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7日(1)
      
          历史像一本书,是一页一页装订成的。
      
          —柳传志
      
          联想集团开始关注并且珍爱自己的历史,是在它发展壮大起来之后。20世纪90
      年代初期,它开始整理自己的历史档案时,创建者们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公司成立时
      的任何记录,甚至根本忘记了那是在哪一天。事实上,那一天没有鲜花,没有剪彩,
      没有官员祝词,没有媒体报道,甚至没有任何开业仪式,连公司的招牌也没有悬挂。
      多年以后,大家只能依稀记得,那是1984年10月,也许是11月的某一天。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财产的增长,公司的历史也丰富起来,渐渐组成一个典型的
      中国故事。公司的先驱为改革时代的叛逆者开辟了一条道路,也给那些雄心勃勃的
      后来者树立了典范:冲破束缚的本能、不屈不挠的韧性、远大的理想,加上几分幸
      运,使他们开辟了中国的个人计算机时代,造就了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还让自
      己摆脱贫困变成富人。
      
          公司的成立也逐渐放射出迷人的光彩。创建者们被描述成这样的英雄:他们是
      中国科学院里一群物质匮乏、好高骛远的知识分子,偶然间得到20万元钱,就翻开
      了这个传奇故事的第一页。其实只要举出一个情节就可以知道,那时候他们对公司
      的未来之路一无所知。
      
          1984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在批准公司成立之后,曾经与柳传志有
      过一次谈话。柳在那一天信誓旦旦地说:
      
          “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 万元的大公司。”
      
          1984年10月17日
      
          公司诞生在一间20平方米、分成里外间的小平房里—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 
      号计算所的传达室。此情此景被载入公司史册,日子越是悠久,就越是被赋予圣地
      的意味,就像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南湖、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和天安门广
      场。2002年冬天,这些创业者全都两鬓苍苍,小平房也老了,与周围的高楼不相协
      调。新来的建设者想要把它推倒,先前的建设者却希望把它留下作为历史的见证。
      经过一番保留传统还是发展事业的激烈争论,大家同意让传统服从建设的需要,同
      时决定把小平房重新建设在中央绿地,作为永久纪念。于是13位早期的开拓者相约
      来到小平房前,在13分钟里拍了至少100 张照片。几天之后,他们亲眼目睹这小平
      房在他们的地平线上消逝。
      
          贾绪福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他这样描述小平房当年的情形:
      
          它的位置就在北楼对面的马路边上。那时候,你进了计算所的西大门,往东走
      几步,就能看见。房子是砖头砌起来的,外面是深灰色的,里面被隔成两间,水泥
      地面,石灰墙壁,朝南有个门,北墙有个窗户。没有沙发,没有老板椅,没有写字
      台,当然也没有电脑。你走进来,可以看到外屋有两个长条凳,沿墙一字排开。里
      屋有两张三屉桌。桌子板凳都不用花钱买,是人家不要的破东西,我们把它修理好,
      弄干净,搬进来,然后再弄几个保险柜。地方虽然小,但可以坐得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和权衡,官方把联想故事的起点定于1984年11月1 日,看
      来是有根据的。根据公司档案的记载,计算技术研究所曾将组建公司的报告呈送上
      级,并且在这一天获得批准。然而贾绪福相当肯定地说,公司的“成立大会”,也
      即第一次“小平房会议”,是在1984年10月17日召开的。
      
          公司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共计11人参加。这些人都来自计算技术研究所,就像当
      时那部流行电影一样,都是“人到中年”。其中柳传志年龄最轻,40岁;王树和年
      龄最长,45岁。王在那时候拥有科技处处长的头衔,无论地位还是资历都在柳传志
      之上,头脑敏捷,说话既生动又犀利,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不能安分的基因,总想做
      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凡此种种都和柳传志相似。可惜此人行动起来左顾右盼,留恋
      过去岁月里的好处,缺少远见。这同柳传志的处处设防、先谋而后动不是一回事。
      柳信奉“不做改革的牺牲者”,其中要旨仍在于义无反顾,王则是一步三回头,尤
      其不肯成为一个前途未卜的反叛者。我们今天理解此人内心世界,应当知道每个人
      的出身和经历都难免在他的性格上留下痕迹。在20世纪50年代那次全国性的阶级成
      分判决中,王的父亲被认定是小地主。每逢政治运动,他便为此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所以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恐惧和抑郁中度过,如今这一切已成往事,他却还是不能让
      自己的心灵放松。闲下来的时候,他就常常对着朋友感叹自己“胆小”。今天的年
      轻人一定无法理解此中苦涩,但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听就会明白,仅仅是父母
      的身份就足以让一个人要么耀武扬威要么唯唯诺诺。这样看来,王树和在公司成立
      之初的满腔热情,以及在一年又8 个月之后的抽身离去,都是出自某种必然的理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