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本书资料来源,以及对所有支持者的感谢用纪实方式讲述一个多世纪以前
      中国“留美幼童”的故事,讲述那一百多名孩童的奇异人生,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
      历史现场的“还原”。我们是如此依赖一百多年前真实的社会生活氛围,依赖一个
      个中国幼童的命运线索,依赖图像,依赖细节。所以我们在书稿的写作和纪录像片
      的制作中,第一位重视的是寻找“历史原件”。
      
          我们必须看到它们,甚至触摸到它们。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众多“留美幼童”栩栩如生的图像、笔迹和他们的个人资料,
      首先归功于旅美学者高宗鲁先生的执着寻觅(他热情诚挚地让我们分享了他的寻访、
      研究成果),和美国康州历史学会、康州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麻省春田河谷
      自然和历史博物馆的精心收藏(其中特别是本书“引子”中提到的金女士的收藏)。
      我们的寻访得益于他们数十年的积累,我们也从中发现了更多等待追踪的线索。
      
          感谢《哈特福德报》的记者史蒂夫(Steve Courtney)、康州三一学院教授蓝
      梦林(Patricia M. Thornton)、库布鲁克镇历史学会博物馆员鲍布(Robert Grigg),
      他们帮助我们找到了一百三十年前“留美幼童”谭耀勋和刘家照住过的房子,找到
      了接待谭耀勋和刘家照的美国家庭的女主人卡琳顿夫人的日记——中国幼童的生活
      细节,在字里行间斑斑可见。感谢古道热肠的鲍布!在我们离开美国后很长的时间
      里,他仍不停歇,在中国幼童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广泛搜寻,又为我们寄来许多珍贵
      的原始资料。
      
          各种文字史料中,以下几种第一手资料尤为珍贵:
      
          《西学东渐记》:这是容闳的自传,原书用英文写成,书名为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Published by H.Holt  1909  New York) ,中文版由恽铁樵、徐凤
      石翻译(商务印书馆,1915,上海),出版前曾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本书第
      一章《容闳的梦》,许多资料取自该书。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参照英文,把一些文
      字改写为白话文。
      
          耶鲁大学图书馆馆藏容闳文献:包括容闳资料(Yung Wing Collection)、  
      威廉家资料(Williams Samuel Wells Family Papers )、耶鲁大学1854年级档案
      (Yale University Archives,Calss Of 1854 )。我们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得到了
      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帮助。
      
          《留美幼童书信集》(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一九八六年):该书收录了三
      十七封“留美幼童”的亲笔信和演讲词等。我们在寻访中又有新的发现,如史锦镛
      给女生的信,牛尚周给子女的信,梁敦彦、容揆等人的毕业演讲。
      
          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 (Boston D. Lothrop Company 1887):这是“留
      美幼童”李恩富一八八七年在美国波士顿出版的自传《我在中国的童年故事》。感
      谢我们的朋友——哈佛大学的特维(Ben Tivey )和朱丽(Julie Felt),他们在
      美国帮助查找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其中包括这本一百多年前出版的小书。属于哈佛
      大学图书馆的这本书,珍藏在波士顿郊区的一个书库,收到借阅请求后,工作人员
      用类似运钞车那样的特别车辆,严加保护地将它专程送来。更感谢他们帮助我们联
      系到李恩富在美国的孙子理查德德( RICHARD LEE  ),使我们能从他那里获得更
      多的有关李恩富的资料。
      
          黄季良资料:“留美幼童”黄季良一八八四年在中法海战中阵亡,他写给父亲
      的信、自画像、以及他父亲在他牺牲后向亲友征集的题咏的合订本,均保存在福州
      马江海战纪念馆。我们感谢该馆馆长张寒松和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林樱
      尧先生,他们帮助我们获得了“留欧”、“留美”两批学生在福州留下的故事。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its Influence (T’ien Hsia Monthly, 
      IX, No.3 Oct,1939):一九三九年十月刊登在上海《天下》英文月刊的题为《中国
      留学事务局和它的影响》,是“留美幼童”容尚谦写的。这是当事人的回忆。
      
          Autobiography With Letters  (《书信体的自传》,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London Toronto 1939 ):这是中国“留美幼童”中学时代的同学、后
      来成为耶鲁大学教授的菲尔蒲斯(Williams Lyon Phelps)的回忆录。我们能够知
      道“留美幼童”们在美国的许多有趣的故事(如“赛艇舵手钟文耀传奇”),和菲
      尔蒲斯留下了珍贵的记录分不开。
      
          《游美洲日记》:护送幼童的清朝官员祁兆熙的日记,被收入《走向世界丛书
      》(岳麓书社,1985年,长沙)。它使我们能够还原幼童赴美旅途中的种种生动情
      景。
      
          《环游地球新录》:李圭著,被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
      长沙)。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清朝浙江宁波海关官员李圭参加美国百年建国世博
      会的实录。在美国费城,热心的中国学者于前春先生帮助我们找到了世博会的遗址
      ;我们还得到宾夕法尼亚州历史学会和费城自由图书馆的支持,搜集到一八七六年
      世博会的诸多原始资料。
      
          《北洋纪事——幼童出洋》:感谢上海图书馆,允许我们调阅这一珍贵的馆藏
      资料。《北洋纪事》是直隶总督署各种公文和电稿的汇编,作为其中的一卷,该资
      料保存了清政府有关“留美幼童”的绝大多数文献。
      
          《李鸿章未刊函稿》:感谢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允许我们调阅这一珍贵的馆
      藏资料。李鸿章一生留下无数函稿,他的信函,都是由幕僚起草后经他改定发出的。
      正是在这部资料中,我们发现对李鸿章对“留美幼童”巨细无遗的关顾。
      
          《李鸿章全集》(电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这部电稿中也有
      一些关于“召回”幼童的记录,可与《北洋纪事——幼童出洋》和《李鸿章未刊函
      稿》相互参证。
      
          推切尔牧师资料:它藏于美国康州图书馆。推切尔是容闳、也是幼童们的好朋
      友。他的资料盒中有多件有关“留美幼童”的珍贵史料,如他和马克. 吐温是如何
      请求前总统格兰特帮助,试图让幼童们避免被“召回”的经过。
      
      
      
          无疑,报刊上许多原始资料同样弥足珍贵。除了认真阅读“金女士档”(大量
      的剪报),我们在美国仔细检索了相关时期的《纽约时报》和《哈泼斯》周刊,在
      中国检索了相关时期的《申报》。《申报》记录了幼童们赴美前和被“召回”后判
      若天壤的不同境遇:十年前,他们乘坐着大轿浩浩荡荡去和美国驻沪领事话别,十
      年后,他们成了社会的“弃儿”,受尽反对派的唾骂。
      
          下面的书籍和资料,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China ’ s First Hundred (The 
      State College of Washington Press 1942)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拉法吉教授(Thomas 
      Lafargue)著。拉法吉曾到中国访问过数字当时已年近古稀的“留美幼童”。该书
      中译本由高宗鲁先生翻译并注释,名为《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的初探》(华
      欣文化事业中心印行,台北,一八八二年)。
      
          《容闳与中国近代化》(李志刚著,正中书局印行,一九八一年,台北)。李
      志刚先生为著名历史学家、香港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弟子。
      
          《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石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二○
      ○○年,上海)。这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石霓女士在著名史学家夏东元先生指导下
      所作的博士论文,也是国内仅有的以“留美幼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
      
          Building The Bridge —— The C.E.M. to U.S.A: 1872-1881 (《架桥——
      中国留学事务局在美国:1872-1881 》)。美国学者罗宾(Chris Robyn )一九九
      六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论文。
      
          《容闳与中国近代化》(珠海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珠海),这是珠海所召开
      的一次关于容闳的研讨会的论文集。
      
          Tong Shao Yi and His Famil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ryland 
      Lanham 1999 ),中文译名为《唐绍仪和他的家庭》,这是当年接待“留美幼童”
      的美国家庭后裔亨纳斯先生(David G. Hinners)所著。
      
          《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凌鸿勋、高宗鲁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
      料丛刊之四,一九七七年,台北)。
      
          《唐绍仪与清末民国政府》(张焕宗著,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石家
      庄)。
      
          《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著,三联书店,二○○二年,北京)。
      
          “还原历史”的工作充满魅力也充满艰辛。有幸的是,我们对“留美幼童”史
      实的寻访,得到了众多机构和朋友的热情帮助。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些机构和朋友的
      名字,我们还要向一些机构和朋友表示特别的谢意。
      
          我们感谢美国康州三一学院。二○○二年夏天,我们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
      的访问和研究,它是由三一学院支持的。在该学院,和蓝梦林教授一同热诚帮助我
      们的还有苏珊教授(Susan Pennybacker )和理查德德先生(Richard Mitten)。
      
          我们感谢香港大学。香港大学图书馆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方便。香港大学新闻
      及传媒研究中心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该中心总监陈婉莹教授为我们在美国和香港
      的寻访提供了热情的帮助,使我们收获良多。
      
          我们感谢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周书龙( Joseph A. Bookbinder )先生,
      他把对“留美幼童”史实的追寻看成中美文化交流的大事,为我们赴美国考察和纪
      录像片摄制组赴美国拍摄给予许多的支持。
      
          我们感谢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耶鲁大学
      雅礼协会(Yale in China )、美国费城档案馆、“留美幼童”的母校美国麻省韦
      布尔汉姆- 孟松学校和哈特福德高中、旧金山皇宫大饭店(这所“留美幼童”住过
      的宾馆今日犹在)、哈特福德避难山教堂、日本津田塾大学、山川舍松孙女久野明
      子女士;我们感谢美国康州库布鲁克博物馆、美国哈特福德马克. 吐温故居博物馆、
      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市档案馆、珠海历史博物馆、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香
      港历史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感谢上述机构对我们的帮助。
      
          我们感谢姜鸣先生。他是杰出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
      他在鼓励和促成笔者之一钱钢写作《海葬——大清国北洋海军成军一百年祭》时,
      就鼓励钱钢追寻“留美幼童”的史料。在这次纪录像片的拍摄中,他再次给予宝贵
      的支持。
      
          我们感谢菲尔(Feal Will )和凯伦(Karen Will)夫妇,他们是钱钢在美国
      考察研究时的“接待家庭”(Host Family )的主人,他们给予钱钢的温暖的关照,
      使我们油然拉近了与“留美幼童”那段历史的距离……
      
          我们感谢下列给予我们帮助的先生和女士:李挺、梁建增、张洁、刘申宁、钟
      叔和、马大任、文贯中、韩小荣、孟旭、胡宁、陈菊红、陆铁强、胡劲松、王书文、
      梁赞勋、孙迅、李莹、谭芳、范桢、王芳、毛志华、尚英、赵白生、闵杰、孙丹墨
      (Thomas Thornton )、克瑞丽(Coralie Gray  )、戚俊杰、沈岩、汤伟康、陈
      成汉、陈树荣、赵树清、林凤安、马赤后、胡文中、刘毅、高德民。
      
          我们要特别感谢我们纪录像片摄制组的同事赛纳、王晓鹏、呼和、姚涵、李宏
      卫、谭芸、王忠新、陈强、栗严,他们和我们一起参加了对史料的发掘。
      
          对生活的赐予,我们满怀感激。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