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留学垃圾”文章引起全球共鸣(3)
      
          哪些人不宜出国留学  “每一个人都适合出国留学,但那些想留学的人出国前
      至少应想清楚四个大问题。在这四个  问题想清楚之前,切不要匆忙做出留学决策。” 
      笔者曾发表《谁来清扫“留学垃圾”》整版专题文章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并
      在全球华  文媒体上展开了热烈讨论。主导中国留学咨询市场的徐小平先生就此发
      表评论说:“这篇文  章挺令人震动。我看见‘留学垃圾’文章后,心里特别为这
      些留学潮流中的呛水者、  溺水者难受。”就这样,2003年1 月11日徐小平第三次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依旧  慷慨激昂,由“留学垃圾”问题切入采访正
      题——到底有哪些人不适宜出国留学?  就在徐小平作答时,碰巧接到他外甥打来
      的长途电话。他在电话中再次强烈建议那个正在上  大学的外甥暂不要出国。撇开
      他那频繁使用而又无法在此引述的语言,记者录到:“我反对  你出国留学,是因
      为你还没有汲取足够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能提供的养分。在留学之前,  你首先
      要让自己获得我身边那些优秀学生的素质,包括优秀的英语口语,然后才适宜出去。 ” 
      自称与留学中介是同行的徐小平认为,从宏观方面来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出去留
      学,因为  留学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所进行的一次全民族再教育,向西方发达国
      家学习,吸纳国外先  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吸收不同文明国家的发展成果。如果
      对留学进行广义的理解,种类很  多:有两周考察、三个月培训、半年拿证书和1 
      —2 年获大专文凭、8 —10年获博士文凭等,  这都是留学。徐小平还提出一种观
      点说,留学是学习先进的东西,但并不一定就出国,因为  国内已有一些非常好的
      学校,它们提供的教育水平足以让留学在国内进行,比如,  位于上海的中欧工商
      管理学院几乎全是欧式教育。  也许是出于商家的精明,免费提供留学人生设计的
      徐小平对究竟哪些人不适合出国留学这个  问题的回答一直口风很紧。在记者再三
      追问下,他只是说:“每个人都适合留学,我不能把  中国人随便归类,但对于那
      些想出国的人一定要谨慎地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语
      言”、“金钱”、“意识”和“目的”都还没准备好,那就不  适合现在出去。  
      你的外语已足够应付出国了吗?徐小平认为,出国是需要语言的。比如,学英语的,
      “托福  ”成绩至少要有600 分,“雅思”成绩至少考六分。如果没有语言工具,
      那就根本不适合出  国  留学!他特别强调指出,那种认为出国去学语言的说法根
      本就是胡扯。“我要旗帜鲜明地说  ,出国去学语言那是扯淡,浪费人力、财力和
      物力。”他说,外语学习完全可以在国内完成  ,“如果你的语言不好,千万不要
      着急出国”。  你准备的金钱已足够应付出国了吗?“留学中的语言和金钱就像人
      生中的空气和水一样不可  或缺,没有人不带水就踏上沙漠之路的。不过,确实有
      人不带钱想去攀登留学高峰的。”这  是行不通的。对于徐小平的这个问题,2002
      年发生在日本酒田短期大学里中国学生的集体悲  剧应是最好的一个注脚。  你有
      留学意识吗?徐说:“中外文化和中外财富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出国目的性发生变异。
      出  国原本是通过出国学到国外好的东西,然后过上好日子。”问题是,现在很多
      中国人往往  把出国本身就当成了“好日子”,于是,“为了出国而出国”。三年
      前,记者第一次采访徐  小平现场咨询时,就有一位年龄并不是很轻的女士赤裸裸
      地说:“我不知道出国干什么,反  正我就是想出去。”  徐坦白地说:“遗憾的
      是,那些把出国本身当作好日子的人往往没有好日子,甚至没有日子  过。”于是,
      徐小平再次重申了他那不断重复的观点,目前,在整个中国留学市场上存在一  种
      “留学集体无意识”现象。  你的留学目的很清楚了吗?徐小平常常强调使用的一
      种语言就是他自己所说的“科学语言”  ——在他那个领域内也并不容易搞明白的
      语言,而且,时空跨度很大。记者就曾被徐小平当  场指出“有很多概念没弄清楚”。
      他说,留学有三大境界,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获取“就  业竞争力”、获取“行
      业领导力”以及获取“社会推动力”。因此,想出国留学的人一定要  想清楚自己
      的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否则,留学就会丧失意义。  徐小平特别提醒说,对于工
      作比较稳定、年龄介于25岁至35岁、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事业  发展空间特别巨
      大的人,出国留学一定要小心谨慎。这些人出国前一定要把自己出国的“得  ”与
      “失”进行量化,然后加以比较。尽管留学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是无法估量的,但
      徐小  平的理论是,这种无价的改变则是建立在有价的基础上。  徐举例说,上海
      某大律师,35岁,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赚了很多钱,但因内斗而败走。大  律师
      当时想去英国剑桥大学读法学博士。徐认为,反正他有钱,是个有经验的大律师,
      国内  又紧缺律师,不如在国内再建立一个新的律师事务所,再利用自己的经验把
      自己最熟悉的这  个法律事务做大。更何况,他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被赶走,而只
      因管理冲突而分开。这位律  师应从这场内斗中吸取教训。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去
      剑桥大学,而只需建立自己的事务所而  去招聘剑桥大学学成回国的法律毕业生就
      可以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徐小平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留学,是为了追求职业
      以及事业的竞争力。  既然已经获得了在中国法律界重要地位的这位律师,也许依
      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完全犯  不着中断自己的生涯而去学习。他的留学前景肯
      定不坏,但他的机会成本太高。  因此,对于上述第四个问题,徐小平又提出,他
      们应再多想明白两个问题:第一,在自己所  在的行业里能否达到一定的高度?第
      二,在你所在的行业里能否再有提升的潜力?如果“能  ”,不妨再继续做,以获
      得“行业领导力”。对于徐小平的这种观点,2001年,美国《纽约  时报》曾报道
      说,美国大学生往往在经济景气的时候暂时放弃学业而走上工作岗位,而一旦  经
      济不景气,机会不多时,再继续深造。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