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提供信息的建议毫无作用
      
          在前面一章里我们已经说过问题可以分为能够回答的和不能够回答的两种。一
      些非主观性的问题就属于能够回答的问题。针对这种类型的问题,提一些排除了主
      观意志的建议是有用的。
      
          例如,同样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这条路是不是可以到......?”
      有人会建议你:“对,可以走。不过这条路很窄,你尽量慢一点。”也有人会建议
      你:“对,可以走。但这条路很窄也比较危险。如果稍微绕点远路从国道走会比较
      安全。”还有人会建议你:“对,可以走。不过去年在第三个拐角的地方发生过三
      起由于轮胎脱落而导致车毁人亡的事故。还有再以前,在第四个山谷处,发生了泥
      石流倾泄,两辆车被卷了进去,造成乘客全部死亡。所以从安全性来考虑的话。还
      是绕点路从国道走比较好。”究竟哪一种建议会对你影响更大呢?虽然每一种建议
      都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一般大家都会觉得一些具体一点的建议会更有效果,可是,每天都会公
      布的一些当天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只是一些单纯的数据而己,不会产生什
      么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据虽然是具体的,但和你没有一点关系。这样的信
      息,偶然才能激起人们的不安。而比起这些信息和数据,那些被人悄悄放在路边的
      花(指为悼念在交通事故中死去的人们而摆放的花圈)才更能有效地敲响人们对于
      交通事故的警钟。因为那些花是一个多么具体的信息,它告诉路人,最近在这里又
      有人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
      
          没有作用的建议和忠告虽然正确,却更像是已经人尽皆知的陈旧标语。在学校
      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请不要在走廊里奔跑”,“上课时请不要随便说话”,
      “每节课后擦黑板”,“饭后要刷牙”等等。
      
          这些建议和忠告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对还不知道其重要
      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毫无效果了。从学校几十年都贴一样的标语这一点,就
      可以知道没有效果。如果真的有效果,早就不用再贴这样的标语了。交通标语也是
      如此,虽然经常听到“控制车速,提早刹车”,但交通事故却没有减少。尽管如此,
      这样的标语还是一陈不变。
      
          为什么标语总是这么一陈不变呢?道理就和设置在某些路段的电子速度监督装
      置一样。其实这种标语即使没有也没什么关系。至于电子速度监督装置,车辆只有
      经过它时才会减速。这些事物看起来是为了司机而存在的,但真的是这样吗?恐怕
      还是为了制定标语的人自己求个心安理得吧。
      
          警察最难进行监督治理的地方不是那些弯弯曲曲的路段,而是那些平坦的,笔
      直的,容易加速的路段,因为这样的路段看起来不会发生事故。但是就因为这样,
      反而会有司机超速,这就变成了司机叫警察应该引起注意。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在野生动物中,不到真正的危急关头,父母是不会向孩子发出危险信号的,如
      果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就意味着等死。所以他们对父母是无条件的服从。而我们人
      类,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危险发生,却经常发出危险信号。因此,随着孩子们的长大,
      他们就渐渐不去重视这些危险信号,这就犯了和故事“狼来了”一样的错误。
      
          大家都知道,对于被劝告的对象来说,不具体的,没有针对性的劝告是最没效
      果的。在标语,格言和劝告中,可以说必然有一些意思相对的内容。而且前面我们
      已经说过,每一种意思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在这种意思相对的内容中,通常一句是
      劝诫,一句包含了古人的一种智慧。这种富有智慧的话语只有当对方置身于具体的
      事例中时才会起作用。
      
          例如,
      
          有一个人因为遇到麻烦事所以非常焦虑。有一些劝告性的话语像“越急越容易
      陷进去”,“人生漫长,越急越容易坏事”。而又有另外一些富有智慧的话语像
      “不会有比山大的狮子”。尽管当事人觉得非常焦急,但这样的焦急根本没有用。
      而且他本人也想不要急,但是情况不得不让他急。于是“越急越容易陷进去”之类
      的话对他毫无作用,而相对的“不会有比山大的狮子”之类的话反而可以让他稍微
      安心一点。说这句话的人如果情绪很稳定,那么听的一方也会渐渐稳定下来,因为
      说的一方会影响听的一方。
      
          就像在做菜方面“祖母的巧心思”一样,古人的智慧虽然都有具体性。但是即
      使如此,一般这些话中也是很少具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听者就会从
      听的状态转换到说的状态。
      
      
      
          劝告和建议如果无法打动对方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根据对方的情况去理解他
      的事。当你理解了他,你就不会用劝诫的话去劝他,而要尽量给他一种安心感,说
      一些富有智慧的话。要做到这一点,说的一方就必须尊重听的一方。听的一方没认
      真听对方在讲什么,而且说的那些富有智慧的话和对方没什么关系的话,那么这样
      的建议根本不能进入对方的脑子里,也就毫无效果。
      
          有人喜欢把自己的经验作为对别人的建议,像这样的话就更没有意义了。只是
      在这种情况下,述说经验的人如果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那么不管他说的是什么,
      对方都可以从他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智慧和悟性。在圣经,佛学和其它各种宗教类的
      书里,都蕴涵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读者可以真正领悟到在这些道理背后的神,
      佛的思想,那么这些道理就像是圣人亲自对你说的一样,真正进入你的内心。这是
      最有意义的建议。
      
          但是,有些建议虽然可以理解,但却未必具有影响实际行动的效果。以圣经为
      传播手段来传教的人,是想让语言本身更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传教者也是活生生
      的人,他们要让圣经里的语言更富有感情,富有灵魂地去拯救人们。
      
          但是,如果不是真正的教徒,就算具有可以感染人的魅力而缺乏高尚的人格,
      最后就会像一些迷信组织一样,心态都变得疯狂,这种疯狂其实等于被洗过脑子一
      样,也可以叫思想控制。这就体现了建议的危险性。真正的圣者,不会组织教会,
      建造寺庙,也不会出版什么书物。那些圣典,圣经都是他的弟子根据圣者的言行而
      编写的。当然,通过间接的方式所传达的内容,有时候会产生一些误解。
      
          如果释迦牟尼和基督可以亲口向你建议些什么,对你来说就等于得到了最好的
      指点。但是,你能够遇到如此高人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无论是心理咨询家还
      是你自己,都无法替代他们的角色。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听者时,要认真的听对方
      讲话,尽量避免提和对方性格,人格不符合的建议,帮助对方自己去领悟人生的哲
      理。除此之外,恐怕没有更有效的方法了。
      
          听的一方不应该存在觉得自己比对方了不起的心态。因为一旦有这样的心态存
      在,就会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去给对方提建议。能够始终意识到并保持和对方的平等
      性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