皇岗的公路一旦停止,世界电脑业就会停摆。”日本一家
      企业的总裁说:“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中国人开始了,我们就要准备退出。”他说
      的是彩色电视机、冰箱、空调这一类家电产品的共同经历,现在看来,联想又在计
      算机行业里把这个故事重演了一遍。
      
      
      
          北京化工大学的毛泽东石雕像依然矗立,俯瞰着三环北路上过往的车流。马路
      对面有个40米长的巨幅广告牌,与伟人的目光遥遥相对,广告上是那个蔚蓝色的联
      想商标,和那句传遍全国的联想宣言:“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还有
      一个身穿红色体恤衫的男孩子仰望灿烂星空,眼睛里面充满幻想。电脑似乎比人脑
      更聪明,但是它的变化太快,联想费尽心机推出21个系列、70个型号,用8 年时间
      卖了100 万台,又用两年时间卖了200 万台,总算把市场先机抢在手里。
      
          公司的进步非同寻常地影响了中国这一新兴产业,但却很难说它已拥有一种生
      生不息的力量。联想微机仍然只是一种电脑,还不是人们敬仰的圣像,要说它就是
      “中国自尊”,还有点言过其实。人们似乎更喜欢用普通人的眼光来打量这家公司
      的成功,所以在柳传志和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节目主持人之间,会有下面这番对话:
      
          问:你是偏执狂吗?
      
          答:应该说是。在这个领域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还想着种好地里的,
      已经是偏执狂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